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樓蘭國做了什麼?為何古詩詞中常有破樓蘭、斬樓蘭的字樣

樓蘭國做了什麼?為何古詩詞中常有破樓蘭、斬樓蘭的字樣

原標題:樓蘭國做了什麼?為何古詩詞中常有破樓蘭、斬樓蘭的字樣


古代西域那麼多國家,我想只有樓蘭這個名字是最為現代人所知曉的,如果不信,請看下文,下面就是西域三十六國的國名,你可以看看有比樓蘭更讓你知曉的國家嗎?

(漢朝西域三十六國):婼羌、樓蘭、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扜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稈、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車、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尉犁、危須、焉耆、姑師(車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

反正我看完,直觀的感受還是樓蘭這個名字聽說過最多,其次是大宛,因為大宛有汗血寶馬。而且在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詩句里,樓蘭這個名字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

王昌齡的《從軍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李白的《塞下曲》: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上面這兩首詩詞,可謂家喻戶曉,也正是這兩句詩詞,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樓蘭這個西域古國。其實寫樓蘭的詩句豈止這兩首:

岑參的《凱歌》:
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

杜甫的《秦州雜詩二十首》: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辛棄疾的《送劍與傅岩叟》: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上面的詩句不管出不出名,也不管作者是不是邊塞詩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只要涉及到樓蘭的,那一定不是破舊是斬,都是一副不滅樓蘭誓不罷休的氣勢,那麼樓蘭國到底做了什麼?讓古代文人如此之恨,直接將其發展成了敵人的代名詞。


首先,樓蘭這個國家非常小,人口一共不滿2萬人,《漢書·西域傳》記載:

鄯善國,本名樓蘭,……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 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

按理說,樓蘭既然是小國,就要有小國的樣子,好好的安分守己,好好的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可是樓蘭這個國家做的最出名的事就是截殺漢使,而且這事還幹了不止一次,《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中記載:

樓蘭國為匈奴反間,數次截殺漢使

不僅截殺漢使,在漢與匈奴之間,樓蘭一直在玩平衡,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牆頭草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史書記載:

(樓蘭國)不兩屬,無以自安


其實樓蘭作為一個小國,玩戰略平衡無可厚非,但是樓蘭玩的並不平衡,樓蘭屢屢截殺漢使,卻不曾截殺過匈奴使臣,這著實讓人可恨。後來,樓蘭的國王也真正見識到了漢使的厲害,漢昭帝時,漢使傅介子出使西域,在途徑樓蘭時,直接殺了樓蘭國王,一時間成為千古流傳的事迹。《漢書西域傳》對此事有記載

介子遂斬王嘗歸首,馳傳詣闕,懸首北闕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傅介子誅殺了樓蘭王安歸,把他的頭懸掛在北面的城樓上。現在再想想李白的那句: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估計李白也想效仿一下傅介子的事迹。


其實樓蘭這個國家的行徑是著實可恨的,他鼠首兩端,眼中沒有是非,只有利益,不斷挑釁大國,名義上保持中立,實際上則不斷的干著為非作歹之事,古代文人將樓蘭列為敵人的代名詞,也表達了一種觀點,那就是:兩面派、牆頭草的國家,註定讓人憎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水湖畔 的精彩文章:

老上海時期影星——阮玲玉,不尋常的一生,告訴你人言可畏多可怕
加拿大緊鄰美國,為何未被美國吞併?今天我來揭下美國人的傷疤

TAG:山水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