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稱霸收視榜,重播幾千次:《亮劍》為什麼如此火爆?

稱霸收視榜,重播幾千次:《亮劍》為什麼如此火爆?

「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

「就是五萬多頭豬,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我告訴你,孔二愣子,我勸你少管閑事,我對你是客氣了,要不是看在老戰友的份上,我連你們新二團一起收拾了!」

「靠請示打仗,你哪道菜也別想趕上!」

「這個世上就沒有他李雲龍不敢幹的,他娘的他要是有一兩個師,他敢打太原!」

「騎兵連!進攻!」

……

看到這些耳熟能詳的台詞,你是不是感覺非常親切?甚至能夠回憶出,具體是《亮劍》的哪一集的情節?一個人,一百歲的時候,照片被掛在牆上,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修短有定期,死生有冥數。如果一千年後,照片還掛在牆上,那就非常非常了不起了。2005年播出時,《亮劍》火爆熒屏,平均收視率達到11.42,最高13.7,份額28.7;五年後,累積重播已達3000次;十年後,《亮劍》偶爾還能進收視榜的前五。說明它足夠堅挺,經受住了時間考驗。

既然抗日劇這麼多,為什麼《亮劍》能夠「笑傲江湖」?和傳統的抗日劇比,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非臉譜化的人物形象

在傳統的抗戰電視劇中,抗日英雄往往具備「高大全」的特點,他們作戰勇敢、樂於奉獻、任勞任怨、謙虛體貼,完美到幾乎沒有什麼缺點,普通人見到他,除了膜拜就是仰視。至於國民黨友軍,往往是心懷叵測的渣隊友,只會算計,耍小聰明,而不會真的抗日。日軍方面,大多是不堪一擊的、搞笑的、荒唐的,手裡拿著指揮刀,沒事喊個「八嘎」「花姑娘」,遇到我軍攻擊,很快就落荒而逃、一潰千里。而《亮劍》打破了之前臉譜化的角色形象,使觀眾眼前一亮。

在電視劇中,男主李雲龍不是一個完人,除了那些優秀的品質,他也有非常多的缺點。比如經常違抗上級的要求,新一團被坂田聯隊包圍時,他不顧總部的命令,選擇從正面突圍;後來調到獨立團,山本一木特工隊襲擊趙家峪,為了奪回新婚妻子,他不經請示,調集部隊攻打縣城,使整個晉西北亂成了一鍋粥。領導默默發現,到處都在打仗,唯獨總部不知道所以然。因為出身窮苦,沒受過什麼正經教育,李雲龍「出口成臟」,三句話不離「他娘」「老子」,和文人出身的趙剛相比差別很大;解放後,李雲龍和田雨的好友張白鹿險些發生了婚外情,幸好田雨足夠努力,挽回了這段婚姻,這也是與過去那種完人的形象有很大出入的。

在劇中,楚雲飛是一個狠角色。他黃埔出身,有民族大義,在抗日這件事上與李雲龍高度一致,他們曾經攜手大鬧醉仙樓,消滅了一批日本軍官。平安縣阻敵增援的過程中,楚雲飛也出手相助,支援了李雲龍的攻城部隊。逃台前夕,楚雲飛手捧一抔黃土,依依不捨離開大陸,體現出他對祖國大陸的懷戀。這樣的人,和以往國民黨軍人形象並不一致。

日軍方面,他們也不是神劇中的一觸即潰、弱不禁風,相反,敵人非常的難纏、狡猾,戰鬥力兇悍。大掃蕩期間,李雲龍部損失慘重,營級幹部,只有張大彪安然回來了,二營長、三營長全都壯烈犧牲,部隊不得不化整為零,李雲龍感慨道:「我們獨立團什麼時候吃過這麼大的虧」。在騎兵連覆滅後,日軍指揮官欽佩中國軍人的勇氣,下令好生安葬。說明他們也是有軍魂的,有不怕死的勇氣。

