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廣東人會賺錢?

為什麼廣東人會賺錢?

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有人把廣東人、上海人、山西人、香港人和日本人的「生意經」,作了一個有趣的比較:山西人是你賺了我不幹;上海人是你賺得比我多不幹;廣東人是只要有點賺我就干;香港人是只要不虧我就干;日本人是眼前有點虧將來有賺也要干。

為什麼廣東人會賺錢?

晉商曾經是明清時中國十大商幫中實力最雄厚的,山西人精明、能幹、富有、善於理財,天下誰不知道?誰敢不服?但為什麼他們會在近百年間一落千丈,竟至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以前人們一說山西,就想起執金融業牛耳的票號、富甲一方的鹽商、茶葉商,但今天一說山西,卻讓人想起遍地吃人不吐骨的小煤窯。這種強烈的落差,實在是歷史的悲劇。

晉商的沒落,主要是由於他們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死守著一個自我封閉的體系,既不肯向外開拓,亦不準外人染指,抱著"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老觀念不肯改變。朝廷組建國家銀行時,一再邀請山西票號入股,也遭到斷然拒絕。當中國開始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晉商還繼續以萬曆年代的方式去經營,其黯然衰落的命運,當然是無可避免的。

廣東人深明這個道理,一個地方要保持長久的活力,就要持開放的態度,不斷求新,不斷求變,不斷有新鮮血液的加入,社會才有進步。打開大門,歡迎三江客,廣納四海財,有錢大家一起賺,表面上好像損失了一些市場份額,但從長遠看,只要有好的遊戲規則,蛋糕是可以愈做愈大的。

為什麼廣東人會賺錢?

在廣東人看來,最重要的不是生意賺多賺少,而是公平與否。所謂「米貴大為是」(米貴對大家都一樣),貴也不是貴我一個。恰恰由於他們有這種平常心,所以生意的成功率反而比別人高,賺的錢反而比別人多。

廣東是公認全國最適宜經商的地區之一。做同樣的生意,據說在廣州可以多賺10%。難怪中外的商家都把廣東視作一塊大蛋糕,一個個鷹瞵虎視,都想染指,從中分一杯羹。如果沒有這種優越的條件,怎麼解釋1978年廣東的商品零售額只佔全國1/17,但26年後的今天,已經雄據1/9呢?

最先攻入廣東的外地商家,大多是實力雄厚的零售業巨頭:北京王府井百貨、華聯、上海聯華,還有百佳、萬佳、正大萬客隆、吉之島、家樂福、好又多、國美、蘇寧……正在摩拳擦掌,準備殺入的商家,更是不計其數。無論你來多少,廣東一樣笑口吟吟,無任歡迎,但你想安營紮寨,大展宏圖,賺廣東人的錢,則要費一番功夫了。廣東有廣東的氣候,有廣東自己的風土人情,並不是人人都能適應的。

如今這個社會,儘管世界日新月異,新興科技不斷發展,商業模式在頻繁變更,客戶需求也千變萬化,但基本的文化傳統卻不會輕易改變。廣東人之所以為廣東人,自然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是他獨有的,別人沒有的,可以作為他的身份標籤的。你願意本土化,積極本土化,你就有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反之,如果拒絕本土化,你可能連粥都沒喝上一口,就已經賠了夫人又折兵。

為什麼廣東人會賺錢?

許多外地商家在廣州慘淡經營一段時間之後,都深有感觸地說,廣州商海深不可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每天都有商場開張,每天都有商場結業。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太陽底下,永遠是那麼熱熱鬧鬧,風風光光。非親身經歷,簡直難以相信,營銷文化的本土化,對能否在廣州立足,竟有如此巨大的影響。文化這東西,就是神奇奧妙,不由你不信。大部分外地商家在廣州落戶,都要經歷一段水土不服的調適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仟村百貨。河南鄭州的亞細亞商場於1989年5月開業,僅一年就跨入了全國50家大型商場行列,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參股公司,還有遍布全國各地的仟村百貨。殺入廣州時,來勢洶洶,連亞細亞商場總部也搬到了廣州坐鎮。廣州市民對仟村百貨那些90度鞠躬的迎賓小姐、電梯小姐,至今記憶猶新。它在全國是第一家設立琴台,第一家創立自己的儀仗隊,第一家在中央電視台做廣告的大型商場。當年的廣州街頭,到處可以看見仟村百貨免費接客的汽車,穿梭往還。

然而,來時驚天動地,去時寂天寞地。仟村百貨在廣州曇花一現,很快就黯然謝幕了。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他們在經營上過於自信,固步自封,不肯向廣州的商業傳統讓步,不屑於進行本土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仟村百貨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從鄭州派來的嫡系,他們把原先的"亞細亞經營模式"和"亞細亞管理之道",作為鐵一般的紀律,嚴格遵從,絕不通融。僅此一條,他們在廣州遭遇滑鐵盧,也就是意料中事了。

為什麼廣東人會賺錢?

