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誰創造了螞蟻金服?

誰創造了螞蟻金服?

「立刻,現在,馬上啟動支付寶。」

這是2004年初,遠在瑞士達沃斯論壇的馬雲給國內同事的深夜電話。說完他又加了一句「如果要坐牢,我去。」

在2016年的一個視頻中,馬雲把這個決定列為他在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當時淘寶網已經活躍起來,但線上交易非常少,究其原因,買賣雙方之間缺乏信任,大多約好同城見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馬雲意識到,中國的電子商務要發展起來,必須要有一個透明的信任體系。在嘗試和其他金融機構合作建立信用系統的失敗後,他決定自己幹了。

這件事的風險在於,2004年中國金融市場仍以國有企業為主,電子支付牌照也沒有放開,自建系統面臨著技術和法律的雙重挑戰。

誰創造了螞蟻金服?

擔保交易

2003年,倪行軍(苗人鳳)剛入職時,解決用戶之間的信任問題就是淘寶網面臨的難題。那時候,淘寶網為了解決「先付錢還是先發貨」的難題,設置了極其繁瑣的付款流程。買家付錢需要找銀行櫃檯或郵政匯款,再把匯款底單傳真到淘寶財務部。淘寶的小二收到傳真,再去人肉通知淘寶賣家:「匯款底單收到了,你們可以發貨了」。後來當時淘寶網負責人孫彤宇(財神)想到,如果能在淘寶推出擔保支付,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等於在交易鏈條中增加一環,即買家下單後,把錢打進淘寶的官方賬戶,淘寶網收款後通知賣家發貨,等買家收到貨後,再把錢轉給賣家。第一筆交易很快找上門來。2003年10月,一位日本橫濱留學生用擔保交易,在淘寶網上以750元的價格賣出了一台富士數碼相機。這筆訂單的淘寶編號後來被掛在了支付寶大樓一層的牆上。之後,賣家發現有了擔保交易之後,成功交易的概率變大了。買家出於資金安全考慮,也紛紛湧向支持擔保交易的賣家。倪行軍後來回憶:「所以2004年開春以後,滾得特別快。」僅僅一年時間,淘寶網上的主流商品超過70%都勾選了支持擔保交易。財神和苗人鳳商量之後,決定淘寶網所有商品默認擔保交易。擔保交易並不算是產品的重大創新,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擔保交易,讓支付寶當時解決了信任的問題。」這項一開始能被三個淘寶財務人員、一張Excel表格應付的功能,後來成了中國電商業的標配。曾任螞蟻金服董事長的彭蕾把支付寶的擔保交易模式列為淘寶當年戰勝eBay的三大秘密武器之一。後來,淘寶把這項擔保交易的服務,稱為「支付寶」。

快捷支付

「爛、爛、爛到極點!」2010年1月,馬雲突然出現在支付寶的年會上,對支付寶的用戶體驗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那個時期淘寶為了迅速擴大用戶規模,投入大量廣告費招攬用戶,但是很多客戶在進入購物流程後,因支付失敗而流失——你可能還記得早期淘寶的付款流程:結算時要先選擇銀行卡的種類,再跳轉去發卡銀行的網銀界面,接下來各家銀行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要輸入卡和密碼,有的要插入 U盾,還有的要動態口令。

當時支付寶做過統計,每多跳轉一個頁面,客戶支付流失率就增加 5%。這在淘寶看來是無法忍受的。

為了完成「提升支付成功率」這個最重要的 KPI,支付寶的團隊把目光轉向了快捷支付。

誰創造了螞蟻金服?

