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史綱24】從安史之亂到藩鎮割據,終於耗盡大唐的榮光!

【中國人史綱24】從安史之亂到藩鎮割據,終於耗盡大唐的榮光!

原標題:【中國人史綱24】從安史之亂到藩鎮割據,終於耗盡大唐的榮光!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為通讀中國史第24篇文章。 


唐明皇李隆基將唐帝國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可惜他在位的時間太久,幾佔去本世紀的一半。他的聰明才智,隨著他的年齡日老而日漸消失。八世紀五十年代後,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在他手中結束。中國經130年的超級強大,又走上了下坡。


一、對外挫折


公元七世紀時,唐政府在邊疆曾設五個總督(都護)。到了八世紀,更在五個總督之外,增設十個戰區,戰區司令官稱「節度使」或「都護」。十個戰區名稱,列於下表:




總督只負責軍事,而戰區司令官(節度使、都護)除了軍事外,還掌握行政權和財政權,戰區所轄各州,州長(刺史)以下官員,節度使都有任免之權,稅收田賦也不向中央政府繳納,留下來作為軍費。目的在於集中力量,發揮高度戰力。時人稱之為「藩鎮」,意思是國家的屏藩和重鎮。當十節度使設立之初,共擁有步騎兵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中國重兵百分之九十都在邊疆。


但在如此注意邊疆之際,邊疆卻不斷遭到挫折;


首先是雲南地區。公元前二世紀時,西漢王朝曾在滇國(雲南晉寧)設立益州郡。公元後三世紀時,蜀漢帝國宰相諸葛亮曾在那裡七擒蠻族的酋長孟獲。但大分裂時代後期,終於脫離中原王朝。諸部落互相併吞,到了公元七世紀,只剩下六個部落,六個酋長都稱自己是王。當地語言,「王」的發音為「詔」,所以中國就稱之為「六詔」。公元八世紀三十年代,六詔中最南的一個「詔」皮羅閣,統一了其他五個「詔」,建立南詔王國,定都太和城(雲南大理),向大唐朝貢,請求冊封。唐政府於738年冊封他為雲南王。



南詔王國的建國,正逢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末期,酒肉宰相楊國忠任用大酷吏鮮於仲通當劍南(四川成都)節度使,鮮於仲通任用小酷吏張虔陀當雲南郡(雲南姚安)太守。


雲南郡距太和城直線只有100公里,是南詔王國到唐王朝的必經要道。使節入境之後,依南詔的禮節,夫婦要共同拜會地方首長,於是,張虔陀就留下使節的妻子陪宿。又一再索取南詔王國無法供應的巨額賄賂,稍不如意,就派人到太和城辱罵,同時不斷向中央政府誣告南詔王國種種罪狀,要求懲處。

南詔王國第二任國王閣羅鳳忍無可忍,於750年,奇襲雲南郡,把張虔陀殺掉。第二年年(751),鮮於仲通動員八萬大軍進攻,閣羅鳳表示謝罪,並表示願意退出所佔領的土地。他警告說:「如果唐逼我太甚,我就投降吐蕃王國。那時整個雲南地區,恐怕都非唐所有。」


鮮於仲通這種昏暴人物是不會為國家著想的,他繼續進兵,結果被南詔兵團誘到洱海旁,全部殲滅,士卒死亡六萬餘人,一萬餘人被俘。閣羅鳳乘勝佔領現在的雲南省全境。他在太和城下立了一個石碑,敘述事件經過及原因。他說:「我的後裔終有一天仍會歸附中國,到那時可把這個碑指給中國使節看,讓中國知道,我們今天這樣做,不是我們的本心。」


楊國忠接著發動了一連串攻擊,每次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餘萬人。歷史上有一個現象,腐敗的政府很難產生傑出的統帥。當時所派遣的將領,全是用不尊嚴手段達到尊嚴地位的飯桶,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只為了張虔陀和鮮於仲通兩個酷吏,使唐王朝所能徵調的最精銳的部隊,死亡殆盡。