但有些人習慣成自然了,從不在自身找原因,總之北方人在廣東一吃虧,馬上就說是廣東人排外,甚至危言聳聽地說,是廣州的商家聯手排斥外地商家。如果確有其事,為什麼有些外地商家,又能做得風生水起呢?像王府井百貨、吉之島等等。當初以倉儲式商場概念殺入廣州的正大萬客隆,在頭一年就創下9.4億元的全球最高銷售紀錄,證明廣州消費者並沒有故意冷落外地商家啊。

據2003年「中國統一市場建設」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全國地方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地區,北京、上海和河南竟然得票最多,名列三甲。這個結果,也許令很多人大跌眼鏡,北京、上海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城市,竟然被眾多的被訪者選為對內最不開放的地方,確實發人深省。

雖然完全開放公平的市場,迄今仍然是一個烏托邦,但相比之下,廣東的市場並不算排外。外地的商家們,應該好好學一學當年趙佗治南越國的經驗。趙佗從來不端什麼中原上國的臭架子,從來不會擺出一副奉天承運的死面孔,而是放下身段,虛心學習嶺南風俗,和輯百越,甚至漢人從越俗,所以他能把南越國治理得有聲有色。為什麼兩千多年前的人可以做到,現在的人反而做不到呢?

有人把開拓市場形容為「圈地運動」。實際上,商業的地盤不是死的,不是說一朝分茅列土,就是你的世襲領地。市場是活的,每時每刻都在流動、變化之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才是它的常態。廣東在歡迎天下商家到自己家裡圈地的同時,也以一種席捲天下,囊括四海的氣勢,向外拓展。

20年前,順德一家生產風扇配件的小廠,花了140元從香港買回一台日本全塑超薄型多功能鴻運扇,拆得七零八落,徹底研究一番之後,覺得技術簡單,可以仿製。於是向銀行貸款,從香港訂製全套工模,引進新型注塑機,開始大批生產。他們的產品因款式新穎,價格便宜,一下子風靡全國。

那時對知識產權還沒有什麼概念,人們只消從海外購買日本、美國、台灣,或香港的產品回來,就可以依瓢畫葫蘆,大量仿造。洗腳上田的順德農民,就是從這種簡單的模仿開始,很快把順德變成了全國聞名的電風扇王國。

1985年,據說全國平均每5台電風扇中,就有一台是出自順德。20年後,這裡已成了中國的家電之都,彙集了科龍、格蘭仕、美的、萬家樂等國內一批知名家電品牌。曾令北方人談虎色變的「廣貨北伐」,就是由順德的家電產品揭開序幕的。

不過,我還是喜歡用「北上」這個詞取代「北伐」。廣東人什麼都習慣「低調」,我也從俗。廣貨的北上,並不限於家用電器,而是全方位的。從夾心餅乾、蘇打餅乾,到速食麵、易拉罐飲料、瓶裝礦泉水、果凍;從廣式傢具、燈飾、辦公文具,到T恤衫、牛仔褲、迷你裙;從虎頭牌電池、TCL,到珠江鋼琴,從黑妹、美晨牙膏、蛇膽川貝枇杷露,到富安娜床上用品、陽江刀具……

兩千多年來,誰也沒給過廣東人什麼優惠,秦皇漢武沒給過,唐宗宋祖也沒給過,廣東人照樣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給廣東人一個舞台,不要束縛他的手腳,那麼,他就能演出一幕幕精彩好戲。

印度有一句古諺語:「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性格即命運。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如此,對於一個族群來說也同樣如此。曾經有記者問美國的金融巨頭摩根:「決定你成功的條件是什麼?」摩根回答:「性格。」記者又問:「資本和資金哪個更重要?」摩根再次強調:「資本比資金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性格。」這對於我們探討廣東人的命運,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廣東人的性格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沒興趣與人爭一日之長短,但他們也不懼怕競爭,如果你把長三角與珠三角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公平的競爭,廣東人毫無懼色。他們有足夠成熟的理性與智慧。很多時候,他們之所以顯得略輸一籌,並不是輸在才智上,也不是輸在實力上,而是輸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上。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是需要全程呵護,細心照料,才能健康成長;有些人則是天生命賤,風來雨去,天生天養,你越撒開手,他活得越精彩。廣東人是屬於後一種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怎樣從女人臀部看她的命運
美國怎樣摧毀了日本的經濟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