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用毒高手,也是「戰五渣」,為何還跟唐太宗齊名?

他是用毒高手,也是「戰五渣」,為何還跟唐太宗齊名?




1






權力交接,自古就是門技術活,個中門道耐人尋味。




宋太宗

趙光義

深諳此道,他在哥哥宋太祖

趙匡胤

猝死,留下一個「斧聲燭影」的未解之謎後,接過大宋的領導權。




照理說,兄終弟及,名不正言不順。





▲宋太宗趙光義。





即位幾年後,

趙光義

拋出了其母

杜太后

的遺命

「金匱之盟」



據說,陳橋兵變的第二年

(961年)

,杜太后病危,自知不久於人世。




杜太后將大臣

趙普

叫至病榻前,當著他的面問一旁的趙匡胤:「你知道自己是怎麼得天下的嗎?」




趙匡胤不忘母親養育之恩,給出教科書般的答案,說:「都是多虧祖上積德,太后行善。」




杜太后一聽反而不樂意了,說:「錯,你得天下,還不是因為

周世宗

傳位幼子,留下孤兒寡母。主少國疑,才讓你鑽了空子。你百年之後,應該把皇位傳給你弟光義,才能永保江山。」




可是,她說這番話的時候,趙匡胤只有34歲,正當壯年,即便他在幾年後英年早逝,其子業已成年,不至於如周世宗一樣留下7歲幼子,導致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這番話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照杜太后的意思,老趙家的江山應該先由匡胤傳給光義,再由光義傳給弟弟光美,最後再傳回趙匡胤之子。國有長君,社稷之幸,如此民意支持率方能噌噌往上漲。




趙匡胤一片孝心,泣拜太后,表示會吸取前朝教訓。杜太后就讓趙普把她的話記下來,寫成誓書,放進金匱之中。




金匱之盟疑竇重重,是否為趙光義與趙普合謀偽造,早已不得而知,但這一招確實有安撫人心、鞏固帝位之效,也由不得大臣們不信。





2






甭管這金匱之盟是不是偽造的,挖了坑,就得填。



對金匱之盟中提及的皇位繼承人,趙光義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他封弟弟趙光美

(避宋太宗諱,已改名廷美)

為開封府尹,太祖之子

趙德昭

趙德芳

實稱皇子。




之後,開始他的表演。



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

,趙光義征遼,趙德昭隨軍前往。高梁河之戰,宋軍敗得慘兮兮,皇帝都給打丟了。軍中以為趙光義已死,就打算擁立趙德昭為帝,德昭沒什麼政治頭腦,也不反對。




沒過多久,趙光義成功逃脫,安然回營,此事就此作罷。




回京後,趙光義以為此次北伐不利,就不行封賞。趙德昭這耿直boy第一個不服,親自為那些有功將領討賞。趙光義立馬懟回去:「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賞賜也不遲!」




這一罵讓趙德昭深受驚嚇,他的地位本就尷尬,叔父這番話明顯帶有不滿。趙德昭抑鬱了,回去後自尋短見,自刎而死。




趙光義急忙趕去現場,抱著屍體痛哭:「傻孩子,何必到這地步啊!」




兩年後,趙德昭的弟弟趙德芳又在睡夢中暴病而亡,年僅23歲,死得不明不白。趙光義皇位繼承的兩大威脅就此消除。




還有一個隱患,是趙光義的弟弟

趙廷美

。趙廷美為避兩個哥哥的諱,改過兩次名,自己還因金匱之盟莫名其妙成了第一繼承人,當上了「開封市長」。




趙光義曾任開封府尹十餘年,並在此期間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深知這一職位的重要性,就怕趙廷美被自己的成功學洗腦,與之關係微妙。




然而,趙廷美是個馬大哈,絲毫不在意潛藏的危機,他與南唐後主

李煜

談詩論道,又與宰相

盧多遜

交往甚密。




李煜是趙光義的心頭刺,他亡國後,念念不忘故國往事,沒事兒就吟誦幾句「春花秋月何時了」、「人生長恨水長東」抒發憤懣。後世多傳言,李煜是被趙光義用毒藥鴆殺。





▲南唐後主李煜。【劇照】





而盧多遜是趙普多年政敵。此人一向機警,知道宋太祖喜歡讀書,常到史館取書,就問小吏趙匡胤看的是什麼書,自己也找來通宵閱讀。等過幾天,趙匡胤談及最近所讀書的內容,滿朝文武唯有盧多遜對答如流。




