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分科」及「如是我聞」通述——《金剛經》研習(35)

「分科」及「如是我聞」通述——《金剛經》研習(35)

「分科」及「如是我聞」通述——《金剛經》研習(3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

經文:

第一段「證信序」:古德分科判教,首先將一部經分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一段經文是序分裡面的第一段,叫證信序,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我們看經文: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是第一段的經文。

講義:【東晉道安法師,分判一切諸經為序、正宗、流通三分。】

我們中國人也很了不起,也確實有大智慧的人。道安法師看一切經都看成三分,他這種說法,當時一般這些大德們不以為然。因為大家對佛經都非常尊重,如果把佛經分裂,好像是很不恭敬的樣子,不以為然,聞者多疑。以後,印度古大德解釋佛經這個註解本子流傳到中國,也有這樣的分法。於是我們中國這些大德們才曉得,古印度的大德也有這個分法,這樣子對於道安法師這個分科就非常佩服,遵從做為一個定則。以後,不論是講經、註解,都採取這個方法。這是講科判是從道安法師來的。

本經的序分,自「如是我聞」到「敷座而坐」。就是這個經本上前面的兩小段。全經根據江味農居士講義所分的科,總共分全部經文為一百八十四段,一百八十四個小段,前面的兩個小段是序分。正宗分,是從「長老須菩提」到「是名法相」,從第三小段到一百七十九小段,這是屬於正宗分。流通分一共有五小段,從一百八十到一百八十四段,「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到最後「信受奉行」。這個是全經大段落三分。

而江居士將本經的正宗分,正宗分文長,把正宗分又分為四大段。這個分法,古來的《金剛經》註解裡頭都沒有,唯獨前清達天法師,他給《金剛經》做個註解叫《新眼疏》,他就是把這個經分作信解行證四分。江味農居士看到了非常佩服,採取他這個分法。仔細觀察《金剛經》的經文,確確實實有這四個意思存在,所以是一點都不勉強,這稱之為大經。信解行證四分,最早的是清涼大師分《華嚴經》,《華嚴經》就分為信解行證四大分、四大段。

《金剛經》也擺出四科的姿態,這是跟大經《華嚴》無二無別。《華嚴經》說得詳細,它說得簡單,確確實實可以說是《華嚴》的綱要,無論是理論、是方法,極其簡單扼要。到底怎麼修法?《華嚴經》,特別是《四十華嚴》善財五十三參,可以說就是把《金剛經》的理論與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給我們看。也就是經裡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各行各業的人,他怎麼樣無住生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看他們在生活當中,怎樣去做這兩句話;「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看他們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事業當中、在應酬當中,怎麼個做法?那是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我們要是通達《金剛經》,可以說《華嚴經》的綱領就抓住了,那讀《華嚴》就非常有受用。

講義:【「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一段。】

這是第一段,是證信序,證是證明。

講義:【凡結集一經,必具六緣,乃克成就。】

不但是結集經典,世尊當年講經說法,也要具足這六個條件,如果這六個條件不具足,法會就不能成就。

凈空法師:「像我們現前這個法會,也是具足這六個條件。第一個,你信佛,你相信《金剛經》,你才會來聽。你要是不信佛,不相信《金剛經》,你怎麼可能到這兒來?你不會來的。所以你一定相信,一定想聽,你才會來,你才會在這個時間,到這個地方來聽經。「時」是時間,我們八點鐘講到十點鐘,到這個時候你就來了,在這個時間之前,你不會來,我這裡沒有法會。講完之後,十點鐘以後散掉了,這裡也沒有法會。可見得它有時間性,時節因緣。有主,有主講的人,有場地,有大眾在一塊兒聚集,聽眾,我們這個法會才能圓滿,少一個條件都不能成功。佛是如此,現前也沒有兩樣。這叫做六種成就,一定要具足六緣、六個條件,我們法會才能夠圓滿的成功。」

下面我們簡單介紹這一句的經義。佛法之難,難在它所說的意思是在言語之外,意在言外,說的是這個話,意思在外面。因此不能執著言說,執著言說,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得不到,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就喜歡了,就得受用了。我們先看文字的意思:

講義:【不異為「如」。】

如的意思就是一樣,沒有兩樣,完全相同,這叫如。

講義:【無非曰「是」。】

非就是不一樣。

講義:【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如是」這兩個字是信成就,這兩個字的意思,淺的人看到很淺;深的人看到,其深無底!淺而言之,「如是我聞」,我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結集經的時候,首先說出這四個字。阿難是復講,阿難所說的,把佛當時講這部經,原原本本一個字不錯,一點意思也沒錯,重複說一遍,底下人把它記錄下來,這稱之為經典。所以一開端,一定要說這四個字,表示阿難復講的跟佛所講的沒有兩樣,這個讓大家能夠相信。

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沒有記錄成文字,經典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開會,想想世尊從前是怎麼講的,再把它記錄下來。結集經典的時候,佛不在世了,同學當中阿難尊者記憶力最好,記憶力很強,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這麼好的記憶力,所以就推阿難出來複講,同學們給阿難尊者做證明,證明阿難講的沒錯。同學們很多,必須每一個同學都承認,不是少數服從多數,不是的。一個人有懷疑,說阿難你這句話我聽的好像不是這樣講的,那就得刪掉,一個人反對都不可以,必須全體一致,都點頭、都通過,才可以記錄下來。結集經典態度這樣的嚴格謹慎,就是要取信於大眾,取信於後世。所以經典前面加上「如是我聞」。

講義:【看經聞法,貴在如實會得其意。果能消融歸我自性,則受用無窮。】

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要是真會了,讀經、聽經,就跟每天喝水吃飯一樣,決定不能離開的,欲罷不能,這個不可思議。得受用,一個最淺、最小的受用,「無有疲厭」,這最小的。我們工作多了的時候,會累、會疲倦;如果嘗到法味,疲倦的時候,這個經念上一段,精神就恢復,就不會疲倦,這是最小的好處。如果現在得不到,念經念多了、念佛念多了會疲倦,那麼就是味道沒嘗到。那個念是口裡頭念,沒有能夠體會到心上去,會到心上去的時候,那真受用,法喜充滿,無有疲厭。

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講經講兩個鐘點,很累,很辛苦!」他們不懂,我不講經會累,講經不會累!那怎麼會累?前些年我在洛杉幾的時候,一天講九個鐘點,不累!愈講精神愈好,愈講聲音愈大。不講經的時候會累。所以你真正讀經、講經的話,不會累、不會疲倦,你嘗到味道了。所以這個地方要能夠如實體會到佛的真實義,真正消歸自性,這就得受用。

◎文據:

  •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分科」及「如是我聞」通述——《金剛經》研習(35)

「分科」及「如是我聞」通述——《金剛經》研習(3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非修莫證」——《金剛經》研習(16)
「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金剛經》研習(17)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