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紀事錄》:朱元璋老侍衛眼中的明朝「建國大業」

《紀事錄》:朱元璋老侍衛眼中的明朝「建國大業」

原標題:《紀事錄》:朱元璋老侍衛眼中的明朝「建國大業」


《紀事錄》,原名《皇明紀事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俞本。俞本何許人也?他早年即加入濠州紅軍,還曾擔任過朱元璋的帳前黃旗先鋒。洪武初年隸屬鳳翔衛,此後以「騎士」身份駐守河州,深得都指揮使寧正欣賞,與明朝開國元勛李善長、鄧愈等都有過「親密接觸」。俞本晚年據回憶和相關資料寫成的這部《紀事錄》,為我們描繪了一名朱元璋老侍衛眼中的明朝「建國大業」。


《紀事錄》從一個粗具史學意識的老兵的視角,記錄了其親歷的明朝建國與開拓河州的軍事歷程,及其親見親聞的元末明初許多富有細節的重要事迹,以時人記時事,非常珍貴。全書約四萬字,編年體,分上下兩卷。上卷記事從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351—1367),相當於明朝開國史;下卷記述洪武元年至三十二年(1368—1399)事迹,主要是俞本在河州戍邊時的所見所聞。其中不少頗具「野史」興味的記載,比如關於朱元璋的好色:


丁酉 至正十七年(1357):


故元帥韋德成妻美,上令移居後庭,通而生子,名曰朱生。或諫曰:「故將之妻不可納。」遂以本婦配總管胡汝名,朱生隨母往焉。以德成義子韋正襲為元帥,仍領其眾。

乙巳 至正二十五年(1365):


上聞相國部下宣使熊義妹色美,欲納為宮人,令都事張來釋為媒,通言於熊義母。允,納聘財訖,擇日歸內。來釋啟曰:「熊氏女許參政楊希武弟楊希聖久矣。」上怒曰:「汝既為媒,令臣民知吾之過。」立命將士提於內橋,眾刀砍為泥,示眾。追回財禮等物,仍令與楊希聖為婚。希聖終不敢娶。



明太祖朱元璋像


再比如關於朱元璋殺功臣:


洪武七年(1374):


德慶侯廖永忠,卧床、器用、鞍轡韂鐙僭擬御用,家人密奏。上宣永忠曰:「汝知罪乎?」答曰:「已知矣。」曰:「汝知何罪?」答曰:「天下已定,臣豈無罪乎?」上怒曰:「汝以朕為漢高祖殺韓信耶?」遂命刑部以床帳、器皿、鞍轡韂鐙、雕金鈒花龍鳳各樣僭用御物榜示天下,築天牢羈之,給美饍。或奏曰:「永忠熱甚。」敕校尉日汲涼水數十桶澆之。後成癱疾,不能行,御杖四十令歸,數日而卒。天下哀之。


《紀事錄》自清初失傳,至現代被重新發現,有人對其可信程度尚有疑問,斥為「偽書」。本書整理者李新峰教授研究認為,《紀事錄》所記之事皆可考可證,絕非杜撰,但作者俞本一方面學養有限,文辭鄙陋,晚年著述回憶錯亂,導致原始材料編排錯訛百出;另一方面直抒己見,全不顧忌為尊者諱,但憑一己之好惡,難免記事偏頗,甚至是非顛倒。《紀事錄》作為當時社會下層親歷者所寫的回憶錄類野史,它提供的獨特而細緻的史料非常珍貴,但只有經過相關史料的檢驗對照,並分析作者存真或致誤的可能性之後,方可徵信。《紀事錄箋證》所做的,就是這樣一個辨誤存真的工作。



《紀事錄箋證》自2015年出版以來,受到了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認可。應讀者需求,我們決定重印此書,現已上市。藉此機會,刊出本書後記,以明整理者之志。

