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在中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這一故事記載於《宋史》,說司馬光小時候,與小夥伴們在庭院中玩耍,有個小夥伴不慎跌落水缸,其他孩子見狀都嚇跑了,唯有司馬光鎮定自若,拿起一塊石頭向水缸砸去。於是,水涌了出來,小夥伴得救。後來,人們將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情景繪成畫,在開封城和洛陽城裡張貼,宣揚他的機智勇敢。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後世翻遍司馬光留存的所有文稿筆記,都沒有找到他本人對於「砸缸」事件的任何描述,以至於有人對故事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或許在司馬光眼中,這件事確實沒那麼值得誇耀。畢竟,他一直都如此英勇。12歲那年,他跟著父親出遠門,在棧道上遇著巨蟒,隨後他鎮定自若,手持利劍,一劍刺中了巨蟒的尾巴,巨蟒疼痛扭曲,遂跌落棧道……

不過,對於這些英勇事迹,成年後的司馬光都少有提及。反倒是一些「童年陰影」,讓他許多年後還念念不忘。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司馬光曾在書中提到,自己五六歲時和姐姐一起剝胡桃皮,皮很難剝,兩個人都沒成功。後來僕人幫司馬光把皮剝了下來,司馬光便騙姐姐說這是自己剝開的。誰知這時,在旁邊目睹了一切的父親走過來,將司馬光怒斥一頓,說:「你小子怎敢說謊!」 司馬光自述,從那之後他再也不敢說謊,還把這件事寫到紙上,時刻提醒自己。

此外,「別人家的孩子」也給司馬光的童年帶來了不小的陰影。司馬光的父親有個好友叫龐籍。龐籍有個兒子,比司馬光大三歲。司馬光評價他「於文辭不待力學而自能,讀書初如不措意,已盡得其精要,前輩見之皆驚嘆」。總之,就是那種不怎麼學,還回回考第一的孩子。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數十年後,已經名滿天下的司馬光,每每想起,還會自卑地感慨道,「光年不相遠,自視如土瓦之望珠玉。」,在他心中,自己是瓦片,人家是美玉。


金榜題名,步入仕途

或許因為很小便看到了自己與天才的差距,司馬光一直十分刻苦。史載他「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到二十歲時,已是「書無所不通,文詞醇深」。二十歲那年,他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高中進士甲科,由此步入仕途。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同年,他迎娶了北宋名臣張存之女張氏為妻。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真可謂雙喜臨門。

然而不幸的是,在司馬光步入仕途後的幾年裡,母親和父親相繼去世。悲痛之中,司馬光辭官守喪。此後數年,他化悲痛為動力,廣泛閱讀書籍,並創作了許多頗有價值的文章,《十哲論》、《四豪論》、《賈生論》等文章都是作於這一時期。

此外,在守喪的這幾年裡,他走訪鄉野,了解了底層社會的真實情況,這為他後來當官治學打下了重要基礎。

公元1044年,二十六歲的司馬光服喪結束,先是做武成軍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將作監主簿,權知豐城縣事。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司馬光政績斐然。兩年後,二十八歲的司馬光接到進京詔書——調任大理評事、國子直講。進京之前,同僚好友集體為他餞行。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司馬光頗為感動,即席賦詩:「不辭爛醉樽前倒,明日此歡重得無?追隨不忍輕言別,回首城樓沒晚煙!