和傳統銀行的網銀支付相比,快捷支付省去了持卡人到銀行簽約的環節,付款時只要輸入手機校驗碼或者密碼和手機校驗碼。而對銀行來說,使用快捷支付後他們不用對每一筆支付驗證,只需要根據支付寶統一批量提交的指令就可以完成扣款。這大大簡化了付款流程,也使支付寶支付成功率從60%提升到90%以上。

藉助商業的力量,支付寶建立起了用戶、支付寶、銀行三者之間的信任機制,為中國移動支付奠定了基礎。

而對今天的螞蟻金服來說,說快捷支付是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也不為過。沒有支付就沒有數據的沉澱,螞蟻金服就無法了解用戶,自然也沒有因支付數據、消費數據、信貸數據等衍生出的各種金融服務。


四次技術升級

螞蟻金服副 CTO 胡喜認為:螞蟻金服從創立之初每天三位數的交易額,到2017年雙11每秒25.6萬筆的交易峰值,走過了四代技術架構。2003年~2005年,支付寶的目標就是服務好淘寶。那時支付寶還在採用第一代「煙囪型」架構——系統就像一個個獨立的煙囪,沒有基礎架構科研,每個「煙囪」之間的關聯不大,每做一個新業務就要手動改造煙囪,而支持主要業務的大煙囪經歷了無數次修補。如果要開發新的功能,只能讓所有人都在一個系統里寫代碼。隨著業務體量增大,「煙囪」再也無法容納所有人在裡面工作了。2006年開始,支付寶的技術團隊意識到,如果要拓展業務,就必須先把架構分布化,建立底層服務架構,讓專業模塊做專業的事情。改造架構的重任落在了現任螞蟻金服 CTO的程立(魯肅)身上,那時他剛升為首席架構師。金融系統要求任何改進都保證賬目分毫不差,這個過程驚險又嚴謹。直到2007年國慶假期後,新系統才得以發布。原來的大系統被拆開,所有業務都可以分開來做,如果遇到業務峰值,就可以增加資源,支付寶也逐步從淘寶走向外部商戶。也就是那個時期,支付寶的影響不斷擴大。在2008年1月的一次賬目系統改造中,支付寶計劃停機8小時來遷移數據。但過了17個小時,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當時網上謠言四起,人們擔心馬雲攜款跑路了,還有人傳播這樣的版本:支付寶的一個「小二」搬機器時,頭不小心碰到了機器,腦袋裡的水進了機器,電路板因此被短路了。在胡喜看來,螞蟻金服的前三代技術升級都和雙11有關,而真正的技術大升級始於2010年的雙11。他回憶起那個具有影響力的節點時,用了三個「快」字:「交易峰值漲了快十倍,系統都快癱掉了,資料庫系統都要崩潰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技術框架迫在眉睫——這個系統既要有可擴展性,隨著用戶的增長要增加,又要保持級別——它就是雲支付架構。在二代技術架構的基礎上,技術團隊做了分拆,整理,把系統變成一個邊界清晰的雲服務平台。比如,系統里有一個提供支付服務的平台,任何一個業務需要用到支付時,直接調用它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底層使用雲計算技術,上層的服務變成雲服務,這樣建立在它上面的業務就可以快速調整和生長。在第三代架構升級後,螞蟻架構終於走向了靈活的可伸縮架構。中間件、大數據評語等自研技術和如今開源的技術性產品也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四代架構支撐了淘寶大促和雙11的平穩順滑。胡喜回憶,2013年~2014年的雙11,技術人員擠滿了華星時代4樓。後來雙11的作戰室每年都在減少。從2016年雙11開始,高峰期的支付就「風輕雲淡」了。

誰創造了螞蟻金服?

挺進科技金融的廣袤腹地

2013年初,支付寶已經確定將從一個支付公司轉為互聯網金融集團。但圍繞支付,到底要延伸哪些金融產品和服務?支付寶的核心高管們齊聚浙江莫干山,確定了餘額寶、網上銀行、芝麻信用等項目。

隨後,阿里巴巴宣布將以支付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一年後正式命名為「螞蟻金融服務集團」。至此,支付寶正式獨立自成體系。

馬雲又一次突然出現在支付寶的年會上。這次他沒有發火,他告訴在場的人們,小微金服的使命是打造一個公正、透明、開放的金融體系,「如果是為了賺錢,今天,我們已經足夠了。」他還提出了更大的格局:「成立小微金服,你們不再是支付寶,這是第一;第二,不要老想著支付業務,中國金融服務的改善空間非常大」。

在講話的最後,馬雲又說了2004年從瑞士達沃斯論壇打電話時的那句話:「你們儘管去做,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是為了客戶的利益,如果要坐牢,我去。」

