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顧愷之《論畫》: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顧愷之《論畫》: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論 畫

文·顧愷之

凡將摹者,皆當先尋此要,而後次以其事。

凡吾所造諸畫,素幅皆廣二尺三寸。其素絲邪者不可用,久而還正則儀容失。以素摹素,當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鎮,使莫動其正。筆在前運而眼向前視者,則新畫近我矣。可常使眼臨筆。止隔紙素一重,則所摹之本遠我耳。則一摹蹉,積蹉彌小矣。可令新跡掩本跡而防其近內。防內,若輕物宜利其筆,重宜陳其跡,各以全其想。譬如畫山,跡利則想動,傷其所以嶷。用筆或好婉,則於折楞不雋;或多曲取,則於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難以言悉,輪扁而已矣。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寫自頸以上要,寧遲而不雋,不使遠(應為「速」)而有失。其於諸像,則像各異跡,皆令新跡彌舊本。若長短、剛軟、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輕;而松竹葉,醲也。凡膠清及彩色,不可進素之上下也。若艮畫黃滿素者,寧當開際耳。猶於幅之兩邊,各不至三分。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則不可改易闊促,錯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 譯

文·韓剛

凡是將要臨摹畫的,都應該先注意以下要點,而後依次行事。凡我所作諸畫,素絹(白絹)的幅寬都是二尺三寸。絲線的經線和緯線傾斜的素絹千萬不能用,因為時間一長,這些傾斜的絲線一旦綳直,絹上所畫人物的儀容就會變形。用素絹臨摹畫在素絹上的古畫,應使上下「二素」自然對齊、對正,並用鎮紙壓住,以免移動而影響其正。摹畫時,筆在前運,而眼睛必須正視前面運行的筆路。這樣的話,所臨摹的新畫就容易接近於原作。可常做「眼臨筆止」(用眼睛臨摹前面的筆路,筆暫時停在某處)的訓練。摹畫若隔著一層紙素,則所臨摹的新畫就會遠離原作。臨摹一遍有了誤差,再臨摹多遍,(一次接一次地)臨摹、調整,誤差就會越來越小。可以讓新摹畫的筆跡遮掩原畫的筆跡(來減少誤差),但也要防止新摹畫的筆跡太靠近原作。防止出現這一情況的辦法是:如果摹畫質感較輕之物,宜用輕快、流利的筆跡;如果摹畫質感較重之物,宜用沉著、緩慢的筆跡。這些都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決定的。譬如畫山,筆跡若太輕快、流利,則會使山顯得飄動,對山的凝重感有所損傷。用筆若過分追求委婉、連綿,則山的折楞處會顯得不俊美;用筆若一味追求轉折,則會在委婉、連綿處徒增折楞。輕重、剛柔不能兼顧的弊端有很多,難以一一說清。只有學「輪扁斫輪」,自己體會,才能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摹畫人物,自頸部以上,用筆寧可遲緩也不要圖快,這樣才不至於脫離原作太多而走樣。畫面上的人物肖像各不相同,因此摹畫時所用筆跡也要不同,都要使新摹之跡蓋住原畫之跡。如果筆跡的長短、用筆的剛柔、墨色的深淺、線條的寬窄以及點睛之處,還有位置的上下、形狀的大小、墨色的濃淡等形似語言方面有一絲一毫的失誤,就可能會使人物的神氣與之俱變。摹畫竹子、樹木、土坡時,可以讓墨色輕淡些;而畫松針、竹葉時,墨色則應濃重一些。凡是膠與顏色,均不可滲進上下絹素。如果原畫是好畫,因年代久遠,絹地變黃,這時寧可保持所摹新畫絹地的素白,也不要塗染作舊。還要在新摹畫幅的兩邊保留適當的空白(以便裝裱時裁切用),差不多三分就夠了。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人有高有矮,一旦確定了與所對應人物的遠近位置,就不可隨意改變,打亂高下秩序。凡是活著的人,沒有手作揖、目視前方而前方無對應對象的。欲用摹畫出的「形似」語言去傳達原畫的神情、氣韻,而沒有實實在在把原畫作為依據,違背規律塑造人物,那麼傳神的目的也就很難達到了。不對著原畫摹寫,是大失;雖對著原畫摹寫,但對不正,是小失——對二者均不可不察。描摹人物畫,究一像之得失,還不如面對古畫在心中默默體悟,或許更能通神。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顧愷之(宋摹本)洛神賦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來源:私享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是這位海派大師,影響了吳昌碩和齊白石
李苦禪:工筆畫學3年成家,寫意畫學30年也成不了家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