扣人心弦的劇情

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往往有起有落;好看的電視劇也不是波瀾不驚的,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亮劍》中,李雲龍也經歷了很多波折,無論是戰場、職場,還是友情、愛情。

全劇開始,李雲龍一炮幹掉了坂田聯隊長,立下戰功,卻因違抗軍令而降為被服廠廠長;後來攻破平安縣城,取得重大戰果,卻因擅自挑起大規模戰役,不賞不罰;和尚死後,他剿滅黑雲寨復仇成功,但由於違反八路軍紀律降為營長;和楚雲飛交戰,實現平生一大夙願,而且淮海戰役正朝勝利方向前進,怎奈關鍵時刻身負重傷;朝鮮戰爭爆發,多次請求入朝作戰,不獲批准;實行軍銜制度,論功行賞,只得了少將,心中不快。可見李雲龍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有起有落,讓人們始終對下一幕充滿期待,因為你不知道後面會有怎樣的情節。

《亮劍》是部男人戲、戰爭戲,但裡面也穿插了部分感情戲,滿足了觀眾的胃口。李雲龍的第一任妻子秀芹,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女子,她自己也說過,沒文化,不懂什麼「彎彎繞」。可是新婚之夜,她被日本人擄走,後來在城樓上,喊李雲龍開炮的那個片段更是令人動然。隨著一聲巨響,兩人短暫的緣分到此結束;第二任妻子田雨,和秀芹畫風迥異,她來自書香門第,被李雲龍的英雄氣概深深吸引;可是在婚後,兩人文化水平的差異,使她對婚姻前景產生了迷茫。丈夫是個粗人,鋼琴、油畫什麼的,通通無感,說那些不是無產階級喜歡的。此外,還有一個第三者張白鹿,她的出現,是對這段婚姻的又一次考驗。你看,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有喜有悲,令人捉摸不透。

李雲龍和趙剛、魏大勇、楚雲飛、張大彪的友情也是一大看點。趙剛是燕京大學的畢業生,早年在南京請願,後來投筆從戎,加入抗日武裝,李雲龍起初對他並不看好,以為來了個舞文弄墨的秀才,可隨著時間推移,兩人逐漸發展為配合默契的搭檔。魏大勇功夫了得,曾救過李雲龍的性命,可是在勝利前夕,慘遭土匪殺害,為了給他報仇,李雲龍不惜違反紀律。楚雲飛是國民黨的將領,和李雲龍惺惺相惜,因為政見不合,兩人分道揚鑣,觸發了大孤鎮駐軍、鴻門宴等事件。張大彪是李雲龍的愛將,有一次突圍,得知大彪還沒有脫險,李雲龍毅然折返,把戰友救出,有情有義。

相對的真實性

電視劇《亮劍》改編自都梁的同名小說,主要人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是虛構出來的,但也不是完全天馬行空的想像,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首先說人物的真實。李雲龍所在的旅、所在的師、所在的軍,指揮官是誰,眾所周知,家喻戶曉。在電視劇中,他們出現的時候,字幕雖然只寫了「八路軍旅長」、「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副總指揮」,但是,只要看了人物的造型、臉龐,就可以馬上對號入座,沒錯,就是他!日軍方面,重要人物對話用的是日語,這是非常難得的,好多抗日神劇,日本人講的全是蹩腳的中文,放著本國母語不用,非說其他國家的,明顯不符常理。而像劇中人物提到的蔣委員長、閻錫山、李承晚、黃維等等,雖然沒有露面,但也是真實存在過的。

然後說道具。抗戰時期,物資匱乏,戰火紛飛,士兵們穿的衣服都比較陳舊,沒有光鮮亮麗的,這比較契合當時的歷史情境。為了滿足部隊所需,李雲龍經常要幹些「小偷小摸」的事情。趙家峪辦婚禮的那場戲,戰士們吃的是捲心菜,還有從敵人手裡繳獲的罐頭,沒有大魚大肉。在那個年代,一般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吃上一點點葷菜,平時哪裡有這樣的好事。李雲龍、楚雲飛大鬧醉仙樓,和尚因為很少享用上好的飯菜,剛入席就狼吞虎咽,李雲龍看不下去,調侃道:「給老子留點」。

