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

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

示念佛切要

在雲棲為聞子將子與母氏說

念佛求生凈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

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

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

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

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

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

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么?果然斷得這愛么?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

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憨山老人夢遊集》

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

(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

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南懷瑾先生的學術,不僅包括先生的思想、著述、演講、授課體系,更包括其願力、擔當、意志、胸懷、氣度、氣象、能力、行止、行履、品格、操守、言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融通、篤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薩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處世、應事、交往、包容、俠義、慈善、縱橫、韜略、文武、功德、身教言傳、做人做事、濟世利人、利國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興滅繼絕、內聖外王、文化尊重與包容融合、推動古今中外精華文化融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歷史文化之態度、前瞻與責任承當等等,所體現的一切學問。

本會長期徵集研究南懷瑾先生生平、事迹及其一切學術的文章、論文、著作,徵集有關史料、文獻、檔案,徵集先生的書信、題字、手跡、文章、照片、音像或相關資料、物品,徵集各類心得報告,作為學術與歷史文化檔案資料保護並存續後世,在適當時發表或出版,開展學術交流,誠邀社會各界朋友與廣大讀者朋友、同學們,懷抱歷史文化責任感,踴躍投稿,惠賜資料。

一、文章或資料內容,可涉及但不限於以下角度、層面、範圍:

先生的思想,文章,授課,演講,著述,出版;

先生的願力,擔當,意志,胸襟,氣度,氣象,精神,能力,行止,行履,品格,風格,操守,言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融通,篤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薩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自律,忍辱,精進,氣脈,禪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生活,處世,應事,交往,包容,俠義,慈善,縱橫,韜略,文武,事功,功德,身教言傳,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自立立他,自覺覺他,培養人才,尊師重道,濟世利人,利國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興滅繼絕,天下為公,經世致用,內聖外王,身心性命修養,捍衛民族文化,文化尊重與包容融合,推動古今中外精華文化融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歷史文化之態度、前瞻與責任承當;

文化,教育,助學,資教,辦學,歷史,講經,註疏,文學,詩詞,藝術,醫藥,養生,政治,軍事,金融,經濟,企業,管理,科技,科普,生命科學,認知科學,諸子百家,金溫鐵路,兩岸溝通,香港回歸,南水北調,西部開發,國土整治,建築藝術,造福桑梓,人類關懷,民間文化外交;

史料、檔案、文獻、書信、書法、題字、手跡、物品、音像資料等原件或複印件、掃描件(300-600DPI)、清晰照片、複製品等;

廣大讀者、朋友、同學、親眷的讀書、聽課、修養、修持或感受先生言傳身教的各類心得報告(含文章、錄音、影像形式),包括對自己身心、性命、生活、工作、人生有何啟迪、影響、改善等等;

受先生影響、啟發,或發揚光大先生思想,應用在實踐中,有益於自己、他人、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案例;

各類懷念、紀念文章、詩詞、藝術、影視作品;

親近過先生的學生、朋友、工作人員對所知所見所聞的忠實中肯記述。

二、要求文章及資料務必信實可靠,經得起推敲和歷史考驗。

三、文章體例、字數不限,但希望精鍊扼要。

四、徵集時間:長期有效。

五、來稿可用筆名,但請附作者真實簡介(若需保密請註明)。若暫時不想發表,僅作為歷史文化資料檔案保存,可在文章右上角(或資料明顯處)註明「暫不發表」。未註明者,本會可酌情發表。

六、聯絡辦法:

nanssw@163.com

nanssw@qq.com

七、投稿者或資料提供者,將有機會獲邀參加本會組織的學術、交流、教育、紀念、出版等活動。

八、本會暫不接待社會來訪。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敬啟

丙申(2016)年 12 月 21 日

南懷瑾先生簡介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省樂清縣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行政研究部肄業。

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曾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期間,遇禪門大德袁煥仙先生而發明心地,後於峨嵋山發願續接中華文化斷層,並於大坪寺閱大藏經。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

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數十年前曾旅美、旅港。在台、港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老古出版社(後改組為: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世界雜誌、知見雜誌、美國弗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ICI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主持十方叢林書院。

在香港期間,曾協調兩岸三地,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與浙江省合建金溫鐵路,造福東南。

繼而於內地創辦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吳江太湖文化事業公司、太湖大學堂、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恢復禪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支持中醫現代化研究——道生中醫四診儀研製與應用,資助印度佛教復興運動,捐建太湖之濱老太廟文化廣場。

數十年來,為重續中華斷層文化心愿,提倡幼少兒童智力開發,推動中英文經典課餘誦讀及珠算心算並重之工作。又因國內學者之促,為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之先聲。其學生自出巨資,用其名義在國內創立光華教育基金會,資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學,嘉惠師生云云。以及其他眾多利人利民利國之舉,難以盡述。

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主張東西精華文化融合,造福人類未來。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金剛經說什麼》等繁簡體及外文版著述一百四十餘種。且秉持繼絕興亡精神與歷史文化責任感,自行出版或推動出版眾多歷史文化典籍,並藏書精華數萬冊。

要之:其人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有種種稱譽,今人猶不盡識其詳者。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先生在太湖大學堂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省樂清縣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行政研究部肄業。

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曾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期間,遇禪門大德袁煥仙先生而發明心地,後於峨嵋山發願續接中華文化斷層,並於大坪寺閱大藏經。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

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數十年前曾旅美、旅港。在台、港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老古出版社(後改組為: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世界雜誌、知見雜誌、美國弗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ICI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主持十方叢林書院。

在香港期間,曾協調兩岸三地,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與浙江省合建金溫鐵路,造福東南。

繼而於內地創辦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吳江太湖文化事業公司、太湖大學堂、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恢復禪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支持中醫現代化研究——道生中醫四診儀研製與應用,資助印度佛教復興運動,捐建太湖之濱老太廟文化廣場。

數十年來,為重續中華斷層文化心愿,提倡幼少兒童智力開發,推動中英文經典課餘誦讀及珠算心算並重之工作。又因國內學者之促,為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之先聲。其學生自出巨資,用其名義在國內創立光華教育基金會,資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學,嘉惠師生云云。以及其他眾多利人利民利國之舉,難以盡述。

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主張東西精華文化融合,造福人類未來。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金剛經說什麼》等繁簡體及外文版著述一百四十餘種。且秉持繼絕興亡精神與歷史文化責任感,自行出版或推動出版眾多歷史文化典籍,並藏書精華數萬冊。

要之:其人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有種種稱譽,今人猶不盡識其詳者。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先生在太湖大學堂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楞嚴經 第七卷 第六講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紀念南師誕辰百年(四)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