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奇怪得很,在陝北這塊由黃河、黃土地與黃風斗陣組成的版圖上,大山的皺褶里總會隱藏著黃土地人創造的奇觀。而不是在較平坦的塬地和較豐裕的小河川道間。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白家礆鄉東賀家石村的黨氏莊園就是距縣城20多公里,深藏於無定河東岸大山皺褶里的一座城堡式窯洞建築群。

在春夏交替的日子裡,我約了幾個朋友慕名乘車直抵東賀家石村。出了綏德城,經過已鋪滿綠油油莊稼的無定河川,到了蒲家礆車子向東鑽人一條深深的山溝。山溝窄的只能容下一條不寬的簡易公路,車子緩緩前行,兩邊的山樑圪峁齊刷刷地向後涌去,擠兌得人有點喘不上氣來。正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間,車子停了下來。下車一望,真有「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舒暢和興奮。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這就是黨氏莊園。兩排山峁圪塔在這裡讓另一座大山牽著手圍了起來,阻斷了溝的延伸,形成一個很開闊的溝掌,城堡式的黨氏莊園就依溝掌的山坡而建。一條小溪丁冬地沿莊園腳下流過。幾十株披滿綠葉的柳樹排列在莊園石坡的一邊,迎接著人們進入黨氏莊園。

黨氏莊園的氣派見證了黨氏族人興旺發達的漫漫奮鬥歷程。 清乾隆年間,黨氏一世黨青山從柳林遷徙而來,攜六子黨金川落居在東賀家石村前圪嶗的介面土窯洞中。隨著時間的延伸,人口的增加,至三世黨天剛開始發跡,三孔介面土窯洞已容納不下黨氏興旺的家業與富裕發達的宏願。於是開啟了從先祖院落向下向上向左向右次第擴展的建築過程。

黨氏莊園是沒有經過建築師設計的民居建築;卻又是設計師最多、設計時間最長的民居建築。從四世黨盛榮(1814年)開始,嘔心瀝血,苦心經營,經五世鷹揚、對揚、殿揚輩、六世繼業輩大興土木重點修建,黨氏莊園基本形成。後經各代逐漸完善,延續十餘代,歷經近300年終於建成了由石寨門、石寨牆拱護,石甬道、石階路連接,還有通向山後的暗道,由21院窯洞四合院、125孔窯洞,眾多廂房、棚圈等附屬建築組成的,兼有防匪、防盜功能的一座城堡式石頭窯洞村落。每座院落單元依山就勢而建,層層重迭,錯落有致,伸縮循規,拱讓蹈矩,聯通有序,孔孔窯洞座座大門以及廂房、庫房、草房、棚圈、道路、水路、影壁、石磨、石碾、水井在大山的一面坡上共築共構成一幅黃土地窯洞部落的民居美麗畫卷。在莊園內曾有兩座貞節牌樓,彰顯族內女性的懿德貞操。寨牆牌樓雖然已被毀壞,但從遺痕上還可以看出寨堡的巍峨氣勢,想像出牌樓的華麗氣派。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在漫長的建築過程中,隨著山體地形的前退後讓、高低起伏、陰陽向背,將面積10043平方米的建築物安放在山坡的斜體面上。遠遠望去,隨山就勢、高低起伏、層次交錯、退讓有致的院落融入山的體膚,呈現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夜的帷幕將陽光下的一切形體、色彩遮蔽得嚴嚴實實,窯洞內的燈火亮起,山體似一頂嵌滿鑽石的寶冕令人遐想無限;特別是冬天,洋洋洒洒的雪花將山峁溝壑雕琢成刺骨的潔白,窯洞內涌動的滿是生生不息的激情。

黨氏家園內珍藏著黨氏族人發憤圖強、興旺繁榮的夢想,珍藏著辛勤勞作積累的財富,還珍藏著一個黨氏發家史的故事:黨盛榮當時生活過的比較艱難,因受到丈母娘的冷眼看待,舍妻拋子在雪花飄飄的寒冬來到荒涼的三邊檸條梁,做起了賣黃米蒸饃的生意,決心多掙錢還丈母娘和妻子兒女一個體面。經過三年的熬煎,終於掙了一大把錢,又回到了久別的家鄉,從此,邁出了黨氏莊園創業征途的第一步。

