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眾所周知,司馬光因「砸缸」而成名。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

這部書梳理了從周威烈王到五代後周世宗總共16朝1362年的歷史。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據說毛澤東把《資治通鑒》讀了17遍!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一個砸缸的「網紅」少年,何以成就如此偉大的著作?他的編撰動機是什麼?背後有沒有團隊?十九年是怎樣撐下來的?以及,讀者都怎樣評價他?……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走進《資治通鑒》背後的故事。


Q1 為何要編《資治通鑒》?

司馬光修《資治通鑒》的最初動機,源自他做史官時編撰的先秦史書《稽古錄》得到了宋英宗的讚許。宋英宗希望他繼續編寫,擴展至有宋立國以前。後來宋神宗繼位,也十分重視修史,於是司馬光就在為官之餘用零碎時間繼續編寫。

直到公元1071年,53歲的司馬光決定離開朝堂,一門心思修史著述。

當時,王安石正在皇帝的支持下大刀闊斧搞改革。改革初心是好的,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朝堂上下亂作一團,黎民百姓怨聲載道。司馬光不斷上書提醒、反對、阻撓,結果都無濟於事。於是,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司馬光主動要求調到洛陽,判西京御史台,此後十五年,不問政事,一心著述。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來到洛陽,司馬光買了20畝田,建「獨樂園」,園中環境幽美,格調素簡,藏文史書籍萬餘卷。不過,司馬光自己居住的寓所十分簡陋。夏天酷暑難當,他又在房子下面挖了一個地下室。一邊避暑,一邊埋頭工作,寒磣而又另類,被人叫作穴處者」。

當時大臣王拱辰也住在洛陽,宅第非常豪華奢侈,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於是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就是在這裡,司馬光完成了《資治通鑒》這一浩大工程的編輯工作。


Q2 為編這部書,司馬光有多拼?

《資治通鑒》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總共跨16朝1362年歷史

司馬光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了然。全書正文有三百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於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三十卷

為了編撰這部書,司馬光前後花了十九年時間。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納妾、奢靡、揮霍之風盛行,司馬光卻獨身其外。就算自己夫人張氏無法生育,也堅持不納妾。期間夫人主動為他納妾,司馬光堅決不從。最後夫婦倆一生無後,便把哥哥的兒子司馬康過繼為養子。夫人去世後,一生高官厚祿的司馬光竟然無錢安葬,只好把朝廷分給他的職田三頃賣了,草草為妻子辦了喪事。在孤獨和清貧中,司馬光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到了史書編纂工作中。

儘管皇帝很少催促,但司馬光不用揚鞭自奮蹄,規定自己每三天刪訂一卷,並嚴格執行計劃,如果某天有事耽誤了,不眠不休也一定要補上。為防止偷懶犯困,他把一節圓木做枕頭,稱為「警枕」,若睏倦睡下,枕頭滾動,人即驚醒,然後繼續伏案工作。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更令人欽佩的是,據親眼見證《資治通鑒》成書的黃庭堅說,司馬光在洛陽留下兩大屋子的手稿,雖然只是手稿,但是筆跡字字工整,沒有一個草字。

公元1084年,這套書終於全部修完了。當時司馬光已六十六歲,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而書成不到兩年,司馬光便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


Q3 司馬光身後有沒有團隊?

當然,《資治通鑒》不是司馬光一個人的功勞。除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攽、劉恕和范祖禹也參與了編撰工作。

劉攽,小司馬光四歲,是北宋著名的漢史學者。史書上評價這人「喜諧謔,數招怨悔」。喜歡開玩笑,搞惡作劇。有一次他到王安石家做客,碰巧王安石在吃飯,他便到書房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篇王安石草擬的《兵論》,過目不忘的他當場默記下來。等見到王安石,他說自己最近在寫一篇文章,然後把那篇《兵論》一口氣背了出來。王安石不知是玩笑,當真以為自己和劉攽撞了思路,於是把自己已經寫好的文章給撕了。

劉恕,小司馬光十三歲,是司馬光的學生。司馬光離開京都後,劉恕受到牽連到江西贛州任職。為了討論《資治通鑒》,劉恕每次都要長途跋涉來到司馬光駐地,往返需要三千多里。因為編纂《資治通鑒》所涉及的資料繁多,司馬光派他到一位藏書大家中去閱讀資料、搜集信息。書不方便帶走,劉恕便夜以繼日地抄寫,因為用眼過度,後期幾近失明。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范祖禹,小司馬光二十二歲。他雙親早亡,由叔祖范鎮撫養成人。司馬光與范鎮為莫逆好友,故選范祖禹入局。初來乍到之時,范祖禹沒什麼名氣,年輕氣盛,陋習不少,經過司馬光的耐心指點,才逐漸改變舊習,此後專註修書十五年。

司馬光對團隊的分工是:劉攽主要分修兩漢;劉恕分修魏晉南北朝及五代;范祖禹主修唐史。胡三省在《新注資治通鑒序》中點評這個團隊說:「修書分屬,漢則劉攽,三國訖於南北朝則劉恕,唐則范祖禹,各因其所長屬之,皆天下選也。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Q4 《資治通鑒》的粉絲都有誰?

當司馬光將這套書進獻給宋神宗後,神宗相當珍視。他將書的每編首尾都蓋上了睿思殿圖章,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作序。

隨後,神宗降詔獎諭司馬光,說他「博學多聞,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書,褒貶去取,有所據依」。並賞與銀、絹、衣和馬,擢升司馬光資政殿學士。

這套書不僅得到了當朝皇帝的激賞,還得到了後世帝王和學者的交口稱譽。據說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鑒》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通過閱讀此書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曾國藩向人推薦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王夫之寫過一本《讀通鑒論》,他認為讀《資治通鑒》,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誨人,就是可以與人分享;知道而樂,就是知道治國之道、為人之道、處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悅、很快樂。

作家馮唐甚至堅定地表示:「如果只讀一本書,我就選《資治通鑒》。」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所以,你有沒有被這部著作打動?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讀起來有些吃力,那麼歡迎加入《那些年》!因為,小小那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那些年》的節目素材(宋史之前),都取自《資治通鑒》中的精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王安石:職場中,沒有最佳辯手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