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

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

隋唐以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就有了一條新的晉陞之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的終極決戰,就是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主要是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在會試中脫穎而出的各省舉人及國子監的監生,即貢士。會試的第一名,稱會元。每期季會試錄取的貢士多寡並無定例,一般會在二、三百人左右。三百人同台競技,取中後統稱為進士。

但是,雖然同為進士,但是,含金量與聲譽也有別,因為,殿試是分三甲錄取的。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一共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能進入第一甲,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更是做父母的所願。據傳,張居正為首輔時,其子張嗣修在參加萬曆五年的殿試前,主考官為了討好張居正,就資才平平的張嗣修拔到第二甲的第一名,但是,張居正還不滿意,他希望的是兒子能進入三鼎甲,所以,殿試時他偷偷動了手腳,小皇帝看不穿,大臣們睜隻眼閉隻眼,張首輔的順利晉級榜眼。

其實,對於普通人家的子弟來說,能進第二甲第一名已經很牛的了,但是,張居正卻看不上。能入二甲第一名,也是人生風光之時。第一甲一二三名都有個叫得響的俗稱,那麼,第二甲的第一名有沒有俗稱呢?當然有,它就是俗稱的傳臚。

傳臚成為二甲第一名的代稱,也是經過一段歷史變遷後才被確定的。起初,殿試以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叫做傳臚(宣布殿試結果的唱名儀式)。因為一下子錄取了這麼多青年才俊,對朝廷來說是件大事,所以,得舉辦正規而又隆重的入職儀式。

具體負責這種儀式的單位,叫鴻臚寺。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據《明史.職官志三》所載,鴻臚寺的主要職責為:「掌朝會、賓客、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相當於禮賓司一類性質的機構(鴻臚寺撤銷後,這些職能並於禮部)。

傳臚雖然是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具體工作還得鴻臚寺來完成。皇帝只是幕後決策者,唱名之事還得鴻臚寺的官員來完成,所以,這樣的「唱名」就稱為傳臚。

傳臚時,一甲三人姓名,都傳唱三次,由鴻臚寺官引導出班跪拜於御道左右。接著,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並且不引出班。唱畢,諸進士集體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而後由禮部堂官捧榜,用雲盤承榜,黃傘前導,出太和門、午門。此時,皇帝還宮,諸進士、王公百官皆隨榜而出,至東長安門外(今天安門東側)張掛。一場傳臚儀式地才告結束。

到了明代,傳臚才作為人才的代稱,殿試二甲、三甲的第一名均被稱為傳臚。到了清代,傳臚才專指殿試二甲第一名(殿試第四名)。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湖北出土的一把古劍連名字都被專家搞錯,改名後成為鎮館之寶
同時落水先救誰?兩千多年前的一位母親就給出過答案,有成語為證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