這樣的小伎倆正暴露了其對權力的慾望,盧多遜得到重用後,與趙普素來不和。太宗即位後,他對皇帝說,當年趙普曾反對太祖傳位給趙光義,藉此打壓對手。




在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元老重臣趙普,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先將金匱之盟一事告知趙光義,與他商議傳位之事時又說:「自古帝王傳位都是父傳子,當年太祖已誤,陛下今日還要再錯嗎?」




趙光義這才知道,趙普原來是盟友。照電視劇《亮劍》的橋段來講,就是不用叫二營長把義大利炮拉來了,趕緊端上義大利面給友軍嘗嘗。




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趙廷美被加以謀反的罪名,罷免開封府尹,貶到洛陽。隨後又以其與盧多遜勾結的罪名,削去一切官職,一家人再被趕到湖北的房州。盧多遜被發配崖州

(今海南三亞)

,剝奪官爵、封贈,永不在寬赦之列,一生無法翻身。




不久,趙廷美因一貶再貶,被自家老哥活活氣死,盧多遜則病逝於貶所。




趙光義貶謫皇弟趙廷美,趙普扳倒政敵盧多遜,兩人一唱一和,成功解決了皇位繼承人問題。




皇位,註定是趙光義家的了。





3






趙光義要提防的,還有文臣們那張嘴。




早在即位之初,趙光義似乎就急於為自己正名,當年便更換年號為

「太平興國」

。按慣例,新君即位要到次年才改用新年號。




另外,趙匡胤死因蹊蹺,當時已有人猜度,太宗朝時編撰的

《宋太祖實錄》

卻歷經三次修改才得以完成,其中是否篡改和掩蓋一些真相,由於史料闕如,已成千古之謎。




同時,趙光義對朝中政局進行緊鑼密鼓的安排,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




他重用自己在晉王府時的幕僚成員,程羽、賈琰、陳從信等人陸續進入朝中擔任要職。向拱、高懷德、馮繼業等太祖朝的元老宿將,卻被趙光義調離中樞,派到京師附近做官,既剝奪了權位,又便於控制。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即位後,趙光義繼承其兄確立的重文抑武政策,採取寬鬆敦厚的執政方針,善待天下文人,可說是勵精圖治、繼往開來,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正好堵住文人的嘴。




為穩固統治,趙光義擴大科舉考試規模,即位後第一次科舉取士人數就比以往猛增兩倍之多。




趙光義深知,士子們熱衷於考「公務員」,想藉此青雲直上。科舉擴招了,更多文人有機會入仕,他們專註於考試,一心只讀聖賢書,少出來惹是生非。或許,趙光義也該像當年唐太宗那樣得意地吹一句: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世界頓時安靜了,美滋滋。




趙光義還可以用自己錄取的進士來取代太祖朝的官員,一舉兩得。




據統計,趙光義在位二十二年,共錄取進士1457人。科舉為大宋選拔了大批人才,形成一個龐大的士大夫階層。太宗朝的進士擢升迅速,到其晚年,上至朝堂,下至州縣,皆是太宗朝科舉考試的士子,都是太宗選拔的文人。




