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春秋戰國時期,「鼎」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食具,同時,它也被視為傳國重器,還是國家和權利的象徵。如: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鼎盛時代等等。在各地的博物館中,我們會經常發現「鼎」的身影,大的、小的、高的、矮的。而陝西博物館中的「五祀衛鼎」,卻因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被後人稱為「青銅史書」,它究竟有什麼奇特之處呢?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1975年2月,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董家村,村民正在集體平地,為春耕做準備。其中,一位農民用鋤頭鬆土時,竟無意發現土地下有一塊石板,上面還雕刻著一些花紋,用力拉開後,竟出現個大窟窿。

這個農民感覺有些不對勁,連忙將身邊的村民叫過來,幾個人借著太陽的光亮往黑窟窿中看去,隱約發現裡面有幾件青銅器。村長聞訊趕來,連忙讓村民不要破壞現場,並迅速將情況彙報給上級。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幾個小時後,當地的文物工作人員便趕到現場,經過勘察,發現這個大窟窿竟是一個古人藏寶的洞穴,通過搶救挖掘,專家共出土西周青銅器37件,並將窯藏命名為「岐山董家村窯藏」。

出土的37件青銅器中,有13尊鼎,然而一件長相普通的鼎卻成功地吸引到專家的研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這件長相普通的鼎名為「五祀衛鼎」,通高36.5厘米,口徑34.3厘米,腹深19.5厘米。整體上看「五祀衛鼎」的紋路不複雜,造型也比較簡單,但是,他與眾多出土的鼎相比,卻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

「五祀衛鼎」腹內刻有重要銘文,是任何一件鼎都無法比擬的。這尊鼎的銘文共有19行207字,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銘文的具體內容: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這段銘文講述的是西周恭王五年正月,一位名叫裘衛的青年人,與鄰居邦君厲發生了土地紛爭,為求得公平,裘衛向宰輔官員告發,請求裁決。官員得知情況後,立即展開調查,並派專業人士重新測量土地,主動調節雙方的矛盾。在雙方達成協議的前提下,邦君厲同意償付,最終,裘衛與邦君厲進行了田地互換。裘衛以「田五田」交換了邦君厲靠近水源的「田四田」。

看到這時,一些讀者會有疑問,鼎腹內描寫的土地紛爭之事,情節並不稀奇,為何五祀衛鼎能成為國寶?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陝西博物館有個五祀衛鼎,銘文破解一個歷史謎團,被稱為青銅史書

五祀衛鼎腹內的文獻記載,為後人破解了一件千古之謎:在西周中期,部分的土地已屬於私有,但是,土地買賣、交換、轉讓等相關事宜,還需要通過周朝的官吏從中調解。也就是說,私有土地的轉讓已經得到制度上的許可。「五祀衛鼎」為後人研究西周中期土地的情況,提供了重要依據,並且時間具體,內容詳細,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五祀衛鼎」看似普通,並不會引起眾人注意,但它腹內的銘文,卻讓五祀衛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目前,五祀衛鼎被收藏在陝西博物館,成為十八件鎮館之寶之一,別看此鼎模樣普通,但人家肚子里卻是有「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蟲 的精彩文章:

這裡發現了一頂匈奴王金冠,如果不是這位專家,估計早已被毀掉
這位女皇堪稱佛詩第一人,她寫了一首開經偈後,竟無人敢寫第二首

TAG:野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