【後記】


1996年,初學明史,閱錢謙益《牧齋初學集》,細讀《太祖實錄辨證》。錢氏引自俞本《紀事錄》的幾條史料,文辭拙樸而記事生動,令人難忘。後讀錢氏《國初群雄事略》和潘檉章《國史考異》,更加驚嘆《紀事錄》的獨到之處。知錢謙益所藏孤本毀於絳雲樓大火,深以為憾。2000年,我在《元史論叢》看到陳學霖推介題為《明興野記》的《紀事錄》,大喜,致信陳先生,商榷他點校的《紀事錄》上卷部分。陳先生不嫌後學唐突,迅速寄來原書複印本與全文點校本。我瀏覽之後,意識到俞本《紀事錄》既有重要史料價值,又頗難使用,決心全面整理此書,以饗關注元末明初史的同好。本以為一本四萬字的書,數月即完工,不料多次中斷,直到2010年列入中華書局古籍整理計劃、2011年申請到古委會項目經費,才加快了整理進度。孰料2011年夏,陳學霖先生遽歸道山。陳先生的慷慨大度,令我十分感佩,我拖拉懈怠,則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明初半文半白近乎口語體的史料,除《紀事錄》,另有朱元璋留存在《高麗史》、《遇恩錄》、《皇明詔令》、《大誥武臣》等書的講話,以及劉辰的《國初事迹》等。它們的行文,體現了明初那肅殺而麻木、闊大而拘謹的風格。對這類作品,我有一分混合了珍視認同與鄙薄嘲弄的親切之感。但是,這類作品,兼融兇殘酷虐之事與拙樸鮮活之態。讀者莞爾捧腹之餘,或有化屠夫殘忍為一笑的內不自安。


一個王朝究竟是怎樣誕生的?明代以前的史料,往往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明代以後的相關史料,又非個人可以輕易駕馭。記述明朝建國的史料,則數量適中。明史學界對於朱元璋的興趣,以及暢銷書界對於「明朝那些事兒」的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自這種便於參與討論的條件。論國家自身的合法性,論國家對其他社會層面的影響塑造,驅元而起、垂憲作則的明朝是一個最成功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是如何建立,又是如何高壓到社會頭頂的?俞本《紀事錄》中生動豐富的細節,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從官方之外的視角了解、體會這項建國大業。


俞本的獨家記載,揭示了大量官方遮蔽、篡改的史實,令人感嘆官方話語之影響深廣,感嘆讀者所見所識與歷史原貌的距離可以多麼遙遠。俞本既能秉筆直書、肆無忌憚,又常傾注個人恩怨、橫加污衊,這種組合看似奇怪,實系「無忌」這把雙刃劍的兩面。因學識欠缺而導致的人名地名、雅文俗語的書寫錯誤,行文的拗口與歧義,剪裁史實時的生拼硬湊,作者在體制內底層那珍貴而又狹隘的經歷,對風聞訛傳的胡亂相信與任意加工,晚年記憶的混亂、整合與錯上加錯,隨著箋證工作的深入,一一展示出來,勾畫出一位愚朴而究心著史的明初老軍人形象,令人或身臨其境或會心一笑。或許,本書這些饒有興味的箋證工作,除了揭示明初政治史原貌,也算一種原始的、樸素的、與俞本寫作水平相當的文本分析吧。


記述元、明之際,尤其是「國初」的存世史料之豐富,比明代中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其頭緒混亂、矛盾繁多,比明代後期的撰著也未遑多讓。研究者沒有必要徵引所有的相關史料,而應該嚴加篩選。因各種記載常存齟齬,缺乏權威性的大宗主流史料,沒有條件從公認的重要史料中方便地擇取證據,又應該對史料深入辨析研讀。在此新史料層出不窮、搜集手段日益進步的時代,我格外希望,對史料的解讀與取捨,採取嚴謹至於苛刻的態度,避免天花亂墜、倚多為勝的風格。可是,這本《紀事錄箋證》顯然就難免受到這樣的批評。


