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騫:一個資深吃貨的外交之旅

張騫:一個資深吃貨的外交之旅

張騫,很多人都以為他是一個嚴肅的外交家,當很多「資深吃貨」考察後發現,「絲綢之路」也是美食之路。用今天的話說,張騫也是「資深吃貨,」很多美食在頻繁的貿易往來中,被傳入中國,尤其是在漢唐,可以說一半以上的蔬菜水果,是來自於域外。

今天

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幾個與

「胡」

有關的詞語

胡蘿蔔

胡蘿蔔的祖先是一種雜草,也就是野胡蘿蔔,和它的遠房親戚們香菜、芹菜、小茴香一樣,種子磨碎了有香氣,在最早的用途中是一種香辛料。

大概公元10世紀,在阿富汗一帶,野生胡蘿蔔被馴化成一種蔬菜胡蘿蔔。之後,被馴化的胡蘿蔔開始週遊世界,到了中國後,很快又入鄉隨俗,漸漸變成現在的長根形的。

黃瓜

黃瓜原本叫胡瓜,和胡蘿蔔是本家,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將其改為「黃瓜」。可在現代人看來,黃瓜明明是碧綠的,為何不叫綠瓜而叫黃瓜呢?事實上,現在我們吃的都是還未真正成熟的黃瓜。

綠皮黃瓜在它老熟之時,才會露出「本色」,據《齊民要術》記載,北魏時,黃瓜要等色黃後才採摘。但後人發現,黃瓜未成熟時吃著更脆、更香,慢慢地便在黃瓜尚綠之時摘下食用。

王婆賣瓜

王婆的老家在西域(現新疆、甘肅一帶),以種瓜為生。那一帶種的就是胡瓜,就是現今的哈密瓜。那時,宋朝邊境經常發生戰亂,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開封的鄉下,種起胡瓜來。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王婆很著急,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地誇自己的瓜怎麼好吃,並且把瓜剖開讓大家嘗。

起初沒有人敢吃,後來有個膽大的人嘗了一口,只覺蜜一樣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後來神宗皇帝出宮巡視,一嘗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讚,感慨道:「做買賣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開,不多時,這句話就傳遍了黃河南北,直至今天。但是語言的變化,今天一般會形容一個人,說他說話絮絮叨叨的,做起事來婆婆媽媽的,就送外號王婆。

胡椒

胡椒是最為著名的異域香料。西方大航海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來東方尋找香料。馬可·波羅曾記錄過元朝時中國人對胡椒的巨大需求量: 「只要把一船胡椒運往亞歷山大或別的什麼地方以供應基督教世界,就有一百船胡椒運抵中國的一個主要港口泉州。」

胡椒不僅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佐料,還是財富的象徵。777年,唐朝宰相元載被貶賜而死,在抄家時發現,元載家中有800石胡椒——這既被作為元載驕奢貪贓、聚斂財富的明證,也從一個側面窺知當時人對胡椒的喜愛。

核桃

又名胡桃、羌桃,原產於中亞地帶,也由張騫帶回。核桃原產于波斯北部俾路支一帶,後在中國中原地區種植,稱之為核桃。與扁桃、腰果、榛子並稱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幹果」。

胡說

「胡說」一詞始於東晉之後,這時候,居住在西北的主要有匈奴、鮮卑等民族。胡人說話中原人聽不懂,因此,中原人把他們的話叫胡說。故後世以「胡說」、「胡說八道」、「一派胡言」等詞語喻不可信。

世事變遷,當年的很多貴族食物已經飛入尋常百姓人家,很多食物已經完全改變了原來的模樣,融入了中華美食的大家庭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大師手稿與創作
徐悲鴻筆下,春江水暖鵝先知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