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萬曆抗日援朝之戰耗盡國力再造朝鮮

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萬曆抗日援朝之戰耗盡國力再造朝鮮

原標題: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萬曆抗日援朝之戰耗盡國力再造朝鮮



描繪日軍在釜山登陸情形的朝鮮畫卷?釜山鎮殉節圖(原作成於1709年;此圖重繪於1760年)

日本是個創造奇蹟的國家,雖然歷史上也是劣跡斑斑,倒霉齷齪的事情做了不少,但你不能否認這個國家——或者說這個民族的強大,實際上,又有誰會忘了,就在剛剛過去的那一百年里,日本就曾經有稱霸世界的野心。


就算不去翻看日本的歷史,只是查閱周邊各國的史籍,就可以發現,野心和虛心,這兩個情感色彩完全相悖的詞語,是可以完全套到大和民族的身上的。早在中國唐朝的時候,日本就已經有了遣唐使,來唐各種學習,當然更早的時候也是有的,只是那時候的中國,向來只有讓外人仰望的份,對這種外來夷族不甚重視而已,這是它表現出虛心的一面;明朝,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了倭寇這個詞,「倭」,指的就是日本人,他們在六百年前,就已經有了侵佔中原的野心,並將其付諸行動。


當然,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戚繼光等明朝抗倭英雄的所作所為,讓這個虛心與野心並存,還有些自卑的民族好好的冷靜了一下——他們當然自卑,就算如今的日本,海陸領土已經是早前日本的三十餘倍,相對於中國這種龐然大物來說,當然還是彈丸之地,他們實在有理由自卑的。


可是冷靜不代表放棄。其實到了元朝中後期的時候,中國表面上的那些東西,已經被這個虛心的民族學了個七七八八,他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學習,傾向於更為實質性的好處。到明朝中後期,這野心已經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再說他們剛剛經過了「應仁之亂(公元1467年)」,「戰國時代」長達一百多年,到豐臣秀吉完成統一的時候,已經是1590年,數十代的積累消耗一空,除了軍力強大外,幾乎一無是處,更談不上什麼民生。於是萬曆朝鮮戰爭就爆發了。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冕服像


萬曆朝鮮戰爭是中國對這次戰爭的稱呼,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共稱「萬曆三大征」。在朝鮮和韓國,那可不是這麼叫的,兩次戰爭歷時七年,合稱為「壬辰衛國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或「秀吉朝鮮征伐」,又或者「征韓之役」。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剛剛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動亂,為什麼豐臣秀吉不想著穩固民生,「固本培元」,卻急急地發動另外一場戰爭?這其實和搶劫者是一個道理:為什麼搶劫?一個字,窮。既然窮,為什麼不好好工作?那就更簡單,因為這世間,沒有什麼是比搶劫來錢來得更快的了。


當然個人和國家還是有些區別的,就算是在天朝上國,要想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那也決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首先就是一百年的動亂,人民內部之間的敵視。這種情況如果放任自流,好不容易統一了的國家,搞不好就又要起了戰亂;可是如果有著外來的壓力,大家當然會同仇敵愾,只想著解決了對方再說其它,對外發動戰爭,其實是一條消弭內部隱患的捷徑。其次,豐臣秀吉既然能結束百餘年的動亂,自然也是能人所不能,有著極其敏銳捕捉機會的能力,此時的明朝和朝鮮,都是內憂叢生,雖然不能說是滿足大和民族野心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對他豐臣秀吉來講,卻也算是不能再錯過的機會。再次,明朝就算內亂,那也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帝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加上中日之間隔著海峽,日本異地作戰,已經不佔地利;中原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種資源源源不斷,日軍卻是孤軍,亦無甚援助,再失人和,真的直接跟明朝開戰,上了中國領土的日軍還不死無葬身之地?但是朝鮮比起明朝就差了很多,雖然朝鮮經濟不差,但內政腐朽,再加上朝鮮本身經過了兩百年的和平時期,軍力不振;就算也是隔著海峽,豐臣秀吉還是有把握把它拿下。擊敗朝鮮後,可以戰養戰,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那就要容易了很多的。