箋證《紀事錄》,離不開無數友朋襄助。作此後記,主要就為感謝相關人士。我非常懼怕這項感謝任務,因為,不怕掛一漏萬,就怕掛萬漏一,更因為,人士排序是一個難度不亞於大封公侯的棘手問題。在此,先衷心感謝所有我隨時想到的和很不應該地忘記的朋友們,然後開始正題:我的博士生導師王天有老師、碩士生導師韓光輝老師,是我迄今為止遇到的兩位對我最寬厚、最仁慈的人。他們對我的無邊無際的寬容和無疑無惑的信心,是我一生的幸運。2012年冬,王老師不幸與世長辭,我沒能在他生前呈上這份作業,留下了永遠的悲痛。對鄙著進行具體指導或提供幫助的師友,按漢語拼音排序有:陳高華、陳爽、陳熙遠、戴燕、黨寶海、丁一川、方誠峰、方震華、耿立群、郭潤濤、華喆、黃阿明、黃振萍、姜慶輝、李鳴飛、李樹、劉婷玉、陸揚、羅兮、羅新、毛亦可、彭勇、秦川、邱仲麟、譚信、唐小青、王德毅、王鴻泰、王兢、王榮、王躍樊、吳玉貴、吳真、徐沖、徐俊、徐夢、許卓文、顏瑞均、衣若蘭、俞小明、張帆、張佳、張曜光、鄭小悠。其中,黃阿明、吳真、張帆、張佳糾謬補闕,陳熙遠、黃阿明、吳真、顏瑞均、俞小明搜示善本,黨寶海釋讀蒙文,陳爽、戴燕、華喆、黃振萍、吳玉貴、徐俊、鄭小悠指正體例,陳爽、黃振萍、李樹規範行文,王兢、王躍樊、徐夢核對引文,譚信、王榮、許卓文指導排版,用心尤多,提供了超越本人能力的支持。中華書局的李勉、李靜與徐俊不棄粗陋,對本書提攜包容,悉心修訂指正,傾注了極大心血,尤應拜謝。最後,感謝我自己,我以自壞心神的五十萬字,釋放了《紀事錄》那壓抑靈魂的黑暗能量。


李新峰


2014年6月4日於北京大學


【重印補記】

本次重印,改正引文、注釋編號、專名線、書名線等訛誤二十餘處。承蒙高虹飛、尹敏志、李思成糾謬,復蒙李勉編輯悉心修訂,謹致謝忱。朱元璋文集,乃本書徵引重點。2013年底出版原北平國立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影印朱元璋文集之內府抄本,內容豐富,遠在常見諸本之上。得見此本之時,恰近本書定稿,猝難判斷其成書年代與文字來源,未曾徵引,實屬錯誤。本次重印,未改動箋證內容,仍留遺憾。博雅君子,幸留意焉。


李新峰


2016年10月10日於北京大學


《紀事錄箋證》


[明]俞本 撰 李新峰 箋證


書號:9787101109825


定價:76.00元


內容簡介


《紀事錄》原名《皇明紀事錄》,元末明初俞本撰,後由張大同刪定,易名為《明興野記》。全書分上下兩卷,以編年體記錄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至明初建文四年(1402)的大章小節,內容涵蓋戰爭、制度以至秘聞謠傳、世情百態,語無顧忌,可補《明太祖實錄》之闕,糾《實錄》之誤,辨《實錄》之偽。


作者簡介

俞本,字從道,高郵人,元末兵興不久即加入濠州紅軍,曾任侍衛朱元璋的帳前黃旗先鋒,洪武初年隸屬鳳翔衛,此後以「騎士」身份駐守河州,深得都指揮使寧正信用,曾接近過韓國公李善長、衛國公鄧愈。洪武末年,俞本據回憶和相關資料寫成《紀事錄》,建文和永樂初年又有所增訂。


李新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明代政治史、制度史、歷史地理。著有《紀事錄箋證》《明代衛所政區研究》《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等。


目錄


整理前言


凡例


版本與校勘


注釋


紀事錄卷之上


辛卯 元順帝 至正十一年(公元一三五一年)


壬辰 元 至正十二年(公元一三五二年)

癸巳 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


甲午 至正十四年(公元一三五四年)


乙未 至正十五年(公元一三五五年)


