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2018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1—12課)簡答題專練,建議收藏!

2018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1—12課)簡答題專練,建議收藏!

2018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1—12課)簡答題專練,建議收藏!

歷史朝代歌:

黃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1. 人類從何而來?人類由古猿逐漸進化而來的。

2.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3. 我國境內的最早的古人類是什麼人?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雲南省元謀縣,位於長江流域。

4. 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特徵:已經知道製造工具,會使用火。

5.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會不會製造和使用工具

6. 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地點、發現時間、體質特徵?

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於1921年,體質上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位於黃河流域。

7. 北京人的生活生產特徵: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②生活:過著群體生活,共同勞動,③會用火,會保存火種。

8. 北京人遺址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9. 意義: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10. 火對原始人類有什麼用途和意義?

用途: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改善生存條件

意義: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11.什麼是舊石器時代?北京人處於什麼時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就是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處於舊石器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早期。

12.遺址:位於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

13.特徵:距今約3萬年、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徵、掌握鑽孔技術和磨製技術、有了審美觀念、已會人工取火

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

1. 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 半坡人:距今時間約6000年,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生活在長江流域。

3. 半坡人的生活生產特徵: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②工具:使用磨製石器,還製造骨器、角器,③食物:種植粟,飼養家畜,食物來源多樣化,④製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⑤樂器:陶塤,⑥會簡單的紡織、制衣。

4. 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特徵:①房屋:干欄式房屋,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築,②水井,迄今最早的木結構水井,③工具,使用磨製石器,骨耜最為典型,④食物,種植水稻,飼養家畜,⑤製作陶器玉器,樂器骨哨,⑥掌握雕刻技術,使用天然漆,有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

5.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

居住的房屋不同,半坡人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是干欄式房屋;

種植的農作物和食物不同,半坡人是粟,河姆渡人是水稻

原因是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環境不同。半坡人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在長江流域。

6. 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舊石器時代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是磨製石器

7. 原始農業興起的地域: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

8. 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和聚落(定居生活),以及磨製工具的發展。

9. 原始農業發展的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10.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第三課:遠古的傳說

1.華夏族是由什麼形成的?

華夏族由炎黃聯盟形成的

2.人文始祖是指:炎帝、黃帝

3.我們為什麼自稱「炎黃子孫」?因為炎帝和黃帝是我們的祖先。

4.阪泉之戰:炎黃之間。 涿鹿之戰:炎黃與蚩尤之間

5.傳說中炎帝的貢獻: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蔬菜,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製作樂器,具有最早的天文曆法知識。

6.傳說中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會煉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繅絲紡織。

7.遠古傳說的意義:這些遠古傳說,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並通過考古發現印證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8. 從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傳說有沒有科學依據?

反映了當時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以及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9.禪讓制的含義:通過民主推舉將部落首領的位置傳給賢德之人(即原始的民主)

10.禪讓的順序:堯 舜 禹

11.說說遠古傳說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傳說?

區別:遠古傳說是人們對遠古歷史的一種誇張的記載,包含有神話成分。歷史則是對事實的如實記載;

聯繫:遠古傳說來源於歷史事實,包含著一些可靠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從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來證明歷史。

我們不能把傳說當成歷史,也不能用歷史來衡量傳說

第四課:夏商周的更替

1. 夏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地點陽城,建立者禹。

2. 夏朝概況:在陽城修建城池,社會逐漸產生階級分化,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曆法,稱為夏曆。中心地區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帶

3. 夏朝滅亡:最後一個王桀,被商所滅。滅亡原因:統治殘暴。

4. 二里頭遺址的意義:反映了夏王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進程。

5. 夏朝建立的意義?

① 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③標誌著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6. 世襲制的確立:禹死後,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天下為公變為天下為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7. 天下為家的「家」指的是什麼,家天下的「家」呢?

兩者意思相同,即世襲制

8. 商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湯,都城亳,後盤庚時遷到殷

9. 商朝發展概況:湯任用賢才,很快強大起來。設置監獄,制定酷刑,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控制;長期對外征戰,控制範圍不斷拓展。

10. 商朝的滅亡:最後一個王紂,統治殘暴,被周武王所滅。

11. 西周的建立:建立時間公元前1046年,經過牧野之戰,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12. 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發生國人暴動,厲王逃亡,西周衰落。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西周被犬戎所滅。

13. 分封制:

⑴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⑵內容:

①標準和對象:周王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

②權力:授予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諸侯有較大獨立性,可在自己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③義務:向周王進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

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範圍;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14. 西周社會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15. 夏商周滅亡的共同原因:統治者的暴政。

2018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1—12課)簡答題專練,建議收藏!

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

1、青銅器的出現時間:原始社會後期.