朝鮮之役繪圖中明朝軍船上的連弩

於是他發動軍民去搶劫朝鮮,而隱含的意義雖然民眾還是不甚清楚,可是在各國的上位者看來,那已經是呼之欲出。


日本當然也不是一言堂,那些站在領導階層的人之所以支持這場戰爭,是因為他們急需一場掠奪,來維持國家的運轉。再說豐臣秀吉的政府,也急需一場對外的戰爭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戰爭只是手段,「富」,才是他們的目的。這裡的富,有著多重含義,首先當然是搶劫財富;其次卻是地盤,財富能滿足的,只是他們的肚子,只有土地,才能餵飽他們的野心。


公元1592年3月,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共調軍30萬6250人,預備隊10.5萬人大舉入侵朝鮮。日軍採用「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釜山登陸後19天克朝鮮王京漢城,月余後再陷平壤。


朝鮮在抗戰中也湧現出了很多義士,其中著名的有如郭再祐、鄭仁弘、孫仁甲、金沔、金千鎰、高敬命、趙憲、僧人靈圭等。但朝鮮武備荒廢已久,難以抵抗日軍的猛攻。僅月余,「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1592年6月11日,日軍壓境,朝鮮國王李昖出逃,至中朝邊境的義州。朝鮮既然頂不住,也不甘心等死,於是向明朝求助。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遼東半島,即朝鮮王所在,義州一帶尚未淪陷。李蚣數次遣使向大明求援,明廷開始還有些懷疑李昖的居心,實在是因為朝鮮敗得太快,但很快就沒有了疑慮,出兵援朝。


大明雖然看起來很強勢,但此時卻已經內憂叢生,朝鮮軍與明軍將領號令不齊,無法得到確切的軍情。再加上朝鮮方面導致軍機泄露、糧草不濟,以及明朝軍隊的南北爭風吃醋,是以戰爭進行的並不是一帆風順。


萬曆皇帝派李如松總理援朝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大軍浩浩蕩蕩開赴朝鮮。元月5日至平壤城下,8日便開始與小西行長部18000人接戰。平壤是朝鮮大城,城防完備,易守難攻,但李如松進攻得法,不久後,平壤城復,是為平壤大捷。


平壤大捷後,李如松欲率軍乘勝追擊,但於當月26日,誤以為日軍棄京城後撤,遂率領本部兵馬自開城疾馳引援,後於礪石嶺中日將立花宗茂之伏。前哨戰打了近五個小時,互有輸贏。李如松等知悉軍情,與日軍後續來援的四萬餘人激戰近六個小時,黃昏時分,明軍楊元率軍來援,日軍退卻。


日軍將領加藤清正駐守的蔚山倭城正阻擋朝明聯軍的攻擊


記錄碧蹄館之戰史料眾多,但眾口不一,如《征東實記》、《萬曆三大征考》認為明軍勝,但《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和楊昭全《中日朝關係史》中卻說明軍實際上是敗了,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明軍此戰後仍處於優勢地位。不久之後,發生了世界著名的閑山島海戰。


日本水師在巨濟島一帶集結,意圖與朝鮮水軍決戰,朝鮮方面由李舜臣迎戰,日軍的61艘戰艦被全殲。經此一戰,李舜臣聲名大振,日本也因為失去制海權難以運送戰略物資,被迫與明廷、朝鮮議和。這次議和,由於中日雙方語言不通,再加上雙方使臣均是欺上瞞下,以及對議和條款心懷不滿的朝鮮人添油加醋,中日雙方雖然罷手言和,但實際上沒有達到各自的目的,也就為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埋下了伏筆。


果然,明朝與豐臣秀吉進行議和後期接觸的時候,引發了爭端,於是在1597年,日軍水陸並進,氣勢洶洶地再攻朝鮮。2月,明廷兩次出軍援朝。初期作戰,由於明軍兵力不足等原因,接連失利,蔚山一戰,在萬曆皇帝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明軍終於擊敗日軍,獲得大捷。