雲南地區挫折的同時,在遙遠的中亞荒漠草原上,唐帝國也受到同樣打擊。


750年,安西(新疆庫車)節度使高仙芝(他是朝鮮人)攻陷石國(烏孜別克塔什干布),俘虜了它的國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宣稱高仙芝如何偽訂和約,如何乘石國不備發動奇襲,以及如何屠殺老弱和劫掠財物。中亞諸國被這位能言善道的王子所激怒,他們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大唐為敵,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求援。


阿拉伯帝國認為滅亡大唐的機會已到,立即派出一個強大的兵團東征,並下令軍中說,最先進入大唐的將領,即被任命為駐中國總督。高仙芝得到消息,於751年,率三萬餘人的洋華混合兵團,向西迎戰。在汨羅斯(哈薩克江布爾市),跟阿拉伯軍團二十萬人相遇,血戰五日,不分勝負。可是高仙芝所屬的葛羅祿部落派遣軍叛變,與阿拉伯內外夾攻,唐帝國洋華混合兵團崩潰。高仙芝狼狽逃回,死傷二萬餘人。


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役,阿拉伯帝國雖然勝利,但勝利的過度艱苦,從此打消征服中國的念頭。而唐王朝也從此止步,無力再向西開拓領土。



二、安史之亂

對外挫折,宣告國內黃金時代已到尾聲。


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來是一個英明人物,但他卻在位45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無限權力如此之久,都會墮落。他60歲時,把一個兒子的妻子,26歲的楊玉環召喚進宮陪他上床,封為貴妃(小老婆群第一級)。


楊玉環是中國歷史上美女之一,有無數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戲劇和現代電影、電視,都以她為主題。楊玉環以體態豐滿聞名於世,性情忠厚,對政治沒有興趣,也沒有任何供人指責的事迹。但她的堂兄楊國忠卻恰恰相反,楊國忠的智慧和能力都不能夠勝任宰相,但他有裙帶關係啊。


楊國忠除了弄權和索賄外,不知道對國家的責任是什麼。一個廣大的貪污網,在他手下迅速建立。而且,他不久就跟范陽(北京)節度使安祿山發生衝突。


安祿山是一個粗獷而幹練的將領,幾次到長安進謁皇帝,政府的腐敗和宰相以下官員們的顢頇無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楊國忠向他索取巨賄,他一口拒絕,而且對楊國忠也不維持應有的禮貌。


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遂決心打擊他。於是,誣以謀反的法寶出籠,向李隆基一再告密,李隆基一再不相信。但在那種形勢之下,沒有人敢保證李隆基下一次仍不相信。


755年,楊國忠採取「逼他反」的手段,派遣警備部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全部處死,他希望安祿山有激烈地反應。



安祿山果然震恐而且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訴沒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過宰相這一關,他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叛變。安祿山決定叛變,率領洋華混合兵團十七萬人南下,宣稱討伐楊國忠。


楊國忠得到消息,大為興奮,因為事情終於證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安祿山緝拿歸案。

不過安祿山的洋華混合兵團卻一路勢如破竹,深入600公里,渡過黃河,攻陷洛陽。756年,再向西進擊,攻陷潼關。李隆基從長安倉促逃出,逃到了距長安只60公里的馬嵬坡(陝西興平西),憤怒的禁衛軍包圍行宮,把楊國忠殺掉,屠滅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兒女和楊玉環兩位擁有極大權力的美麗姐妹。另外,為了防備復仇,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李隆基只好把她絞死。


但李隆基仍然貪婪不肯放棄皇帝寶座,他的兒子李亨不能忍受,徑行奔向西北500公里外的靈武郡(寧夏永寧西南),宣布即位,遙尊逃到成都(四川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亨並不能集結多少兵力,二十萬精兵都死在雲南。只有向北方沙漠,剛於八世紀四十年代建國的回紇汗國第二任可汗英武可汗乞援,付出的報酬是:收復長安時,所有美女和財產,任憑回紇姦淫燒殺和擄掠回國。


英武可汗滿意這個條件,所以很高興地出兵相助。恰在這時候,在長安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安祿山因眼病而雙目全盲,心情煩躁,動輒殺戮。最後,當他要殺掉他的長子安慶緒時,安慶緒反而殺了他。


