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美術館展出非洲木雕作品:呈現非洲藝術的淳樸與神秘

中國美術館展出非洲木雕作品:呈現非洲藝術的淳樸與神秘



(原標題:中國美術館展出非洲木雕作品:呈現非洲藝術的淳樸與神秘)


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生命之樹——中國美術館藏非洲木雕藝術展」近日在中國美術館五層展廳開展。展覽精選館藏非洲坦尚尼亞、莫三比克、象牙海岸、貝南、迦納、肯亞及剛果(金)等國家的木雕作品115件,向觀眾呈現了來自非洲大陸上獨具魅力的藝術創造。

長久以來,非洲大陸一直以遼闊壯美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神奇的文明形態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這片熱土不僅是人類生命的搖籃,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還孕育了獨樹一幟的黑非洲文明。在豐富多元的非洲文化中,雕刻藝術因歷史傳統悠久,表現風格獨特而著稱於世,從早期的諾克陶塑到伊費雕刻再到貝南雕刻以及後來類型豐富、風格各異的各地區雕刻,非洲雕塑藝術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覽通過「靈性」「風情」「心象」等幾部分展示在儀式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面具雕刻,表現非洲人世俗生活的人像雕刻以及體現非洲藝術家獨特世界觀和感知力的西泰尼和雲形雕刻等作品。

據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中國美術館目前已收藏有300餘件非洲不同時期的木雕和銅雕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1999年,由原文化部主辦,中國美術館、中國展覽交流中心承辦的非洲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行,這是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非洲藝術展覽,共展出了來自11個非洲國家的雕塑作品,通過這次展覽中國美術館共收藏了189件非洲雕塑,正式開啟了非洲雕塑藝術的收藏序幕。2005年,著名非洲木雕藝術收藏家李松山、韓蓉夫婦從他們豐殷的收藏中精選了157件非洲馬孔德雕塑捐贈中國美術館,極大地豐富了館藏,這批作品也是中國美術館目前接收到的數量最多的一批非洲藝術作品捐贈。

展覽現場

面具是非洲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內涵豐富,被視作溝通神靈和祖先的媒介,廣泛地運用在各種重要的宗教儀式和社會活動中。如今,非洲面具在保留傳統部落雕刻特色的同時,還發展出了以突出藝術性為目的的裝飾面具。

非洲面具造型上大致可分為一般面具、面具頂飾、盔形面具、肩荷式面具、裝飾性面具,多以人面、動物或人面與動物相結合造型。這些人面形象千差萬別,有的僅有眼眶、齜牙咧嘴、恐怖至極,有的雙目微睜、嘴角微翹、優雅嫻熟,有的眯著眼睛,似笑非笑,神秘莫測……不過也存在粗獷、稚拙、淳樸、簡約的風格共性。這種具有獨特藝術表現力的面具很容易把欣賞者引入一個玄妙迷幻的世界。一般來說,出於佩戴方便的考慮,非洲面具雕刻多採用軟質木料,往往先刻成圓雕,再從中間剖開挖空。有的面具完成後還會用植物或礦物顏料染色。染色後的面具,不但能對人造成更大的視覺衝擊,而且也有利於長期保存。在有些部族中,色彩也是顯示面具功能的一個標誌,如用於喪葬儀式的面具往往被塗成象徵死亡和陰曹冥府的白色等。

鱷魚紋面具佚名(迦納)


雕像是非洲木雕的另一種形式,傳統非洲雕像多與偶像崇拜有關,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雕像作品則大多數由非洲現當代專業的雕塑家創作完成,這些作品弱化了傳統木雕的社會功能,更加強調其藝術審美意義,那些表現現實生活的雕刻造型淳樸,形體塑造鮮明,或飽含深情,或生動有趣,極具表現性。

東非馬孔德雕塑是非洲現代木雕藝術的代表,此次展出的馬孔德西泰尼和雲形木雕體現了馬孔德藝術家對部落傳說、故事以及自然萬物的理解與感悟,其雕工精湛,想像力豐富,藝術手法自由而獨特,充滿了率真質樸的地域特色。

西泰尼 貝諾(坦尚尼亞) 2000年

在東非坦尚尼亞東南部與莫三比克北部的魯伏馬河畔居住的馬孔德族很少與外界交流,儘管穆斯林商人在幾個世紀當中對馬孔德人有很大的影響,馬孔德人仍保留了他們的傳統宗教。宗教活動的中心仍圍繞著祖先相傳下來的宗教慶典方式進行,雕刻、繪畫、舞蹈是這個獨特民族文化藝術的三大支柱,而其中烏木雕藝術最為著名。他們有男人從事雕塑的傳統,小男孩在4歲左右就要跟隨父親開始學習木雕手藝。外國人以其族稱命名,又因其雕塑多以烏木製作,便稱之為「烏木雕」。坦尚尼亞作為東非主要旅遊國家之一,烏木雕已經成為坦尚尼亞一項重要的旅遊收入,很多人都會購買一些烏木雕工藝品來收藏欣賞。?

異度空間 卡什米瑞 (坦尚尼亞) 2000年

馬孔德烏木雕大概分為四類:神靈雕塑、雲形雕塑、群體雕塑和實用器雕塑。神靈雕塑是馬孔德烏木雕最具藝術特點的木雕作品,它又稱為西泰尼形,是藝術家最津津樂道的一個種類。這種雕塑類似於某種圖騰崇拜,人們把自己的愛與恨,正與邪反映在木雕之中。有的木雕形象誇張怪誕,有的木雕形象頭顱巨大長著大口,有的是醜陋無常。

在過去的百年里,非洲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包括畢加索、馬蒂斯在內的眾多西方現代藝術大師都曾從非洲雕刻藝術中受到啟發,從而使整個西方藝術開拓出新的發展空間。1907年,畢加索在看到非洲面具後受到強烈震撼並從中汲取靈感開創了「立體主義」流派的先河。中國美術館收藏有4幅畢加索的作品,本次展覽特意選取了《花瓶邊的男人和女人》《抽煙斗的男人》兩幅油畫與非洲面具和雕像對比展出,觀眾可感受到畢加索立體主義語言與非洲木雕的聯繫。

《花瓶邊的男人和女人》

《抽煙斗的男人》

木雕取材於自然,是與非洲人民聯繫最為緊密的藝術形式之一,亦是非洲雕塑藝術的精華所在。中國美術館藏非洲木雕中也有一類群雕柱式作品,這類木雕採用鏤雕或浮雕的手法將幾個、十幾個乃至上百個人物以摞疊的形式表現在整棵原木上,大者高達2米左右,小者只有幾十厘米,多刻畫一個家庭或一個部落的勞動生活場景,人物自下而上彼此連接形似生長的樹木。群雕柱在當地語言中意為集體或團體(ujamaa,斯瓦希里語),在歐洲也有人稱之為「生命樹」(tree of life)。樹木象徵著生長的不息和生命的繁衍,因此群雕柱代表了非洲人對家族繁衍壯大的希翼和對人與人命運與共關係的追求和理解,這種樸素的生命觀在其他木雕中一以貫之。非洲藝術家以嫻熟的創造力將他們對生命的敏感、敬畏和深切體驗融於作品之中,使木雕富有了如樹木般的旺盛生命力。本次展覽以「生命之樹」為主題,就是期望觀眾在作品中能夠感受到非洲木雕藝術的這種生命寓意。?

群雕像柱

群雕像柱(局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女子感冒一直不好轉 突然「瘋」了一樣亂喊亂跑
30歲大齡單身女擇偶要求炸翻網友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