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崖山之戰,群臣生死相隨;為何多爾袞進北京,明代皇宮近萬人跪迎

崖山之戰,群臣生死相隨;為何多爾袞進北京,明代皇宮近萬人跪迎

宋朝和明朝是我國最後的兩個漢人王朝,至今被很多人懷念。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宋代皇室軟弱的很,終其一朝都在不斷的割地賠款,而且還有令人痛心的「靖康之恥」,而後隨著崖山海戰,延綿數千年的一脈相承的漢族文化「咔嚓」,斷了;反觀明朝,明成祖在第二次北伐蒙古後告誡後人,不準割地賠款納貢和親。

最後明朝留下了一直以來被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樣看起來,明朝要比宋朝強得多,一些人認為宋朝軟骨頭,明朝硬脊樑。

然而,另一個情況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元代進入中原之後,因為不願意像金國一樣融入漢族文化,遭到了強烈的抵抗,不得已元朝在北方大開殺戒。而且縱橫大半個地球的蒙古人,總是無法戰勝偏安的南宋,結果不得不繞路大理,對南宋兩面夾擊,忽必烈本人差點死在四川。同時,崖山海戰失利後,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十萬社會精英跟著殉國。

再看明朝末年,首先明將吳三桂、洪承疇是開路先鋒,前者還親手勒死了南明皇帝。國難當頭的時候,崇禎皇帝希望向文武百官借錢禦敵,結果百官謊稱沒錢,而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上吊後,百官們把褲子都給了李自成。最為關鍵的是,整個明朝士大夫集團對於清朝的態度,可以說畢恭畢敬:

「他們迎來了多爾袞的清軍,用崇禎的輦車把他請進城。多爾袞從長安門進宮,並在武英殿下輦升座,故明大小官員以及宦官七八千人朝拜。(北京市社科院歷史所所長,劉仲華,文章《決戰山海關》)」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會發現,或許宋朝姓趙的都比較軟,但是貌似全國都比較硬;明朝則恰恰相反,看起來姓朱的都很硬,個個都很剛烈,個個能當皇帝還能當兵馬大元帥,可是貌似全國都比較軟。比較之下雖然也出了史可法,然而與宋朝的十萬士大夫殉國相比,寒酸而可憐。南明留下來的遺臣據說也在抗爭,細讀史書後發現,他們似乎更在意兩個小朝廷之間的內鬥。至於外辱什麼的,遠不及兄弟相殘更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讓宋亡時士大夫生死相隨?又是什麼讓多爾袞進京時,百官皇輦相迎?

首先,從兩國建國之初開始看,兩朝都對權臣的兵權進行了解除。宋朝發生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開國功臣雖然不能繼續領兵,然而卻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明朝面對宋朝的成功經驗,絲毫沒有借鑒之意,幾任宰相被殺,宰相職位也廢除了,到了明成祖的時候,對於官吏非常的苛刻,工資極低,還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聖賢理由,把讀書人都當傻子。

其次,兩朝在運行的過程中,宋朝實施的「封蔭制」,普通人通過科舉選拔進入上層社會,後代子孫也可以繼續享受榮光,即所謂封妻蔭子;而明朝只有朱姓後代可以封蔭,他們任意生育,國家財政負責贍養,從而疲憊不堪,很多皇族後裔一生兒女百人,所幸明朝時間並不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難怪明代末年的大思想家顧炎武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並且犀利的指出了「亡國」與「王天下」的區別。所謂亡國,只不過是一個朝代的滅亡,而亡天下,則類似於清末遇到鴉片戰爭時期的危局。當國要亡的時候,肉食者謀之;當天下要亡的時候,匹夫有責。

兩個朝代的橫向對比,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宋朝姓趙的皇帝奪取了江山之後,更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所以當宋朝要滅亡的時候,精英階層願意共榮辱,面對外族入侵寧可赴死也不屈服;而到了明朝的時候,姓朱的皇帝只管自己家享樂,要求官吏們都去做清官,兩袖清風,家裡一口大鐵鍋,每天都是苦瓜和稀飯,然後皇帝獎勵你一張獎狀和500兩銀子,500兩銀子你必須高風亮節的歸還戶部或者捐獻災區,這才是完美的。

於是,崖山後面有十萬精英相隨,煤山歪脖子樹下只跪了一個小太監,而皇城中的上萬官吏和太監們,都在惶惶的等待他們一個又一個的新主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官員去地方上任,被土匪截殺後,冒充上任的可能性多大?
清朝幾代帝王很困惑:很想工業化,遭全國反對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