757年,回紇兵團收復長安,在李亨的兒子李豫一再要求下,回紇答應等收復洛陽時再踐約。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在長安即行燒殺擄掠,洛陽人民必定恐慌,勢將為安慶緒死守。後來,洛陽被收復時,那些日夜盼望政府軍的民眾,卻發現政府軍如此猙獰。


安祿山兵變由於他的大將史思明在范陽(北京)投降而結束,歷時三年零五個月。可是李亨並沒有真正的大度量容納這個過去的叛將,秘密計劃把史思明殺掉。



陰謀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變,循著安祿山南下舊路線,渡過黃河,再行攻陷洛陽。然而他也重蹈安祿山的覆轍,當他凶暴地想殺掉他的長子史朝義時,史朝義也反過來殺掉他。


這時,唐王朝皇位已由李豫接任,他用他父親李亨同樣的條件,再向回紇汗國乞援。762年,回紇軍團收復洛陽,洛陽遭到第二次惡運,距上次惡運僅只5年。洛陽的婦女兒童在恐懼中湧向聖善寺和白馬寺躲避,希望佛祖的神靈保護。結果回紇縱火焚燒,一萬餘人全被燒死,大火數月不熄。繁華蓋世的東都,再罹浩劫,從此一百年間,一片荒涼。

唐政府的軍隊也效法回紇,兵鋒所至,對自己的同胞,比回紇兵團還要凶暴。黃河流域數百公里,殘存的人民,用紙張糊作衣服,苟延求生。


史朝義於763年自殺,第二次兵變也告結束,歷時三年零十個月。連同安祿山兵變,共歷時九年。



三、藩鎮割據


安史兵變雖然平息,但130年的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卻一去不返。接著出現的是中央政府威信衰落和藩鎮(戰區)割據的新局面。


割據的形成,由於安史手下若干當節度使(戰區司令官)的大將,在投降中央政府時,仍握有強大的武裝部隊和重要據點。大亂之後,皇帝和宰相心驚肉跳,不敢予以調動,命他們繼續擔任原職如故,只求表面順眼,維持統一的外貌。


這些節度使當然了解這種政治形勢,遂乘機取得合法的割據。不但軍事、財賦、行政,全部壟斷,甚至節度使(司令官)的職位,也父子相承,成為無名有實的獨立王國。尤以下列位於黃河以北的四個戰區,擁有重兵,最為強悍。中央政府在忍無可忍時,也曾數度起兵討伐,但四個戰區獨立不變,世人稱為「河朔四鎮」:



四鎮之中,盧龍(前稱范陽)與平盧屬於原來的十個節度使,成德與魏博則是後來增設。戰區本只設在沿邊,以防禦外患。安史兵變後,首都長安城外,全國逐漸都被劃作戰區,成為對內抗衡和安置軍閥的工具。到八世紀末,已陸續增加到50個之多,到了九世紀初,變更紛壇,幾乎處處都是戰區,處處都有節度使。


河朔四鎮職位的世襲,使其他戰區垂涎三尺,自然不斷發生爭取世襲的爆炸性事件。很多節度使的子弟,在父親或兄長逝世後,就發動將領們擁戴自己繼位。

唐政府當然厭惡這種局面。八世紀八十年代時,新即位的第十二任皇帝李適,決心重振中央權威。781年,恰巧成德(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與平盧(山東東平)節度使李正己逝世,李適拒絕任命他們的兒子繼位。於是河朔四鎮聯合行動,宣告脫離中央,各自稱王,正式成立四個獨立王國。而淮寧(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也乘機獨立,並於784年索性登基當上皇帝。



李適動員全國各戰區兵力,先行攻擊李希烈。想不到的是,當徑原戰區(甘肅經川)的出征部隊,經過長安時,本希望得到賞賜,李適卻捨不得出錢,那些帶著眷屬預備領到賞賜回家養生的士兵,由絕望而憤怒,遂爆發兵變。李適急下令趕運20車金錢財寶。可是恩典來的太遲,叛軍攻入長安,擁立大臣朱泚當皇帝。李適倉惶逃到梁州(陝西漢中)。


