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爭議最大的奸臣,有人說他是亡國元兇,有人說他是千古名相

歷史上爭議最大的奸臣,有人說他是亡國元兇,有人說他是千古名相

說起王安石,大家立刻能想到「唐宋八大家」。其實,王安石不僅僅是文學家,他首先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文學只是副業。說到宋朝,必然繞不開王安石變法。關於這次變法,後世眾說紛紜,有人說宋朝因此而亡,王安石也就成了宋朝第一奸臣。

一直以來,王安石在教科書中的形象都是正面的。他自幼聰明,酷愛讀書,曾師從歐陽修,二十三歲便高中進士。在四十歲之前,王安石一直在地方上任職,政績斐然,宰相文彥博曾想越級提拔他,被他拒絕。歐陽修舉薦他為諫官,他以祖母年高為由拒絕。這時候看,王安石是位清正廉明、雷厲風行的能臣干臣。

此時的宋朝已呈現頹勢,官制混亂,經濟困窘,政府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下,社會風氣敗壞,國家邊防堪憂,總結起來就是冗官、冗兵、冗費,根本原因在於宋朝實行官、職、差分離政策。例如,包拯曾任「河北都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他占著三個地方的編製,領著三份工資,卻只干一份活,就造成了「冗官」、「冗費」局面。

地方上的冗官現象同樣嚴重。比如,宋朝地方上最高行政機構「路」,就設置了四個行政長官,分別為安撫使、轉運使、按察使、常平使,分掌政務、錢糧、司法、救濟,互不從屬,職責疊屋架床,以前一個刺史就能幹好的事,現在需要四個人做。眾多官員給宋朝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每年的財政收入給公務員開工資都不夠,年年財政赤字。

王安石在地方上多年,對這種弊端一清二楚,在進京述職時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主張變法革新。但是,自范仲淹慶曆新政失敗後,宋仁宗就對變法持保守態度,對王安石所奏之事並無反應。

直到宋神宗即位後,王安石才得以大顯身手。熙寧元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全面主持變法,變法內容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將兵法」等,意在清查隱匿土地,減輕農民負擔,緩解土地矛盾,到達富國強兵的目的。

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在執行上卻出了大問題。事實證明,再好的政策,也要基層官員執行到位,否則利民就成了害民。顯然,宋朝官員並沒有這樣的素質。例如,「青苗法」本意是為了抑制民間高利貸,緩和階級矛盾,結果在執行的時候就成了強制農民借貸,利息比民間高利貸還高,最終成了害民之舉。

王安石新政僅執行五年,就搞得民怨沸騰,開封百姓為了逃避保甲法不惜自斷手腳,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也趁機攻訐。王安石為人固執又急功近利,不撞南牆不回頭,人稱「拗相公」。面對保守派的詰難,王安石斷然回擊,與司馬光爭得不可開交,經常當著皇帝的面互掐。他們沒有私怨,只是政見不和,絕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王安石在朝中得不到支持,只能提拔自己人做事,就難免會有奸佞小人混進來,像蔡確、章惇、呂惠卿、蔡京、蔡卞等人,在道德上或多或少都有瑕疵。王安石死後,新法被全面推翻,新舊黨爭並沒有因此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北宋末年金兵虎視眈眈,主戰派和主和派仍在互相拆台,為了反對而反對,置國家大義而不顧致使發生「靖康之恥」。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熙河開邊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是北宋軍事史上空前的大捷,也是北宋唯一一次開疆拓土的大勝利。然而,王安石變法促成的黨爭成為北宋亡國的根本原因,從宋至清,王安石忠奸難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隱藏在三國中的三大高手,此人的劍術被日本人崇拜不已
裝備精良的明軍為何不敵八旗軍?徐光啟的這份奏章揭露了真相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