司馬光意氣風發地來到了京城。要知道,在朝中,他是有「靠山」的——官至樞密使的龐籍正是他父親的老友。隨後幾年,龐籍一次次在皇帝面前舉薦司馬光,終於,司馬光當上了館閣校勘,此後又專門負責修史等工作。不過,就在他潛心研究歷史時,「靠山」倒了——龐籍被罷相,降為戶部侍郎,出任鄆州(今山東鄆城)知州,司馬光也追隨龐籍去了鄆州,此後數年,輾轉在地方做官。


一心只想做諫官


司馬光雖然人在地方,但始終操心著朝堂之事。公元1056年,他連寫三封奏章《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建議仁宗皇帝立儲君,奏章石沉大海,他又托范鎮在奏事時代為轉達,請仁宗有個明確答覆,可惜並沒有起到作用。

公元1061年,司馬光被提拔為修起居注。修起居注,就是記錄帝王的言行。然而,這樣一份眾人羨慕的美差,卻被司馬光拒絕了五次!他一遍遍強調——這個工作自己不擅長。

那麼他擅長什麼工作呢?他擅長進諫。

後來宋仁宗讓司馬光當諫官,他欣然受命。在做諫官的五年時間裡,先後上奏疏170餘份。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針對北宋的冗兵現象,他上書建議,補充兵員要精選,要改變過去「惟務人多」的局面。

針對科舉,他不贊成詩賦取士,提倡考策論。他認為,這樣選拔出來的考生,才有經世致用之才,而不單單只會吟詩作賦;

有一回,交趾國進貢異獸,稱是麒麟。司馬光認為,倘是真麒麟,也不一定象徵祥瑞。倘是假麒麟,沒準兒讓蠻夷之邦貽笑大方。他便上書《交趾獻奇獸賦》,勸皇帝以麒麟水土不服為由,將異獸送回去……

司馬光向仁宗上書「三言」、「五規」,並多次上書督促仁宗解決繼嗣的問題。

任諫官期間,仁宗還想擢升司馬光為知制誥,主要掌管起草詔令。但司馬光不願就職,連上九篇《辭知制誥狀》,說明不適宜任此職務。於是仁宗皇帝收回詔令,讓他繼續做諫官。

別說,在執拗方面,司馬光跟「拗相公」王安石有的一拼。兩人都有一股子「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倔強勁兒,難怪後來蘇軾戲稱他為「司馬牛」。

可是,當「司馬牛」遇上「拗相公」,又會發生什麼呢?

砸掉新法之「缸」

公元1069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開始大刀闊斧地變法。而司馬光不斷提出反對意見。

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主張節流。王安石大膽求變,司馬光堅持祖宗法度。兩人因政見不同,常常在發生爭辯。尤其是「青苗法」頒布後,司馬光的反對格外激烈,他認為縣官靠權柄放錢收息,要比平民放貸收息危害更大。可是王安石也對變法有種近乎偏執的自信,高呼「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所以,無論司馬光怎麼抨擊新政,王安石只會心平氣和地給他回《答司馬諫議書》。然後,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變法。

公元1070年,宋神宗任命司馬光樞密副使之職,希望他能夠配合王安石把改革工作做好。可是司馬光以「不通財務」、「不習軍旅」為由,堅決推辭,連上五封札子,自請離京。第二年又請求退居洛陽,表示要專心修史,再不插手政事。但是,當時的北宋朝堂,儼然分裂成了兩黨——新黨舊黨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新黨一門心思頒布、推行新法;舊黨則將司馬光當作精神領袖,卯足了勁論證新法的種種弊端,給新黨拆台添亂。

公元1085,神宗皇帝去世後,不到10歲的宋哲宗趙煦繼位。高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她對變法深惡痛疾,於是一上台就召回了已經67歲的司馬光。之後,司馬光報複式地將新政措施悉數廢除。蘇軾、范純仁等人提醒他——變法內容有好有壞,應區別對待,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司馬光也像變法時的王安石一樣,聽不進任何建議。

想當年,司馬光砸缸,是為了救人。可是這一次,砸掉了新法之「缸」的他,又是為了什麼呢?


司馬光砸缸,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

曾經的理念之爭,漸漸變成了黨同伐異。人人都覺得自己無比正確,在為大宋的將來懲惡除奸,然而他們每一個人都扮演了大宋滅亡的推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歐陽修:一代宗師,是怎樣煉成的?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朋而不黨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