這時半壁河山都已靡爛。幸而784年,忠於中央政府的軍隊,收復長安,朱泚被他的部下所殺。786年,李希烈也被他的部下所殺。而河朔四鎮在獲得中央政府准許世襲的保證下,取消王號。


中國在外貌上仍是大一統的局面。可是,從此之後,唐王朝中央政府再也不敢觸怒任何藩鎮——包括河朔四鎮以外的其他藩鎮。像宣武(河南開封)節度使劉玄佐於792年病死,將領們擁立他的兒子劉士寧繼位,中央政府連一句話都不敢多問,立即任命。



四、西域的再喪失


安史兵變除了直接引起藩鎮割據,更引起嚴重外患,使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再度喪失。


中國外患,一向來自北方。只有大唐時期,外患來自西南。南詔王國已使大唐受到內傷,吐蕃王國更砍斷大唐的肢體,唐政府還沒有遭受過這麼大的覆敗。


唐太宗時,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國王松贊干布。710年,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它的國王棄隸縮贊(松贊干布的孫兒)。金城公主的嫁妝之一是「河西九曲」(即青海省東南黃河大轉彎成S形的地方),這一帶土地肥沃。吐蕃王國面積雖大,但位於世界屋頂,全屬叢山,耕地很少,得到九曲地區像得到一個巨大寶庫,國勢大為增強,終於超出大唐所能控制的程度。

安祿山兵變後,中央把西部邊界屬於隴右戰區(鄯州·青海樂都)和河西戰區(涼州·甘肅武威)的軍隊,調往中原參戰,邊界等於沒有了防務。吐蕃王國抓住這個機會,於763年,沿著一千餘公里的邊境,發動全面總攻。一連攻陷嶲州(四川西昌)、維州(四川理縣)、松州(四川松潘)、涇州(甘肅涇川)。


吐蕃的攻勢十分猛烈,攻陷涇州的主力部隊,繼續東進,大唐軍隊節節敗退,首都長安遂告陷落,皇帝李豫向東出奔陝州(河南三門峽)。吐蕃兵團就在長安立了一位來不及逃走的親王之子李承宏當皇帝,然後大掠而去。李豫雖然又回到長安,把李承宏驅下寶座,但吐蕃兵力仍留在涇州,河西走廊跟中國本土之間交通,被攔腰切斷,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更像斷了線的風箏。


——河西走廊和西域,最後終於全部淪入吐蕃王國和回紇汗國之手,尤其是西域170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此脫離中國達一千年之久。



西疆防衛力量,經這次摧殘,再無力振作。中國本土正陷於藩鎮的混戰,也沒有力量西顧。吐蕃兵團經常長驅直入,在關中地區(陝西省中部)攻城略地,燒殺擄掠,游騎不時地直抵首都長安城下。過去繁華富庶地帶,現在一片荒涼。長安以西各州縣,城門日夜關閉,地方官員和將領唯一的工作是,每逢吐蕃兵團大掠而去時,就向皇帝上奏章「慶賀賊退」。


李豫的繼承人李適除了全力謀求和解外,別無他策。問題是,吐蕃王國認為和解即是斷絕財路,所以並不願意結束這種致富的強盜行為。最後,吐蕃在陰謀下表示願意接受。787年,大唐宰相渾瑊、吐蕃宰相尚結贊,在任州平涼川(甘肅平涼西北)舉行高階層會議,締結和解條約。


當渾瑊剛要進入會場時,吐蕃伏兵四起。渾瑊是大將出身,他奪得一匹沒有上口勒的馬,狂奔逃脫,其他大唐官員全部被俘,受到殘酷的虐待。尚結贊失望地對那些被俘的大唐官員說:「我為渾瑊準備了一副金手銬,想不到只捉到你們這些不重要人物。」於是乘勢進攻隴州(陝西隴縣),把全城居民集中,老弱的屠殺,不殺的全部挖眼斷手,拋棄道旁,只剩下青年男女數萬人,驅往西行。走到安化峽(甘肅平涼西),宣布說:「你們可向東辭別你們的祖國家園!」民眾大哭,投入山谷自殺的有數千人,其餘的全都被賣為奴。