蔚山之戰時,明將高策率兩萬之眾偷襲釜山,惜乎為立花宗茂以八百人擊退,史稱般丹之戰。


公元1598年1月,日本大軍來援,楊鎬不及下令,先奔漢城。大戰未始,主帥潛逃,雖然仍有吳惟忠、毛國器等,但兩人獨木難支,難掩敗勢。此戰,明軍損失器物無數,傷亡達兩萬有餘。楊鎬與邢玠謊報軍情,稱此戰大捷。但終究事敗,楊鎬等被罷官。


此時,步兵作戰告一段落,戰爭重心轉向水軍。戰爭伊始,日軍吸收了第一次水軍慘敗的教訓,使用反間計,李舜臣被罷免,朝鮮水軍節節敗退,幾近覆滅。朝鮮無奈之下,再用李舜臣,朝鮮水軍得以重建。公元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揮水師,在鳴梁海峽與日本水師決戰,完成了以弱勝強,挽救朝鮮敗局的壯舉。李舜臣部雖然勢弱,但由於指揮得當,節節勝利,重創日軍水師,泗川之戰後,日本掌權者豐臣秀吉死於日本京都,日軍將領已無心征戰,11月,日軍開始撤離。但明軍、朝鮮軍隊均不希望就此罷手,分道進擊。李舜臣領兵沖入敵陣,為流彈所中,但其子代為施令,不致慘敗,日軍且戰且退,又有日軍名將立花宗茂斷後,主力成功撤退,是為露梁海戰。


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以日軍退兵落幕。


此戰軍費對明朝形成沉重的財政負擔,明稅率極低,只在5.5%-12%之間;故一般官府稅收難以支應大規模突髮狀況,援朝軍費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白銀7,000,000兩,每年流入約當2,092,000兩;此戰軍費支出,平均一年即達2,400,000兩左右,造成了太倉庫的巨額赤字。


援朝兵力前後合計約12萬人次(非同時派遣),等於明朝北疆約4.%的兵力,這個數字不算大,但塞外遠征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仍是不小的負擔。加之萬曆三大征接連發生,導致終萬曆一朝,太倉庫財力匱乏,造成明末財政的紊亂。史家有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


大明萬曆年間兩次援朝,勞師動眾,代價高昂。雖然是作為勝利方,但也因此耗費了巨額國力,二十年內無力剿滅後金;女真部異軍突起,在援朝戰爭後不過五十年,明朝就覆滅了。


朝鮮受到大規模入侵,全部國土幾淪為戰場,人民流離失所,戰後百業蕭條、農產大減,經濟秩序多年後仍不能恢復。明朝兩次大軍馳援使朝鮮免於亡國,朝鮮對此心存感念。後來雖被滿清征服,但在明清戰爭中一直暗地支持明朝。直到19世紀的時候,才真心認清廷為宗主國。


日本算是最慘的,經過這兩場戰爭之後,又陷入了動亂,公元1600年,日本關原之戰爆發,到1615年時,德川幕府才剿滅豐臣家的勢力。


今日朝鮮、韓國的歷史把李舜臣作為此戰勝利的關鍵人物,而貶低明軍的作用。


韓國拍攝的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中,把李舜臣神化宣傳,而把明軍描寫成被迫參戰、拖後腿的部隊。韓國人還強調明軍在朝鮮徵調軍糧,造成朝鮮饑荒,朝鮮人民因此對貢獻不大的中國部隊反感。在韓國歷史學家的眼中,儘管中國是此役盟友之一,卻並不甚信任中國的付出。


歷史就是這樣,並且再現。在當代朝鮮的歷史演義中,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那場決定主體朝鮮命運的大決戰中,中國軍人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屎記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因貌美被日軍糟踐,她偷走樣物品,後來竟成為日本罪行鐵證
誤讀的歷史故事:武則天不是第一個女皇帝,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TAG: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