他當然沒有坐牢。幾個月後,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第一款產品餘額寶誕生。

當時的背景是,快捷支付的出現讓用戶方便地用銀行卡支付,卻很少往支付寶賬戶里充值,支付寶的備付金(簡單來講就是網購時,客戶收到貨並確認之前,一直存放在支付機構賬上的資金)規模增長非常緩慢。要知道,單是備付金產生的利息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彭蕾一方面看到了快捷支付帶來的用戶體驗提升,另一方面覺得用戶的賬戶價值還沒有體現出來。

提高賬戶價值最簡單的辦法是給餘額生利息。但這樣一來,支付寶就成了實質上的銀行,而這是監管機構不允許的。另一方面,當時央行已經準備按照支付機構的備付金銀行賬戶利息的10%計提風險準備金。出於自身財務的考慮,支付寶希望用戶降低虛擬賬戶的資金餘額,從而降低自身備付金。

支付寶的辦法是拉來天弘基金,雙方採用貨幣基金+支付消費的模式,打造一款「貨幣基金支付」產品。這個項目當時被命名為支付寶的「二號項目」。

這在中國金融行業前所未有。互聯網公司支付寶和傳統基金公司天弘基金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分歧,其中最麻煩的是貨幣基金的實時消費支付。支付寶希望允許用戶實時消費,但對基金公司來說,用戶買了基金的份額,還要拿這筆錢去消費,這不是開玩笑嗎?

最終雙方在大大小小的細節上都達成了統一,更大的問題橫亘在眼前:監管。監管機構要求基金支付用專用渠道,而這些渠道不包括支付寶已有的渠道。為了說服監管方,支付寶在接下來幾個月不斷闡述了支付寶和快捷支付的安全體系,終於得到放行。

2013年6月13日,餘額寶以國內首支互聯網基金的身份正式上線,首日就吸引了幾十萬用戶。幾天後,餘額寶上線的消息出現在了新聞聯播節目里:「消費者在支付寶里的餘額將可以購買或贖回貨幣基金,這種電商與基金業合作的全新模式,一方面可以實現網路支付平台閑散資金的增值,另一方面可能引發銀行業火氣資金存款的分流。」

彭蕾覺得「餘額寶」這個名字有點土,不過她還是認可了這款產品的價值。

在那之後,雖然餘額寶數次經歷了和監管方、銀行的利益博弈,引起了巨大的輿論討論,但它對支付寶的意義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在它之前,支付寶的功能不外乎賬戶和支付,自餘額寶始,支付寶的理財屬性被激活,用戶還能藉助支付寶錢包做消費信貸,用螞蟻借唄、花唄等信貸產品,支付寶藉此把觸手探進了理財、消費金融、保險等的肥沃土地。

如果把視線拉得更長,對於整個中國金融業而言,餘額寶開啟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第一支潮信,其誕生的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在支付的樹上,又延伸出了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業務的網商銀行,這背後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幫助小微企業挖掘和還原信用;在此基礎上又誕生了芝麻信用,它利用大數據幫助在傳統信用體系中沒有記錄的人建立信用檔案,並把它信用應用在了共享經濟、新零售、信用政務、社會治理等領域;之後的花唄則開啟了消費金融的新篇章,它基於消費支付場景的信用消費,整體用戶體量已經過億……

如果從阿里經濟體的商業版圖回溯,支付寶的成長看起來反倒像個無心插柳的故事。它從解決交易信任出發,從擔保交易開始,開闢了中國電子商務的新時代,之後迅速成為電商業的基石和標配,然後像一個支點,新技術跨界撬動了傳統金融,之後進入了大數據風控、徵信、理財的肥沃腹地,解決了中國消費和信用體系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最終影響了中國商業社會。

這些消費、信貸、信用體系構成了現代商業文明社會非常重要的基石,而在中國,這些基石是由一個電商出身的公司通過支付業務延伸出來的。我們可以說這是中國新商業文明和消費主義的原創,也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創新。

(本文為PingWest品玩「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ingWest品玩 的精彩文章:

ofo創始人戴威發內部信: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和升級
愛立信預計2024年5G用戶將達15億 覆蓋全球人口逾40%

TAG:PingWest品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