丙申 至正十六年(公元一三五六年)


丁酉 至正十七年(公元一三五七年)


戊戌 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


己亥 至正十九年(公元一三五九年)


庚子 至正二十年(公元一三六〇年)


辛丑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六一年)


壬寅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六二年)

癸卯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


甲辰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一三六四年)


乙巳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一三六五年)


丙午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一三六六年)


丁未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年)


紀事錄卷之下


戊申 吳元二年(公元一三六八年)


洪武二年 己酉(公元一三六九年)


洪武三年 庚戌(公元一三七〇年)


洪武四年 辛亥(公元一三七一年)

洪武五年 壬子(公元一三七二年)


洪武六年 癸丑(公元一三七三年)


洪武七年 甲寅(公元一三七四年)


洪武八年 乙卯(公元一三七五年)


洪武九年 丙辰(公元一三七六年)


洪武十年 丁巳(公元一三七七年)


洪武十一年 戊午(公元一三七八年)


洪武十二年 己未(公元一三七九年)


洪武十三年 庚申(公元一三八〇年)


洪武十四年 辛酉(公元一三八一年)

洪武十五年 壬戌(公元一三八二年)


洪武十六年 癸亥(公元一三八三年)


洪武十七年 甲子(公元一三八四年)


洪武十八年 乙丑(公元一三八五年)


洪武十九年 丙寅(公元一三八六年)


洪武二十年 丁卯(公元一三八七年)


洪武二十一年 戊辰(公元一三八八年)


洪武二十二年 己巳(公元一三八九年)


洪武二十三年 庚午(公元一三九〇年)


洪武二十四年 辛未(公元一三九一年)

洪武二十五年 壬申(公元一三九二年)


洪武二十六年 癸酉(公元一三九三年)


洪武二十七年 甲戌(公元一三九四年)


洪武二十八年 乙亥(公元一三九五年)


洪武二十九年 丙子(公元一三九六年)


洪武三十年 丁丑(公元一三九七年)


〔洪武三十一年 戊寅〕(公元一三九八年)


洪武三十二年(公元一三九九年)


參考文獻


普通史料


方誌


現代地圖


研究論著


後記


重印補記


彩蛋來了!


彩蛋一:


中華書局伯鴻書店特邀李新峰老師簽名鈐印,現已開放預售,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伯鴻書店微店購買。


彩蛋二:


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官方微博歲末福利發放中。轉發@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 置頂微博,有機會獲得李新峰老師【上款+簽名+鈐印】的《紀事錄箋證》一冊+中華書局2019年周曆本一冊。掃描下方二維碼轉發微博。

延伸閱讀:

《明本紀校注


[明]佚名 撰 王崇武 校注


叢書名: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


書號:9787101123029


定價:18.00元


《明本紀》一卷,作者不詳,記朱元璋事迹,起自濠州從軍,止於洪武五年。著名明史研究專家王崇武先生論證其成書在今本《明太祖實錄》之前,可能是修纂《太祖實錄》之原料,也可能抄自《太祖實錄》初修本,是研究明初史事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甚高。王崇武先生校勘《明本紀》各主要版本,並將其與今本《太祖實錄》等書逐事比對,再加按語辨其異同,考其本末,精闢見解頗多。


《明史紀事本末》(全四冊)


[清]谷應泰 撰


叢書名:歷代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版式:簡體橫排


書號:9787101134698


定價:148.00元


《明史紀事本末》撰者谷應泰,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十三年時官至浙江學政,廣稽博採,多所取材,借鑒張岱《石匱藏書》與談遷《國榷》等多種史料,至十五年年末成就此書。本書仿《通鑒紀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共八十卷,每卷為一目。紀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朱由檢自殺。該書選錄此間八十個歷史事件或專題,按時間順序編排,記述始末,首尾一貫,簡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論。因該書成於《明史稿》及《明史》之前,而且屬私人著述,頗受當時人的重視。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1912 的精彩文章:

紹英:整日都在為沒錢發愁的遜清皇室總管

TAG:中華書局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