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潮汕人喜歡拜老爺?

為什麼潮汕人喜歡拜老爺?

全文共3407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當「老爺」成為潮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代表了什麼?

圖源:網路

1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南嶺以南的華夏疆土,被作嶺南。嶺南文化,源遠流長,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風采。

在廣東東隅,有一處稱為「潮汕」的地域,在域外人看來,這是一片頗有些特殊、神秘而又誘人好奇的土地。廣府、客家、潮汕三家文化如同一樽巨鼎,橫跨一省。其中的潮汕地區就雄踞粵東一方。

當代「潮汕」的行政劃分主要包括了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三個市的區域,三市通行一種共同的語言——潮州話(潮汕話),長期保持著共同的人文特徵,形成嶺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潮汕文化。潮州也好,潮汕也罷,都不過是這一片地域現時行政建置的名稱,卻仍然是頗有傳統和沿襲的活力的辭彙。

目前潮汕人在本土地區有近1600萬人,在廣東省約佔15%。乍一看,潮汕地區的人口佔比在省內並不突出。那不妨讓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數據,當你把目光轉向海外,就會發現一個令人詫異數字——現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000萬名華人中,潮汕人竟然達一千多萬。素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稱。

廣東地勢圖

潮汕地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三面靠山,多山地,南部沿海地區有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形成的幾個沖積平原,平原上河道縱橫,三江在這裡入海。

潮汕人在江河畔邊長大,日夜伴著海潮聲作息,故由此得來「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2

潮汕文化獨具風騷

在嶺南三大民系文化中,數潮汕文化最獨樹一幟。廣東風物很難用一個「粵」字一言以蔽之,大到基本的文化特徵,小到具體的文化表現,通常都要將潮州另當別論。

說到「粵語」,一般來說都是指廣州話,潮州方言則另屬於閩方言的一支。說到粵菜,本來就有順德菜、東江(客家)菜、潮州菜,而在全國各大城市乃至於海外華人聚居之地,潮菜往往是與廣州菜互為對峙。說到粵劇,有廣州方言的戲劇,也有潮州方言的戲劇。至於其他,潮州素有「中國瓷都」的稱號,陶瓷別有風格,絲毫不亞於「廣(廣州)佛(佛山)彩瓷」。

潮劇

潮汕文化頗具特色、影響,且在鮮明的特色中蘊含著複雜的多元因素。有人稱潮汕文化就是福佬系文化,這種說法是基於他們共同的語言,潮州話屬閩南方言的一支。但事實上,廣東境內通常指的「福佬話」還包含了雷州半島的「黎話」,海南島的「海南話」。因此來看,共同的語言並不完全具備被稱為民系的因素和條件。實際上這種說法,也是因為該地區處於文化交界地區,相互滲透、交融的一種文化體現。

早在8000年前,就已經有南越土著在潮汕地區生活了,古越人才是潮汕地區原來的主人。而粵東地區開發較晚,離中原較遠,商周時期並沒有直接受中原王朝的影響。但是秦王朝以來的幾次大規模移民南下,大量的移民遷入粵東,中原文化才漸漸滲入粵東地區。

靖康之亂之後,宋室被迫南遷,中原人士隨之大舉南遷,此次規模之大超過之前各次。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月

秦朝趙佗進入嶺南建立南越國,置揭陽戍,隸南海郡,此時秦軍的勢力就已經到達潮汕範圍了。之後幾次南下移民大潮中,移民通過陸路翻過大庾嶺進入嶺南後,流徙至粵東。海路則是從江浙、福建進入粵東,後者人數要多於前者。

到了宋朝,潮地移民則主要來自毗鄰的福建地區。北方移民大量湧入福建,大大加劇了當地的人地矛盾。人耕比例失調,驅使了福建居民向就近的嶺東地區遷徙,潮州人口迅速增長。

這時潮汕民系尚處於形成過程之中,大量移民從福建湧入,潮汕地區受到了閩文化的強大影響。時有人稱:「初入五嶺,首稱一潮......雖境土有閩、粵之分,而風俗無漳、潮之分。」潮州承閩先民遺風,漳州、潮州兩地民俗大致相同。

潮汕地區地處南越和閩越交界處

潮汕、閩南兩地雖然在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為什麼地域上卻上分為兩省(閩、粵)管轄呢?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由於中國的行政劃分並不像是美國、歐洲那樣根據文化族群、地緣障礙進行行政劃分,更多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歷史上的潮州也因為統治者的政治考慮,曾經受到兩地的交替管轄,直至唐玄宗時期才花落廣東。