繁榮時期:商朝以後。具體表現: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2.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時期:商周時期,

特點: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製作工藝高超,已準確掌握了銅、鉛、錫的比例。

鑄造技術:泥范鑄造法。

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3. 甲骨文: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發現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記載內容: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曆法等。

造字特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4. 甲骨文的特點: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5. 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6. 甲骨文的影響: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明確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7. 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夏商西周的奴隸制文明也被稱為青銅文明。

第六課:動蕩的春秋時期

1. 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春秋》而得名。

3. 春秋農業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商業的發展表現在金屬貨幣更多的被使用。

4. 王室衰微:

原因:①春秋時期社會動蕩,②各種制度遭到破壞,③分封制瓦解。

具體表現:①周王室控制力大減,②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勢力衰弱,③地方諸侯崛起。

影響:王室地位衰弱,大的諸侯勢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5. 諸侯爭霸:

⑴原因:①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②周王室控制力和實力衰弱;

⑵口號:尊王攘夷;

⑶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

⑷影響:有利於局部地區統一,促進民族交融;但也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和動蕩。

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戰國策》得名。

2. 田氏代齊:戰國時期,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三家分晉: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3. 戰國戰爭特點: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大、持續時間長。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結果:兼并戰爭越來越激烈,各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

4. 春秋時期戰爭性質為諸侯爭霸戰爭,戰國時期戰爭性質為諸侯兼并戰爭。中國歷史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逐漸走向統一。

5.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原因:

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②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變法的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富國強兵。

影響: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6. 商鞅變法時間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 商鞅變法的內容:

政治:①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④嚴明法度,嚴禁私鬥。

經濟: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8. 商鞅變法的地位:在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

意義:使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軍隊戰鬥力增強,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9. 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

組成:由渠首和灌溉網組成,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部分。

作用: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

意義:建成之後,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地位:2200多年以來,都江堰一直都在發揮著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第八課:百家爭鳴

1. 老子: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 老子的思想:哲學: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政治:主張無為而治。

3. 孔子: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論語》。

4. 孔子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愛人,即有同情心和愛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

5. 孔子的教育成就: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重視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

6. 百家爭鳴:

⑴背景: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

⑵含義:戰國時期,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既展開辯論,相互抨擊,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

⑶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稱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2018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1—12課)簡答題專練,建議收藏!

第九課:秦統一中國

1、秦滅六國的背景:

①戰國以來的連年戰爭,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生活;

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③秦王嬴政為滅六國做了充分準備。

2. 秦朝:時間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3. 秦朝建立的意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4. 秦朝建立後鞏固統治的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制度),②統一文字,③統一貨幣,④統一度量衡,⑤統一車輛和道路,⑥鞏固邊疆,北修長城,南開靈渠。

作用:鞏固了統治和國家統一,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5. 中央集權制度:

內容:①皇帝至高無上,總覽全國一切軍政大權,②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③地方建立郡縣制(這是秦朝影響最為深遠的制度)。

目的: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 鞏固統一的措施:

目的: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

措施:

⑴統一文字,將小篆作為全國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⑵統一貨幣,將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作用: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⑶統一度量衡,以秦製為基礎。作用: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⑷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

⑸鞏固邊疆:開鑿靈渠,便利南北水運;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7. 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8. 文字的發展歷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第十課:秦末農民大起義

1. 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賦稅,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殘酷的法律,④焚書坑儒。

2.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⑵直接原因:戍邊誤期,按律要被處死。

3. 起義概況:公元前209年,大澤鄉,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建立張楚政權,後失敗。

4. 起義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5. 起義的意義:雖然起義失敗,但在陳勝吳廣等人的革命首創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繼續高漲。陳勝吳廣起義為秦的滅亡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秦朝的滅亡)。

6. 項羽劉邦在秦朝滅亡中的作用:

項羽: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

劉邦: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陽,滅亡秦朝。引發楚漢之爭。

7. 楚漢之爭:項羽—西楚霸王,劉邦-漢王,爭的是帝位,垓下之戰項羽失敗。雙方的戰爭性質已由農民起義轉變為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戰爭。

勝敗的原因:①項羽雖勢力強大,卻剛愎自用,一味依賴武力;②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

第十一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2.漢初的社會狀況: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荒涼殘破的景象;

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

3.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

採取的措施:休養生息政策。

4.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麼?

①漢初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荒涼殘破的景象,②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③吸取秦亡教訓。

5.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①讓士兵還鄉務農,②釋放奴婢,增加勞動力,③鼓勵耕織,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

6. 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為接下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7. 文景之治的措施: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①注重農業生產,②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③重視以德化民,④提倡勤儉治國。

8. 名詞解釋:文景之治

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增強。這一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治世,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物質基礎,為西漢鼎盛時代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第十二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⑴政治上,①實施推恩令,②削奪諸侯爵位,③建立刺史制度;

⑵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⑶經濟上:鹽鐵專賣,將鑄幣權統一收歸中央。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思想控制,掌握國家經濟,鞏固統治。

意義: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推恩令實施的原因: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一是諸侯王勢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強勢力。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

3.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一是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二是諸子百家的學說影響中央統治。

內容: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稱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措施:在長安興辦太學,將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

目的: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影響:從此以後,儒家學說稱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鹽鐵專賣的原因:一是私人鑄幣權沒有完全禁絕,二是富商控制了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

措施: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意義: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我國封建社會出現第一個鼎盛局面。

2018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1—12課)簡答題專練,建議收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