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范蠡、文種 越王勾踐難以復國 但若沒他 勾踐就不會卧薪嘗膽

沒范蠡、文種 越王勾踐難以復國 但若沒他 勾踐就不會卧薪嘗膽

(說歷史的女人——第541期)我們都知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沒有消沉,而是忍辱負重,奮發圖強,二十年磨一劍,最後終於打敗吳國,復國成功,成就霸業。在越王勾踐的整個復國的過程中,有兩個人起到了重大作用,這兩人就是勾踐的重臣范蠡和文種,他們每在關鍵時刻都會給勾踐提出重要決策,勾踐虛心聽取,所以最終取得了成功。但是話說過來,成功者都是相對於失敗者而言的,是對方的失敗成全了他。如果對方不失敗,那麼就沒有成功者可言。越王勾踐的對手是吳王夫差,勾踐正是戰勝了夫差才成就霸業的。勾踐何以能勝,或者夫差何以會敗,始終繞不開一個人物,此人非常關鍵。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范蠡和文種這兩個人,越王勾踐難以復國成功;但是若沒有他,勾踐很可能就不會卧薪嘗膽,而若勾踐沒有卧薪嘗膽,那麼他還能成功嗎?那麼此人是誰呢?

他不是旁人,就是春秋末期赫赫有名的軍事家、謀略家,名將伍子胥。伍子胥,名員,字子婿,他本是楚國人,因政治避難投靠吳國,曾為吳王成就霸業立下赫赫戰功。在當時,伍子胥的名氣並不在《孫子兵法》的作者兵聖孫武之下。可以說孫武的成名跟伍子胥有很大關係,伍子胥就是孫武的伯樂。孫武是齊國人,他得不到齊國的重用,後來也投奔了吳國。但在吳國期初也沒有得到重視,是伍子胥向吳王闔閭舉薦了他,史載伍子胥曾向吳王「七薦孫子」,就是說伍子胥完全信任孫武的軍事才能,所以就向吳王堅決舉薦他。果然,後來在吳國的稱霸大業中,伍子胥跟孫武聯手上演了許多精彩好戲。

在春秋時期的長江流域,參與爭霸的主要是三個大國,即楚、吳、越,開始楚國最強大,但吳國在得到伍子胥和孫武之後,便強勢崛起,先是打敗楚國,後又打敗越國,成了一大霸主。這其中伍子胥立下首功。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繼位後,伍子胥便成為其重臣。公元前512年,吳國興兵伐楚,伍子胥帶兵奪取了楚國的舒地;公元前509年,楚國率兵攻打吳國,伍子胥率兵迎擊,在豫章大敗楚軍,奪取了楚國的居巢;公元前506年,吳國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國國都郢,迫使楚昭王出逃。之後,伍子胥和孫武又輔佐吳王太子夫差數次與楚國大戰,佔領大片楚國的疆土,使吳國在北邊威鎮齊國、晉國,在南邊又收服了越人,頓讓吳王成為一代霸主

但後來,又有了越國的崛起,越王勾踐走向歷史舞台,春秋的歷史上開始了吳越爭霸時代。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雙方在對峙時,越王勾踐用了一損招,把自己國家的一大批死刑犯拉到前線,讓他們集體自殺。吳軍看到陣地上突然冒出一批敵人一塊自殺,大吃一驚,以為發生了什麼意外,連玩孫子兵法的孫武都被搞懵了,此時越軍趁對方注意力分散之時,突然進攻,吳軍大敗。吳王闔閭腳拇指中箭,不治而亡。闔閭死前囑咐兒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託孤伍子胥輔佐少主,封他為相國。夫差繼位後,伍子胥對之忠心耿耿,經常勉勵他,讓他繼承父志,勵精圖治,且不要忘了殺父之仇。伍子胥曾派人站在夫差的門外,每逢他出入,那人就對他說,「吾王,你忘掉了越王殺死你父親了嗎?」夫差回答說:「唯。不敢忘。」期初的夫差確實是不忘父志的,他整日操練兵馬,以備攻打越國為父親報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夫差日夜練兵,準備伐越,想先發制人,趁吳兵未出,搶先行動。大夫范蠡反對倉促應戰,但勾踐不聽,執意出兵,率兵3萬向吳國進發。吳王夫差聞訊,怒道,「小子,正想找你算賬呢,還送上門了,給我打!」遂徵發5萬精兵,分水陸兩路迎戰,雙方在夫椒(今江蘇西南太湖中的洞庭山)展開激戰。吳軍由伍子胥、孫武兩位軍神率領,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大敗。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殘部5000人被圍於會稽山上。勾踐看大勢已去,決定投降。伍子胥向吳王夫差建議,不可接受對方投降,要果斷殲滅之,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正在猶豫之中時,有兩個重要人物挽救了勾踐,他們就是勾踐的重臣范蠡和文種。

