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我國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漢族人群強直性脊柱炎關聯基因

我國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漢族人群強直性脊柱炎關聯基因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久存和附屬華山醫院教授鄒和建聯合課題組合作發現漢族人群中強直性脊柱炎的新易感位點,為進一步探討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提供新的理論基礎。12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以《漢族人群強直性脊柱炎非MHC區域關聯基因研究》(「Genetic Association of non-MHC region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為題在線發表《風濕病年鑒》(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 ARD)。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常見的脊柱關節病,主要累及部位為骶髂關節和脊柱關節。該病大多為青年時期發病,一旦發病終身罹患,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同時也成為沉重的社會負擔。

我國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漢族人群強直性脊柱炎關聯基因

圖1:強直性脊柱炎骨骼解剖圖

強直性脊柱炎是目前已知的遺傳度最高的複雜性疾病,其遺傳度大於90%。國際上通過多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在歐美人群中共發現120餘個易感基因位點,解釋度達30%左右,但漢族人群的大樣本、系統性易感基因研究基本缺如。由於缺乏漢族人群疾病遺傳背景的相關數據,難以獲得跨種族的易感及致病基因位點,對發病機制研究以及新的治療靶點發現帶來困難。

我國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漢族人群強直性脊柱炎關聯基因

圖2:B3GNT2和SULT1A2基因表達水平與基因型密切相關

王久存、鄒和建聯合課題組長期從事強直性脊柱炎的遺傳學研究。該研究通過對來自於附屬華山醫院等多中心的強直性脊柱炎生物樣本進行系統檢測,發現在中國人群中存在六個顯著的易感基因位點,其中位於2號染色體的基因位點(rs6759298)可以調控B3GNT2基因的表達量。B3GNT2參與調控糖胺聚糖代謝通路從而可引發骶髂部位的炎症,且前人發現B3GNT2敲除小鼠可出現數個白介素指標異常。rs75301646位點可調控SULT1A2的表達量,SULT1A2敲除小鼠可發生免疫細胞分化及骨贅生長異常。本研究獲得了數個中美人群共有的疾病易感位點,發現2號染色體的基因間區對於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具有重要作用,該結果也得到了多個強直性脊柱炎領域頂級專家的認可。

據介紹,在醫學研究中如何加強基礎和臨床的結合,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為雙一流大學的建設作出更多的貢獻,一直是我校科研從業者思考的問題。近年來,生命科學學院與附屬華山醫院在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硬化(硬皮病)、神經系統腫瘤、疑難皮膚病等多個研究領域通過聯合課題組、雙帶頭人制度,以及兼職互聘的形式,使雙方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合作越來越順暢,成果越來越豐厚,同時也加速了研究成果在臨床的應用和轉化。

生命科學學院王久存課題組博士研究生劉晶和博士後濮偉霖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王久存和鄒和建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獲得了科技部973計劃和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復旦大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青年科學家許曉鴻:研究大腦「雙性潛能」 安能辨我是雄雌
假醫生、假報告、假體檢?「體檢醜聞」曝光,還有多少黑幕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