這個簡單的再不能簡單的故事,是黨氏家族發家史的趣話。故事的畫外音是固守土地的農民很難擺脫貧窮的困境,稍事富裕的農民很難衝破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的桎梏。這是幾千年形成的農耕文明的痼疾。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黨氏莊園經過百年風雨的侵蝕,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似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沒有了昔日的靚麗和風光。這座曾是黨氏族人生命與生活不可或缺的棲息地,精神和靈魂的寓所,或辛酸或甜蜜或哭或笑或喜或怒龐大載體的莊園,在逐漸剝離了其本來功能,窯洞建築學、中國本源哲學、民俗風情和農耕美學成為其唯有的價值。一座看似破敗的莊園,實則是一座內涵豐富的農耕文明博物館。

修建窯舍是講究風水的。黨氏族人不僅十分講究風水,而且,對風水有獨到認知和見解。他們認為,最好的風水,就是遵循宇宙運行的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黨氏莊園的修建,沒有人為地破壞山體的原始形態,截斷地脈聯通網路,改變水的流向,扭曲道路的律動。在陽光、風雨和時間雕琢成的三道山脊兩道渠的山體斜面上,所有建築物科學而自然分布,與山體、與溪水、與道路、與水路合理布局,保持著天、地、人的和諧統一。每個單元的窯洞主體與大門、棚圈、草房、廁所等附屬建築物,賓主有序,各歸其位,錯讓有致,各展風姿。

黨氏莊園內裝飾效果最顯著,視覺衝擊力最強,文化內涵最豐富,是附著在窯洞建築上的磚雕石雕木雕。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鑲嵌在窗格上的木雕花卉和窗格本身,大門、影壁上的磚石雕刻,以及彩繪和匾額楹聯都是民俗文化的喻體,把主人對生命的理解、人生的追求在圖符的一枝一葉、題匾的一撇一捺上凸顯。

把民間認同的具有民俗寓意的物象諸如獅子、鹿、羊、鵲、鶴、龍、鳳等祥瑞動物,松柏、蓮花、梅花、竹枝等嘉花瑞草,組成諸如喻意美滿婚姻和多子多福的「老鼠啃南瓜」、「蓮花戲牡丹」,期盼福祿的「松鶴圖」、「福祿(鹿)圖」、「五福流雲圖」,乞盼吉祥的「歲歲平安」、「龍鳳呈祥」、「丹鳳朝陽」圖,喜慶寓意的「喜鵲登梅」、「六合同春」圖,以及僻邪鎮宅的「雙獅圖」等,既裝飾美化了民居建築又把主人的理想、追求、期盼、希冀寄託。無論石雕、磚雕、木雕件件皆精雕細刻,得心應手。無論神禽瑞獸、祥雲嘉禾都刻繪得栩栩如生,充滿生命的活力。花卉,芳馨綻放;鳥兒,鳴囀枝頭;龍鳳,傲翔環宇,就是一朵祥雲,也有生命的鮮活。黨氏莊園就是黃土高坡上的一座民俗大觀園。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它的民俗內涵不光體現在這些直觀的圖符上,窯洞修建或三孔或五孔或七孔一排,取其陽數,台階挑石的安置也按「生、旺、死、絕」的字數來數,就是碾磨的安置也是左青龍右白虎各歸其位。細細審視每一座宅院,就是研讀一部陝北民居建築風俗教科書,從中讀出傳承千百年的民間風俗深厚內涵和強大生命生。

黨氏莊園在御掉負載歷史滄桑和歲月艱難,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乃至春夏秋冬風霜雨雪日出日落雞鳴狗叫後,不僅發揮著露天博物館的功能,敞開胸懷迎接歷史、文化、民俗、建築諸領域的學者和愛好者前來採風、考察,還是美術、攝影家和愛好者的寫生、創作基地,電影電視劇最佳拍攝基地,更是鄉村游的好去處。

黨氏莊園:一座農耕文明的博物館

黨氏莊園己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點擊下方↓↓↓標題,繼續閱讀

陝北俗話中「掌柜打爛瓮」是個什麼意思?

陝北話中的「毛鬼神」究竟是何方神怪?

陝北人說的「一偗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胡攪胡,漢攪漢」,陝北俗話道破了古代民族交融的真實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