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古代男子「采陰補陽」是何意?是不是養生謬論?

古代男子「采陰補陽」是何意?是不是養生謬論?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養生學》、《中國古代房事養生學》、《中醫藏象生理學》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來和您聊一個話題,這就是在中國古代養生學領域十分著名,也為現代不少男性所知的「采陰補陽」。

什麼是采陰補陽?就其主要含義來看,是道家養生理論中的一種行為概念,指的是成年男子通過床笫之歡來修補元陽之氣。其觀念的源頭,源於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內篇》中明確提出:「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勞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補陽,或以增年延壽」。其理論源頭,可以追溯到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書《十問》:「待彼合氣,而微動其形。能動其形,以致五聲,乃入其精——虛者可使充盈,壯者可使久榮,老者可使長生。……玉閉堅精,必使玉泉毋傾,則百疾弗嬰,故能長生」。

不過,後來,隨著這一行為觀念的不斷發展,其理論中逐漸多了一些迂腐、不科學的東西,甚至有了明顯的性別歧視的烙印。譬如,將女子視為煉製內丹的「爐鼎」,所「采」之女在形態、面容方面都有要求,「修鍊時長」亦有講究。總而言之,隨著觀念的不斷發展,所謂「采陰補陽」漸漸成了中國傳統房中養生術衰落的開始,並逐漸脫離了正常的科學養生價值觀,淪為縱慾無度的借口。

不過,拋開這些糟粕不談,我們且來說一說,從廣義上講,「采陰補陽」真正科學的養生含義。

這裡面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對其中「陰」的理解。

從中醫養生學、藏象學的角度看,這裡面的「陰」,一定指的是女子嗎?

似乎不是這樣。話,要從頭說起了。

我們知道,男子,其性屬陽,主動,主升,主剛,主積極進取和百折不撓。男性生理心理,以及行為習慣的特徵,往往都是溫煦的、振奮的。無論是男性發達的肌肉,敏捷清晰的頭腦,還是用於承擔的品質,都是其陽性的體現。而要達成這些,有一個前提,就是令其「陽性」得以充分的表達和發揮。

說到這,就不得不談到我們的肝臟了。男性陽剛之氣的表達,從中醫角度來說,離不開我們的肝。

我們都知道,肝,「體陰而用陽」。什麼是「用陽」?就是說,它的功能主疏泄,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升主動。我們一身臟腑功能的表達,氣血的運行,心情的舒暢,都離不開肝的疏泄之能。肝的「用陽」得以施展,則男性的陽剛之氣,才得以體現。表現出來,男子才會大度,才會胸懷坦蕩,才會敢作敢為,才百折不撓。

所以,看官要知道了,男子的陽剛之氣哪裡來?源於腎,但繫於肝。要想陽剛,必須養肝。

那麼,如何才能維繫肝的疏泄,令其主升、主動的特性得以充分表達呢?關鍵就是要養陰。古人有四個字,說得非常好:「肝為剛臟,非柔不和」。肝主藏血,其體屬陰。只有肝陰肝血的充足,才會保持肝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如果肝陰肝血不足,要麼,就是肝陽升發太過,導致人易怒、暴躁,要麼就是肝鬱氣滯,令人唉聲嘆氣、遇事猶豫不決。這就是肝臟「體陰用陽」的真正含義所在了。「體陰」是「用陽」的根本。沒有「體陰」,就無所謂「用陽」。

到這裡,看官應該明白了,我們前文提到的所謂「采陰補陽」,從廣義的視角來看,當為「養陰補陽」,即通過對肝腎之陰、精血之養,來達到對肝疏泄之能的維護,實現陽剛之氣的順利表達。這裡的「陰」,絕對不僅指「女子」,而是指一切能夠養陰的手段和方法。

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對人體有益的「采陰」之法,當如下列所述:

1,適度的夫妻生活。毋庸諱言,適度的夫妻生活,滿足基本生理需求,是保持精神愉悅、調暢身心的必要手段。但是必須注意,這裡說的是「適度」,而絕非無度縱慾。

2,不熬夜,早點睡覺。入夜,血卧歸肝。夜晚睡覺的時候,全身血液匯聚於肝,肝此時施行藏血之能,其體柔和。這是保持肝的功能的必要條件。

3,入夜則勿食辛辣刺激之品。這類食物,損耗陰精,令體內徒生虛火,於滋養肝腎之陰無益。

4,入夜不動怒。動怒,則肝氣上逆。日久,則肝陽偏亢。這是大大影響肝臟陰柔之體的。

5,入夜則不久視。肝開竅於目。夜間久視,肝之陰精當養不養,過於上注於雙目,日久必然會損耗肝陰肝血。

6,入夜不懷惡念。所謂惡念,即內心不平之念,如嫉妒,如憎惡,如厭倦,如緊張等等。這些惡念,會令肝之氣血逆亂,不利於保養肝陰。

當然,我們所說這些,是不全面的。總而言之,對於「采陰補陽」的觀念,我們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深刻理解其真實的用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繼承古代先賢給我們的養生學遺產。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良心菜販子透露:挑「山藥」時,這3種不避開,白花錢還不好吃!
男子「陽弱」,竟因雜念太多?心脾一靜,陽氣自來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