內憂外患使八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三十年間,日子黯淡。平涼川事件的第二年(788),李適採用宰相李泌以夷制夷的建議,把女兒成安公主嫁給回紇汗國的天親可汗。天親可汗感到莫大榮耀,上奏章給李適,表示願為岳父赴湯蹈火。三年後(791),吐蕃兵團攻擊靈州(寧夏靈武),回紇迎擊,吐蕃遭到空前大敗,天親可汗把俘虜送到長安獻捷。


793年,南詔王國第三任國王異牟尋,在他的大唐籍宰相鄭回說服下,重新歸附大唐。第二年(794),吐蕃王國向它徵兵一萬人,圖雪靈州的恥辱。異牟尋表示國小力弱,只能派出三千人。吐蕃使節一再堅持,才勉強派出五千人。但數萬人的南詔精銳兵團,卻遙遙地跟在五幹人之後,進入戒備森嚴的吐蕃國境的神川(雲南麗江),縱兵攻擊,吐蕃又大敗,被俘十餘萬人(一個可觀的數字)。南詔砍斷橫亘在金沙江上的古老鐵索弔橋(在雲南中甸南),斷絕兩國交通,然後派遣使節到長安獻捷。


吐蕃王國從此衰落下去,除了回紇、南詔繼續不斷給它打擊外,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大唐兩位公主帶過去的佛教,經百餘年的傳播,已開始發生決定性的影響。吐蕃人民由兇悍漸變為溫和,所向無敵的戰鬥精神也逐日減退。所以,八世紀九十年代之後,與大唐為難,並使大唐連連挫敗的吐蕃王國,光芒倏然熄滅。


——吐蕃王國不久就瓦解為若干部落,不能再組成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十四世紀時,稱為土蕃。十五世紀時,稱為烏斯藏,跟中國關係更加疏遠。十七世紀時,稱為西藏。十八世紀時,再次歸入中國版圖,成為中國永不可分的領土的一部分。



五、和親政策與回紇汗國


大唐和親政策是一項鋒利的政治武器。跟大唐皇家結婚的榮耀和公主下嫁時嫁妝的豐富,能使一個國家從內到外發生變化,吐蕃王國就是其中之一。但最成功的和親,則屬回紇汗國。


回紇汗國在八世紀四十年代之前,還是一個部落。但它最偉大的酋長葯羅葛·骨力斐羅,早已把薛延陀汗國的故地,也就是突厥汗國的故地,置於控制之下。744年,大唐冊封他為懷仁可汗,一個新的回紇汗國遂告建立,王庭設在古龍城(蒙古哈爾和林),疆域跟薛延陀汗國、突厥汗國相等。從開國可汗即受大唐冊封這一項上,可看出回紇跟大唐的關係,與其他汗國不同。建立汗國之前,就時常派遣部落兵團,聽候大唐徵調出征。建立汗國後,對大唐的臣附如昔。


755年,安祿山兵變,大唐皇帝李亨向回紇汗國乞援,英武可汗派兵進入中國。內戰平息後,758年,李亨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他。李亨親送女兒到咸陽(陝西咸陽),寧國公主大哭說:「國家為重,雖死不恨!」


李亨也流下眼淚。第二年(759),英武可汗逝世,回紇要寧國公主依回紇的風俗殉葬,寧國公主拒絕說:「回紇仰慕大唐文化,才娶大唐女子為妻,如果仍用回紇風俗,何必萬里之外結婚。」但仍以刀割面,以示悲痛。


寧國公主後來返國,陪嫁的一位親王之女小寧國公主卻留下來,作繼任可汗英義可汗的妻子。


史思明兵變時(759),大唐皇帝李亨再向回紇汗國乞援,英義可汗親自統兵前來,對唐人大肆燒殺擄掠。——我們並不責備回紇,因為這是李亨、李豫父子向它乞援時所許諾的條件之一。但英義可汗對中原的野心卻由是而起。765年,唐朝大將僕固懷恩受不了宦官駱奉仙的誣陷傾害,起兵叛變,效法李姓皇帝的傳統作法,向回紇汗國和吐蕃王國分別乞援。


