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代的醫科大學與藥物普查,對醫藥知識的普及,政府也非常重視

唐代的醫科大學與藥物普查,對醫藥知識的普及,政府也非常重視

原標題:唐代的醫科大學與藥物普查,對醫藥知識的普及,政府也非常重視


唐朝時期,醫藥機構已十分完善。更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最早的「醫科大學」也在唐朝應運而生。


唐武德七年(624年),朝廷在長安建立了「太醫署」,隸屬太常寺主管。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舉辦的正式的醫學專科學校。


太醫署有300多人,設有令、丞、監等主管官員,還有主葯、醫師、葯園師、典葯、針工、按摩工,以及各科博士、助教、學生等。


太醫署由行政、教學、醫療、葯工四大部分組成,與現在醫學院(校)的教育行政機構設置相類似。太醫署分醫學部和藥學部,醫學部又分四大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包括傷科)和咒禁科,每科都由博士來教學;而太醫署內的主葯、葯童則負責藥材方面事宜;太醫署還在京師建立了葯園,種植草藥,同時葯園師可以在葯園中,結合實際的藥草,給葯園生傳授藥草知識。


太醫署內的學制要求十分嚴格,學生入學後,必須先學《素問》《脈經》等基礎課程,然後再分專業學習。每二十人中「十一人學體療,三人學瘡腫,三人學少小,二人學耳目口齒,一人學角法」。當時還規定學習年限。實際上體療相當於內科,少小為小兒科,瘡腫為外科,耳目口齒為五官科,角法是一種外治方法。


太醫署在教學方式上,一般是先學習基礎學科,考試通過後再進行小班分科學習,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實際臨床經驗的培養。


同時,針對學習的考核也非常多?學生要經常參加考試,各科教授的博士每月要進行有關的月考。太醫令在每季會對太醫署內的學生進行季考,太常寺則會在年終進行總試。考試內容廣泛,對於每科學生要達到的程度要求也很高。學習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學。而對於考試成績優良的予以獎勵。這樣的考試製度保證了學生的質量,並且可以及時發現人才。太醫署對教師也進行考核,對於教師和教輔人員的考核制度保證了師資隊伍的質量,這樣也保證了整個醫學校的教育質量。



在醫藥發展方面,唐時期的醫藥機構已相當完善,其規模之大為當時世界所僅有。當時的醫藥機構是由門下省負責宮廷中的醫藥事務。

唐顯慶二年到顯慶四年(657?659年),唐代第一次利用國家的力量促成本草編纂。唐政權組織了長孫無忌、許孝崇、李淳風、孔志約等22人與蘇敬一起集體編修新本草。同時,唐政府「普頒天下,營求藥物」,徵集全中國各地所產的藥物,並令繪出實物圖譜,以供編書之用。修訂時,他們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為過去的醫藥經典所局限,於顯慶四年(659年)撰成《新修本草》頒行。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由國家頒行的最早的一部藥典。據考證,《新修本草?葯圖》中的藥品來源至少有13道133州。這在當時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壯舉。


對醫藥知識的普及,政府也非常重視。唐玄宗曾多次組織編纂藥方,頒行州府,張貼於各大街通道口,並建立了養病坊,收治病人。


對於醫療事故等,政府還制定了嚴厲的律令。《唐律》規定:「諸醫為人合葯及,題疏針刺誤不為本方殺人者,徒兩年半。」

醫藥教育制度的健全完善,藥物品種的不斷增加、內容的豐富,使唐朝在醫藥文化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視觀 的精彩文章:

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它的出現證明了商品經濟發達
李自成闖京,逼著明朝官員拿錢,不給錢就上刑

TAG:歷視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