越王勾踐的這兩個幫手太厲害了。勾踐問范蠡,對方不接受投降,如何是好?范蠡說,不降即是滅亡,所以,為長遠計,現在必須投降。范蠡進一步建議,讓越王勾踐先提出議和的方案,並要勾踐用厚禮向吳國請和;如吳國不接受議和的話,則一不做二不休,舉國降吳,讓勾踐直接去吳國,追隨吳王。就是說,咱們先擺個姿態,罷戰議和,如果人家不買賬,乾脆就全部投降,我勾踐就不回去了,就跟你夫差幹了,願效犬馬之勞。勾踐這人比較能忍,就同意了范蠡的建議,於是就派另一重臣文種去跟吳軍談判。

吳王夫差聽文種一說,心想,小勾,你小子也有今天?就想羞辱羞辱勾踐,於是準備答應越國的請求,但伍子胥又進言說:「天以越賜吳,勿許也。」,這是上天賜給咱們的機會,決不可丟掉了,不能答應。夫差一想,也是,便又聽取了伍子胥的意見,拒絕了越國的投降。文種只得回去報告越王勾踐,勾踐想,既然人家不接受咱們投降,那就拼了!準備和吳國血拚到底。可范蠡和文種立馬阻止,他們又向勾踐獻了一計。

吳國有位權臣即太宰伯嚭,他一直與伍子胥不和,而且伯嚭這人比較貪財,於是范蠡決定就從他這裡打開突破口。勾踐就命文種帶上美女和金銀財寶,私下送給伯嚭。伯嚭既貪圖越王勾踐的財貨,又嫉妒相國伍子胥的功勞,便極力慫恿吳王答應越國的請求。可伍子胥再次反對,說:「現在不滅越國,以後必然後悔!勾踐這人很有手段,范蠡、文種又是忠臣,他們若再回到越國,勢必還會捲土重來!」可夫差卻聽信伯嚭的讒言,再說當時他想北上伐齊,心思不在越國這邊,也就答應了勾踐的投降,便撤了兵。

於是勾踐帶著妻子和范蠡等成了吳國的俘虜,本來文種要跟隨勾踐到吳國的,但范蠡讓文種回國,主持國政,暗中發展國力,自己陪勾踐夫妻到吳國為奴。他們到吳國干奴隸一樣的活。勾踐夫妻和范蠡基本都是給夫差當馬夫。每天早上喂馬洗車,以備夫差駕車出去打獵遊玩。夫差要讓勾踐為他服務三年,因為夫差的父親闔閭是被勾踐的軍隊害死的,所以這三年里讓勾踐好好懺悔,白天賣命地幹活,晚上得睡在闔閭的墳墓旁的一個破屋裡,為闔閭守護墳墓。勾踐忍辱負重,夫差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忍氣吞聲。

在勾踐為夫差服役期間,伍子胥仍沒有掉以輕心,他敏銳地意識到,勾踐不會長期苟且下賤,他不過是暫時苟且偷生,心中並未喪失大志,他的甘心為奴的樣子都是裝出來的,所以他多次勸吳王殺掉勾踐。當然勾踐也早觀察出伍子胥這人眼光很毒,所以就像司馬懿對付曹操父子一樣,必須隱忍再隱忍,低調再低調,必須裝出萬分忠於吳王的樣子,不能讓吳王發覺半點自己是裝出來的。同時范蠡為掩護勾踐也是煞費苦心,有次他聽到夫差病了,就動員勾踐去伺候夫差,並讓勾踐嘗夫差的尿,以辨別夫差的病情。勾踐愣是這樣做了,夫差就完全被感動,或者被麻痹了,對勾踐徹底放了心。就這樣,過了三年,夫差說到做到,準備放勾踐回越國。此時伍子胥又站了出來,堅決反對,說放勾踐回去,就等於放虎歸山!可吳王不聽,執意將勾踐放回。

勾踐回國後,就有了卧薪嘗膽的故事。他雖然在吳國是奴隸,但是回來後仍然是國王,他完全可以重新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沒有。他一直記著自己在吳國寄人籬下的尷尬處境,為了不讓自己忘記曾經受過的苦,他晚上總是睡在柴火堆上,還在旁邊掛一個苦膽,時不時用舌頭舔嘗一下,讓自己永遠銘記曾經受到的恥辱。為什麼說如果沒有伍子胥,越王勾踐就不可能會卧薪嘗膽呢?因為經過三年的奴隸之苦,勾踐已經看透了不少事情。比如吳王夫差,其實他並不可怕,他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傢伙,好大喜功,卻頭腦簡單,沒有什麼智謀,所以就難成大事,倒是他身邊的伍子胥是個危險的人物,要時時提防。只要有伍子胥在,我勾踐就不會安心睡上一個好覺。伍子胥就像懸在他頭頂的一柄達莫利斯劍,讓他時刻有一種危機感。所以,與其說是不忘國恥,還不如說是不忘伍子胥!勾踐的卧薪嘗膽是伍子胥逼出來的,或者說是伍子胥反面激勵他的。這並不誇張。還有一點,如果沒有伍子胥,沒有伍子胥舉薦的孫武兩人的輔佐,吳王夫差根本就不可能戰勝後起之秀越王勾踐,勾踐就不會有會稽之辱,就不會去吳國當奴隸,那麼也就理當不會有所謂的卧薪嘗膽了。