回、吐兩國聯合向長安進軍,長安震恐。幸好僕固懷恩適時逝世,而著名大將郭子儀乘機挑撥回、吐兩國感情,吐蕃兵團懷疑回紇已被郭子儀說服,可能襲擊它時,即行拔營撤退。回紇不能獨留,也只好撤退,唐、回兩國間的關係因此中斷十餘年。——另一個促使關係中斷的原因是,英義可汗統軍入援大唐時,在陝州(河南三門峽)附近,對當時還是親王身分的李適態度凶暴。因李適不肯跪拜,而把李適左右兩位大臣,鞭打至死。李適對回紇恨入骨髓,他繼位後,即採取強硬政策。



英義可汗對大唐的野心繼續使他躍躍欲動。他在大唐親自看到農村殘破,絕無抵抗力量,決心作一次大舉進攻。780年,正當他要發動時,宰相敦莫賀極力反對。敦莫賀說:「唐是一個奇大的國,又從沒有作過對不起我們之事。決裂之後,後患無窮。上次在太原(山西太原)搶劫的牛羊一萬餘頭,運回國內時,死亡殆盡,等於沒有搶劫。如今傾國出征,萬一失敗,將歸向何處?」


英義可汗拒絕接受,敦莫賀大怒,把英義可汗殺掉,自己即位,稱天親可汗


李適跟回紇汗國的對抗態度不能持久,吐蕃王國的攻擊力量非大唐所能抵禦。在宰相李泌建議下,李適屈服,跟回紇和解。而且於788年,把女兒成安公主嫁給親大唐的天親可汗。


天親可汗大喜過望,派遣特使到長安說:「我們從前是兄弟之國,現在我是中國的半個兒子(女婿),如果吐蕃再敢犯上作亂,願為岳父除此一害。」結果在靈州(寧夏靈武)給吐蕃重重一擊。


成安公主在回紇汗國作過四任可汗的皇后,當權二十年,808年才逝世。成安公主時代,唐、回兩國如同一家。但回紇的使節和商人,到大唐後的橫暴,跟唐初突厥的情形一樣。衰弱的唐政府只有容忍,不敢取締。回紇汗國已成為大唐屏藩,不願為這些所謂的小事使它不愉快。



821年,唐王朝第十五任皇帝李恆把皇妹太和公主再嫁給回紇的崇德可汗。太和公主的命運跟寧國公主一樣不好,四年後(825),崇德可汗逝世。再過14年(839),回紇汗國發生內亂,宰相掘羅勿勾結居住在河東(山西省)北部一帶的沙陀部落內犯,彰信可汗戰死。


而屈服於回紇百餘年的黠戛斯部落——古堅昆王國的後裔,仍住在古堅昆王國的故地(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乘回紇汗國沒落,起兵復仇,向回紇宣稱:「你們的好運已到了盡頭,我們要奪取你們王庭的金帳。」彰信可汗戰死的第二年(840),黠戛斯兵團果然攻陷回紇汗國王庭,回紇汗國遂告瓦解。


黠戛斯首領阿熱可汗自稱是西漢名將李陵的後裔,所以對被俘的太和公主十分尊敬——因為太和公主也姓李,派人護送她回國。走到中途,被回紇汗國瓦解後殘餘的一支,擁有十萬人的烏介可汗截獲,脅同向東流亡,抵達邊界天德(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要求大唐借振武(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城奉養公主。


大唐要求烏介可汗送公主回國磋商,烏介可汗當然不會放走人質。於是要求糧食,要求耕地,最後仍沿邊抄掠。一直相持到843年,唐朝大將石雄在振武城上遠眺,發現回紇營帳中有數十輛氈車,人眾都穿著大唐服裝,知道是太和公主的居所,派間諜密告說:「我們即將攻擊,請公主的車輛不要動。」於是一舉把回紇擊潰。烏介可汗向東北逃走,投奔黑龍江畔的室韋部落,被室韋殺掉。


太和公主出國23年,回到長安後,曾為「和蕃無狀」,親向皇帝請罪。


回紇汗國瓦解後,殘部分為三支,一支稱西州回紇,居留西州(新疆吐魯番);一支稱甘州回紇,居留甘州(甘肅張掖);一支稱蔥嶺回紇,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


而此刻的大唐,也已奄奄一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二年讀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史上那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

TAG:十二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