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改革開放,文化力量塑造中國精神

改革開放,文化力量塑造中國精神

改革開放40年,古老的中華民族重新煥發出蓬勃的朝氣,國人精神飽滿, 越發從容優雅。如果說物質充裕讓國人的身體變得強健,那麼文化力量的涵養,則讓國人不斷獲得精神營養,從而展現出了陽光般的自信。

改革開放伊始,我們黨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建設,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兩位一體」布局,到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到確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穿其中的主旨是,不僅錢袋子要鼓起來,腦袋同樣要富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我們就能更好地構築和守望精神家園,更有動力實現人生價值,也更有激情投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之中。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今天,我們越發意識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明的分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稱,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回望改革開放的豐富成就,我們應為經濟等方面的成就而自豪,也應為精神方面的成就而振奮。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文化自信,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 」,文化自信之所以處於重要位置,就在於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還在於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改革開放40年 ,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的巨大成就讓我們越來越有文化自信,這種自信 是發自內心的,也是綿延持久的。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飛躍,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力量無比重要。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信仰的力量 也是無窮的。只要繼續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只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更加豐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就更有澎湃的精神支撐。

(王石川 國際在線特約評論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首屆「中盧友誼杯」影像大賽在京啟動
從古樸小鎮到互聯網「弄潮兒」 烏鎮打造改革開放新樣本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