才華橫溢的

寇準

,19歲考中進士,32歲時就官拜樞密副使,深得趙光義信任。太宗朝的第一位狀元

呂蒙正

,曾兩度為相,從考取進士到登上執政之位,只用了六年時間。




相反,太祖朝的進士在趙匡胤在位時便官至宰相的,一個都沒有,期間15個狀元,有4人在《宋史》中竟不見絲毫記載。




趙光義在大興文教背後進行權力更迭,期間被犧牲的太祖朝官員恐怕不在少數。





4






為鞏固帝位,趙光義費盡心機,可他確實善為人主,與文臣們相處,情商相當高。




儘管生在軍人家庭,他自小就是文藝青年,「工文業,多藝能」,通音律,善飛白書,喜詩詞,堪稱宋代第一位文人皇帝。




這麼一個風雅的皇帝,當然懂得藉此拉攏文人。




趙光義看到前朝遺留下來的「國家圖書館」

三館

殘破不堪,環境喧雜,嘆道:「這種地方豈足以藏天下讀書,招攬天下賢俊!」




於是,趙光義二話不說,重新選址,砸錢改建,一年而成,改名

崇文院

,分設集賢、昭文、史館三館,下詔搜集圖書,甚至以爵祿為獎勵鼓勵百姓獻書。




在集全國之力搜求圖書的同時,趙光義一聲令下,朝中新、舊文臣以及南唐、吳越的南方文人齊聚一堂,一大批精英參與編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大型類書。




趙光義為他們提供最舒適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文人們享受著單位福利,潛心編書,心存感激,自然也沒時間去糾結趙光義的家事。




《太平御覽》1000卷編完,趙光義說要親自審閱,每天讀三卷。手下人勸說:「陛下讀書是好事,可是天天如此,定會十分疲勞呀。」趙光義就說:「朕就是喜歡讀書,讀起書來精神倍兒棒,開卷有益,時間也不至於被浪費啊。」




「開卷有益」這一成語就這麼流傳下來。




趙光義為文化事業做出的貢獻,既是他籠絡文人的手段,也是其一生最大的歷史功績之一。




皇帝如此熱愛讀書,自然與文臣有很多共同話題。




趙光義喜愛寫詩,還經常為大臣賜詩,其與大臣們遊玩唱和的故事多見於史書記載中,只是寫的詩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其水平如何,實在不敢妄加猜測。




不管好詩壞詩,領導寫的就是好詩。




有一回,趙普就得到他的賜詩,感動得痛哭流涕,含著淚也要拍馬屁,說:「我要把陛下賜的詩刻在石頭上,帶在身邊,直到進棺材。」這番告白,跟情人之間的山盟海誓有異曲同工之妙。




趙光義還給另一個大臣

蘇易簡

寫過戒酒詩。




蘇易簡嗜酒如命,世人皆知,趙光義就寫了兩首詩給他,勸他戒酒,還要他當著其老娘的面吟讀。




蘇易簡從此再也不敢在公眾場合飲酒,可後來還是因飲酒生病,不幸身亡。可見蘇易簡被皇帝教訓後,只是不敢在人前喝酒,私下還是照喝不誤。趙光義不禁嘆息:「老蘇竟然因為杯中物丟了性命,實在太可惜了。」





5






除了愛賜詩,趙光義還禮賢下士,對待臣子特別接地氣。




寇準

乃趙光義一手提拔,此人脾氣大,一身正氣,時常大膽進諫,以剛直足智著名。趙光義還給他點贊:

「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這句話,

以李世民與魏徵作比較對象,

是在誇寇準,也是在抬高自己。




有一次,寇準到殿中奏事。估計是他話說得太難聽,趙光義實在無法忍受,正要起身離開,轉身回內宮。




就在此時,寇準快步上前,一把拽住趙光義的衣袖。官家先別走,聽完我這段freestyle。




寇準要是遇上一個暴君,反手就被拖出去砍了。好在趙光義強忍住怒火,畢竟忠言逆耳利於行,維持形象要緊,還是堅持把寇準這碗苦藥咽下去。




宋太宗維穩有方,對待文臣如此,對武將,同樣要收買人心。




一日,趙光義在宮中設宴,

孔守正

王榮

兩名武將前來參加。




跟領導吃飯,就算不懂得恭維,也該規規矩矩。孔、王二人偏偏在酒過三巡之後,喝得酩酊大醉。




兩人為了爭功討賞,竟然就邊疆戰功各執己見,大吵一架,唇槍舌戰之間,粗言穢語不堪入耳。侍臣們驚呆了,在宮裡這麼久從沒見過這麼放飛自我的,請求趙光義將他們下獄處置。




趙光義呵呵一笑,也不多說,只是派人將爛醉如泥的孔、王二人送回家。




第二天,孔守正和王榮酒醒了,回想起自己昨夜言行,嚇出一身冷汗,急忙同去朝堂上認罪。




沒想到,趙光義卻說:「朕當時也喝醉了,自己都找不著北,早就記不清啦。」一句話就把他們都赦免了。





6






趙光義一邊與文官吟詩作對,一邊與武將談笑風生,但他始終擺脫不了兄長的陰影。




趙匡胤曾統率禁軍,以殿前都點檢之位黃袍加身。若論軍事,趙光義遠不如其兄,於是

「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以謀求超越太祖的武功。




毛主席對其的批語為

「但無能」、「不知兵」




趙光義即位後,

吳越

王錢俶納土歸降,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

,大宋又出兵攻滅北漢。




這讓趙光義迷之自信。




其實,北漢在當時已如風中殘燭,仍靠晉陽堅守,多次逼退宋軍。




晉陽,這座經歷多個朝代打造的軍事重鎮,讓宋軍吃了不少虧。每次出兵,宋軍都是勢如破竹地擊潰對方各路援軍,可來到晉陽城下就愣是打不動了。




照理說,滅北漢之後,趙光義應該從中得到教訓,繼續營建晉陽,以作為對抗契丹的戰略要地。然而,趙光義的操作實在很迷,他以晉陽有王氣為由,下令將這座古城拆除焚毀,城中百姓全部撤離,另移到陽曲,營建新城

(今太原)




河東一帶的地理優勢蕩然無存。




雄心勃勃的趙光義在滅北漢之後,未經休整,迅速與契丹開戰,決意收復

燕雲十六州




結果,

高梁河一戰

,宋軍丟盔卸甲,趙光義身上中箭,駕著驢車一路狂飆,以破紀錄般的逃跑速度擺脫追擊。




七年後,雍熙北伐,宋軍分兵三路,再次一敗塗地。





▲雍熙北伐失利,楊業孤軍奮戰。【劇照】




兩次對遼作戰失敗,不能全怪趙光義指揮失當。但是,志大才疏的趙光義確實對排兵布陣頗為執著,甚至要親自擬定陣圖,堅持

「將從中御」




雍熙北伐前,他不與中書眾臣商議,親自擬定三路進軍的戰略,又在

曹彬

一路慘敗後,立馬命另外兩路人馬撤退,導致契丹人乘勝追擊,宋軍損失慘重。




戰後,大臣

田錫

上書直陳:

「豈有議邊陲、發師旅,而宰相不與聞。」





7






即位之初,宋太宗還說要

「為世宗、太祖刷恥」

,風風火火率軍攻打契丹。




幾次大敗後,他轉而反覆念叨老子的名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似乎徹底佛系了。




經過多年躊躇,他將第三子

趙元侃

(並改名趙恆)

立為太子。




自五代以來,武將亂政的局面已成過往,兄弟子侄奪權的鬥爭也將遠去,這一朝總算沒有斧聲燭影、金匱之盟之類的八卦了。




然而,當趙光義聽說趙恆被百姓們稱讚為「少年天子」之後,心胸狹隘的他又不樂意了。




他對寇準說:「人心都向著太子,那將我置於何地?」




老百姓這輿論分明是在黑趙光義嘛,寇準卻向他祝賀:「這是社稷之福啊。」




趙光義無話可說,只好拉著寇準一塊兒喝酒,一醉方休。




對酒當歌,乘醉聽簫鼓,不如意事早已拋之腦後。




終其一生,趙光義儘管武略欠佳,可是為政可圈可點,在他的領導下,大宋經濟文化繁榮,君權進一步加強,二府三司制最終確立,文人們死心塌地為他服務。




宋太宗,作為大宋第二代領導人,最終還是為大宋子民開創了一個太平盛世。




儘管背後潛藏著國富而不強,三冗兩積種種危機,歷史的車輪總算照著趙光義心中的藍圖前進。然而,此後兩百多年裡,羸弱的大宋卻始終走不出盛世危局,也將為此付出血的代價。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版


張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盛巽昌:《毛.澤.東.與中國史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版


王瑞來:《略論宋太宗》,《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04期


張其凡:《論宋太宗朝的科舉取士》,《中州學刊》1997年02期 








歡迎點擊訂購最愛君新書


京東歷史新書暢銷榜頭名





很害怕突然跟大家走失了


各位切切關注我的備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第一名妓:與慈禧齊名,北大教授為她立傳
普洱茶喝多了,對身體居然有這麼大影響!!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