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關羽用的武器究竟是什麼?殺傷力不比青龍偃月刀差

歷史上的關羽用的武器究竟是什麼?殺傷力不比青龍偃月刀差

文|原廓

張藝謀執導、於2018年國慶期間上映的電影《影》,以其一貫引以為傲的鏡頭表現能力,為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個交織著勇氣與陰謀、忠誠與背叛,充滿了中國風水墨煙雨元素的架空幻想武俠世界。而作為一部以武打作為重要賣點的動作電影,《影》裡面出現的那些冷兵器,諸如神勇無敵的境州守將(明顯原型是關羽)的82斤大刀、連射十二發並擊穿敵軍鎧甲的連射弩、有金屬葉片可以旋轉殺人的沛傘也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影》畢竟是架空歷史的虛構電影,需要考慮的是情節與視覺效果,所以對於武器不可能像歷史紀錄片那麼考證與寫實。而這種對於古代軍事武器的誇張與演繹,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里也出現過。那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秦軍箭陣,就將秦軍弓弩的射程與威力進行了很大的藝術誇張,而且還讓秦軍的蹶張弩兵採用了躺倒後用腳蹬著弩臂的發射方式。而中國歷史上的蹶張弩,雖然需要用腳蹬住弩臂開弦,但弩機的作用正是保證其張弦之後,可以保持待擊髮狀態,並以任意姿勢射擊。《英雄》里那種躺倒發射的方式,其實屬於畫蛇添足了。當然,就如前面所說,電影作為文藝作品,對軍用制式武器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藝術誇張與創作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里的慣用手法。比如《影》裡面的那把82斤大刀明顯就出自《三國演義》。中國傳統小說家或評書藝人,會常常像這樣為角色打造一款標誌性武器,來突顯人物身份與性格,更好地塑造其形象。於是,通過各類演義小說與評書,諸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


青龍偃月刀出現在北宋

鑒於很多文藝作品的創作時間跟內容背景時間相差很遠,小說作者或評書藝人也不是考古學家,給角色配備的武器自然是自己熟悉和見識過的,而不是角色原型所處時代的真實武器。這樣的穿越性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國演義》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和呂布的方天畫戟。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關羽與青龍偃月刀密不可分,留下了「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等佳話。對於民間來說,青龍偃月刀是關羽的標配武器這一印象已經深入人心。

但實際上,無論出土文物,還是史料記載,三國時期都沒有青龍偃月刀這類冷兵器的蹤跡。甚至連南北朝時期的《古今刀劍錄》與唐代《唐六典》這類記載冷兵器的典籍都沒有青龍偃月刀。直到北宋慶曆年間的兵書《武經總要》,記載有一種被稱為「掩月刀」的長柄大刀。其圖冊上的形制與青龍偃月刀幾乎一樣,只是刀身上沒有青龍紋飾罷了。一般認為,這種「掩月刀」就是「青龍偃月刀」的歷史原型。

這種大刀在明代被大量裝備,而且在兵書繪畫中(比如《出警入蹕圖》)多有展現,出土文物也不在少數。其在明代兵書《武備要略》中被直接稱為「大刀」,而在《四鎮三關志》中,被稱為「關刀」。可見在明代,偃月刀這種傳奇冷兵器已經跟武聖關羽聯繫在一起了。

那麼歷史上的關羽用什麼武器呢?《古今刀劍錄》有這樣兩段記載:「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時代已經有被稱為長刀或大刀的武器了。比如《三國志·典韋傳》中記載:「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晉書》記載東晉猛將陳安,「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不過,這裡的長刀或大刀不是長柄刀而應該是短柄長刃刀。漢代軍隊已經普遍裝備環首刀,而這種環首刀有種加長版本,被稱為「儀刀」。根據魏晉時代的壁畫顯示,這種儀刀是一種短柄長刃刀。長度正好大約在七尺左右(魏晉時代一尺大約23厘米),正好與前面記載的長刀長度相對應。另外,關於儀刀也有「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的記載。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關羽隨身會佩帶寶劍護身,上戰場可能會雙持長刃刀或使用當時騎兵流行的長矛、弓箭殺敵。可以想見,對關羽這樣的猛將來說,馬上雙持這樣的長刃刀,是多麼具有殺傷力。這也正可以對應關羽「萬人敵」的勇名。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一次科舉,北方學子竟全部落第,主考官是否舞弊至今成謎
為什麼說沒有目睹世界大戰的爆發是托爾斯泰的幸運?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