越王勾踐奮發圖強,勵精圖治,他親自耕田,王后也親自織布,食不加肉,衣不重彩,禮賢下士,賑貧恤死,深得民心。他的兩位重臣此時也忠心耿耿地輔佐他,范蠡為勾踐制定一套保民、富國強兵的方針,越國很快富起來;同時文種也為越國的發展出謀劃策,並針對吳國,他提出了著名的破吳七術:「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這破吳的七個手段可謂招招見血!比如第三,遺美女以惑其心志,范蠡就給夫差送了美女西施,讓夫差整日美人在懷,不思進取;第六,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就是想法讓夫差的忠臣自殺,這個也做到了,後面再說。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還重建了越國的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也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還故意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看,我對你可是不設防,證明咱們兩國跟一家人似的。范蠡還重視軍隊訓練,給士兵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還以重金組織了敢死隊。

越王勾踐在磨刀霍霍,而這邊吳王夫差則因勝利沖昏了頭腦,他腐化墮落,不聽伍子胥的忠言,偏信奸佞太宰伯嚭的讒言,他看不到越國是自己的心腹之患,不聽伍子胥「聯齊滅越」的主張,一心想北上伐齊,爭霸天下。伍子胥給他提建議多了,他就很不耐煩,你這個老不死的,你那一套早過時了,你有什麼資格阻擾本王稱霸天下?當時伍子胥已經年過古稀,在那個時代已經是少有的高壽之人了,所以他也確實力不從心,再說當時老搭檔孫武也早就看透夫差的德性,以為他不可救藥了,也懶得勸誡夫差(不久之後,孫武便隱居起來,專心寫《孫子兵法》了)。再加上奸臣伯嚭胡搞,夫差看伍子胥是一百個不爽。

有一次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齊國,打探齊國的情況。伍子胥和兒子一起去了。在齊國,伍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勸大王,大王不採納我的意見,我現在已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不能與吳國一起滅亡啊!」於是將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就返回吳國向夫差彙報敵國情況。伯嚭看伍子胥把兒子留在了敵國,就乘機向夫差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以謀反之罪賜死伍子胥,送劍令他自盡。伍子胥仰天長嘆:「奸臣伯嚭作亂,大王反而殺我。當年我使你的父親稱霸諸侯,又對你忠心不二。在你還未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幾位公子都來爭奪,是我在先王面前冒死力爭,才為你取得太子之位。你被立為太子後,要將吳國分一半給我,但我都沒有接受。可是如今你竟聽信小人讒言而殺我。唉,吳國亡無日矣!」伍子胥在憤恨之餘,留下遺言,要家人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於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拋於錢塘江中。

此後,越國於公元前478年、前475年兩次伐吳,均取得不小勝利,到公元前473年,越國對吳國最後一戰,吳軍大敗,夫差被圍在姑蘇山上。這下輪到夫差向越王勾踐求和了。勾踐想答應,范蠡說:「過去天意叫吳國滅掉越國,可吳國偏偏不幹;現在天意叫越國滅掉吳國,難道大王要違背天意嗎?」夫差羞愧交集,對勾踐說:「我真沒臉見伍子胥呀!」遂拔劍自殺。據說,他是用白布蒙住雙眼自殺的,因為他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

吳國亡後,越王勾踐成為新的霸主,也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自公元前494年,勾踐戰敗遭受會稽之恥,到公元前473年打敗吳國,越王勾踐20年磨一劍,終於成功。可以說,這20年,勾踐的霸主的煉成,離不開范蠡和文種,沒有這二位,勾踐不可能復國成功。但是反過來說,若沒有伍子胥,勾踐就不可能敗給吳國;那麼他就不可能到吳國為奴,沒有伍子胥的逼迫和反激,勾踐也不可能有卧薪嘗膽的勵志神話,也可以說,是伍子胥成就了他。正所謂敗也伍子胥,成也伍子胥!(文/一米暖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劉備就算帶上孔明,夷陵之戰照敗,諸葛亮這句話一不小心透露答案
他在2千多年前寫給朋友一句話僅12字後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終了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