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解密,商業火箭製造商路徑差異

解密,商業火箭製造商路徑差異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不同戰略的火箭製造商路徑差異體現在發動機燃料、運力大小、入軌軌道、是否具備試車環境以及是否可回收。

文 |李坤陽

2018年2月8日,全球運力最強火箭重型獵鷹在佛羅里達肯尼迪中心成功發射;同年9月13日,SpaceX宣布首位繞月飛行的乘客身份吸引全球關注;12月8日,嫦娥四號進入月球軌道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一向低調的航天產業在2018年不再沉默。

商業航天的投資賽道也不再是私密玩家們的專屬,相比商業衛星、地面設備等細分賽道,商業火箭的商業模式更清晰、參與者戰略方向易判斷,雖然前期投入多、周期長、風險高,但卻是投資者在產業初期適宜進入的具備競爭力的賽道。

相比我國商業航天稚嫩的初創階段,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已經在以 SpaceX 和 Blue Origin 為代表,展開了對美國空軍和 NASA 的各類商業訂單「星戰」中。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明確了基本商業邏輯。

商業航天上游火箭發射服務定價能力強,未入局投資者進入時機集中在2019年

在商業航天產業所覆蓋的主要領域中,衛星製造與運營、火箭製造及發射是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兩個領域,其下游市場存在大量需求,商業化已得到驗證。

根據諮詢公司Bryce Space & Technology 在2018年的《Bryce_Start_up_Space》顯示,全球在商業航天產業的投資趨勢呈現3個階段,2001年~2005年平均每年進行8個投資;2006年~2011年平均每年發生23個投資;到了2012年~2017年則一躍到平均每年發生110起投資。

2015~2017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商業航天投資總額、投資數量及融資數量

美國的商業航天投資數額及個數在2015年至2017年呈下降趨勢,這是由於以 SpaceX、Blue Origin、Virgin Galactic 為代表的商業航天企業在取得了一些標誌性成果後,迅速構建起了產業上下游的護城河,商業訂單統一流向高處,規模效應明顯,NASA 及部分美國軍方的訂單量以成倍的數量交付給這些航天獨角獸們。

商業火箭以承接有效載荷的訂單為主要盈利模式,商業衛星訂單和國家訂單是商業火箭盈利的主要方式。未來隨著不同企業的差異化戰略,軍貿訂單及空間站運輸都會成為潛在的盈利點。

液氧甲烷可回收運載火箭將大幅縮減發射成本

火箭製造商在商業路徑上,主要分為兩條技術路線。液體發動機可回收火箭和固體火箭。

以液體發動機為研製方向的企業,商業邏輯主要在於通過可回收火箭重複利用,提升發射頻率和減少研製成本,進而提升發射價格的行業競爭力獲得更多商業發射訂單。

以固體發動機為研製方向的企業,商業邏輯在於以固體火箭的穩定性和運載能力持續增強的基礎上,持續獲得軍貿訂單和軍工發射訂單,加大遠距離軌道運載能力。

燃料方面,液體推進劑中甲烷易於提取、無毒性且比沖較大,液氧甲烷是後續發展空間較大的推進劑選擇;發動機研發過程中,為了研發試驗方便,自建試車台也是火箭製造商需要重點考慮的資產類型。

液氧煤油與液氧甲烷的主要對比分析

本報告分為五個章節,對商業火箭賽道進行分析。重點將輸出我們對行業競爭、現有民營公司機遇、技術路徑選擇與原因、投資角度考慮、未來趨勢等多方面的觀點。

(36氪作者石亞瓊對本報告亦有貢獻)

標星36氪,每天獲取圈內最新資訊

成為進階互聯網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站在生活方式升級前夜的興隆
e簽寶張晉:未來 to B 的新玩法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