最後說說事件的真實性。李雲龍在淮海戰場身負重傷,住進野戰醫院,卻因禍得福,邂逅了護士田雨。正當兩人的感情不斷升溫,院長告訴他們,有一個王姓軍長對田雨也有意思,這反映了解放初期,部分領導幹部拋棄結髮妻子、另覓新歡的不良現象。後來看電影,李雲龍、趙剛和某位市民發生了衝突,岳父田默軒對此事有深刻的見解,李雲龍聽了卻完全無法接受,反映出時人法制觀念淡薄、心中沒有限制權力的意識。田默軒是知識分子,飽讀詩書,他當然清楚了,但李雲龍,或者絕大多數老百姓,不可能有這樣的覺悟。

還有一件事,趙剛曾對李雲龍說,不少高級官員開小轎車接孩子上學,公車私用,說明特權思想已有抬頭之勢。雖然這些情節比較簡短,但我們可以見微知著,聯想到五十年代初期的社會現狀。至於電視劇前半部分,像百團大戰、左權犧牲、日本投降……歷史上的確發生過。因此,大環境、大趨勢沒有改,塑造的是裡面的小人物,體現出該劇相對的真實性。

亮劍精神

「天下沒有打不破的包圍圈,對我們獨立團來說,老子就不把它當成是突圍戰,當成什麼?當成進攻。向我們正面的敵人發起進攻,記住,全團哪怕只剩一個人,也要繼續進攻,死也要死在衝鋒的路上」。

「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對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只要我在,獨立團就嗷嗷叫,遇到敵人就敢拚命,要是哪一天我犧牲了,獨立團的戰士也照樣嗷嗷叫。我就不相信他們會成為棉花包,為什麼呢?因為我的魂還在」。

「我們進行了二十二年的武裝鬥爭,從弱小逐漸走向強大,我們靠得是什麼?我們靠得就是這種軍魂,我們靠得就是我們軍隊廣大指戰員的戰鬥意志,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我們敢於亮劍,我們敢於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軍魂」。

「亮劍」精神貫穿整部電視劇的始終。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李雲龍就不斷提起過、詮釋過,等到1955年寫畢業論文,他結合自身經歷做了總結,贏得滿堂喝彩。亮劍精神,強調人在逆境中要堅持,要敢於接受挑戰、迎難而上,反映出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鬥志。抗戰時期,這是民族情感的一種表達,能夠激勵人、鼓舞人、打動人,觀眾看了,自然也被其感染。

電視劇拍到1955年國慶閱兵就結束了。原著可不是這樣,還交代了十幾二十多年後,重要人物的結局。當然,大多數人的結局並不好,像李雲龍、趙剛、田雨、馮楠,沒一個善終的。當得知李雲龍的死訊,金門方向廣播了楚雲飛的悼文:

「……駐島全體國軍將士對李雲龍將軍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國三十一年冬,李將軍率部與倭敵激戰於野狼峪,白刃戰中手刃侯寇數百餘,日軍聞風喪膽。民國三十三年,李將軍於晉西北全殲裝備精良之日軍山本一木特種部隊,憑血肉之軀及劣勢裝備與敵浴血奮戰,實乃中國軍人之楷模。……現在廣播在抗戰中曾與李雲龍將軍協同作戰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原『國軍』第二戰區上校團 長、現役『國軍』陸軍中將楚雲飛的悼念文章,楚將軍引用南宋詞人劉克莊《滿江 紅》詞作為開始: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猿臂故將軍,無功極……」

1978年,李雲龍平反,恢複名譽。三位老部下痛哭流涕,旁觀人員唏噓不已。

END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作者高成,一個熱愛歷史的孤寡「老人」,喜歡創新,擅長搞怪。今日頭條ID:麥園居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身不由己的皇子:紀王李慎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