入明以後,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潮汕的經濟日趨繁榮,潮方言形成,方言內的行政區域基本定型,潮民俗漸漸顯露出獨具特色的、鮮明的地方風格,潮州文化臻於成熟。

3

獨特的鬼神信仰

潮州民系的形成過程是北方南下移民和本地原住民的不斷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潮汕民間的宗教信仰也進行著強烈的碰撞和融合。其中既有從北方移民傳入的道教、佛教以及民間崇拜的神靈,也有原住民鬼神崇拜的痕迹和各種土生土長的神靈。

道教「玉皇大帝」

潮汕人的尊神、崇拜風俗也頗具特色,他們大都物化自然、天象、先賢和忠臣。這種人文現象,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生產力低下和認知水平有限,那時候的人們只能將一些無法解釋現象當作神靈來信仰,例如風雨雷電等。到了封建時期潮汕先民就漸漸形成了「信鬼而好祀」的傳統。

潮汕地區從古至今,歷經兵戎戰亂、自然災害,更加劇了潮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安康。後來神靈信仰也延伸到對古代先賢、為造福百姓的地方官或忠臣烈士的祭拜,在潮先民代代宗教信仰思想的影響下,「老爺」就變成了各類神明的總稱。

老爺圖

再加上潮汕人很早就有向海外發展的習慣,幾乎每個潮人家庭都有親人漂洋過海,骨肉血親,天各一方,這時親人們只能用默默的祈求來寄託各自的思念,紀念逝去的親人和先祖。同時隨著潮人移居海外,也將祭拜的風俗一併帶往海外。遙寄相思、祈禱平安也成為了潮人信鬼神的原因之一。

因此,潮汕地區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各地較普遍供奉的一些神靈,如玉皇、天公神、土地神等。本地自造、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神靈:如三山國王、九天聖王等。自境外傳入的區域性神靈:如媽祖、開漳聖王(祀陳元光)、三保公(祀鄭和)等。

媽祖像

4

明目眾多的「營老爺」

潮汕民間信仰名目繁雜,舊時村村都有神廟,較大的村莊和市鎮神廟則更多。潮人對神廟的規模無論大小,都統稱為「老爺官」,祭神則稱為「拜老爺」。其中各家各戶也都會自己設立神龕,方便隨時隨地可以「拜老爺」。

其實「老爺」原本是古代官員對官場上司或者是僕人對主人的尊稱,詮釋了當地百姓對「老爺」敬畏心理。

村裡的神廟

潮人民間對神靈崇拜之風極為普遍,造神的慾望也格外的強烈。潮地祀神,時年八節都各有對象。一年中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八大節令都有重要的祭祀活動。每個月各地也都有祭祀活動。較為共同的主要活動有:正月初一拜天公祭祖、十五元宵游神、二月十九觀音生日、廿五三山國王誕辰等等。

營老爺

潮民還覺得進廟參觀不夠隆重熱烈,還得將神明從廟裡抬出來游神賽會,俗稱為「營老爺」。「營」古義環繞,游神就有神明巡視管轄區域之意。

"營老爺"是當地的一個祭祀活動,每逢這時,村裡的青壯年會抬著八抬大轎,抬著老爺走遍村裡的大路和小巷。甚至每年都有許多香港、僑居南洋的海外的同胞組成會社,集資回國,委託親屬代理游神賽會的事務。

潮人於老爺之虔敬,很大成分出自現世報,有迫切和直接的功利要求。在光緒的《海陽縣誌》里就提到:潮人「每有所事,輒求祈簽,以卜休咎」。

但是在平日里,潮人對老爺也會有一種戲謔的心態。傳說尊貴的安濟聖王喜歡賭博,甚至賭贏了城西真武帝的老婆作自己的二夫人,以致每年安濟聖王營老爺經過真武廟時,真武廟都緊閉大門,表示羞愧。

5

身份特殊的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是潮汕民俗信仰的主要偶像之一,也是古粵東先民創造的第一位地方神邸。在潮州地區,幾乎是村村戶戶都會供奉「三山國王」。「三山」是指的獨山、明山、巾山(現今揭西縣城河婆鎮內)的三位山神。

關於來歷,民間有兩種說法,一是隋朝有三個勇士,曾經救過隋煬帝楊堅的聖駕,被奉為開國駕前大將軍及大元帥,但是三人不貪戀功名富貴,掛印留書隱退。另一說法是三個受命於天,鎮守三山,廟食於此。

三山國王體現了封建王朝對忠義烈士的推崇和民眾對英雄豪傑的感佩。而今三山國王被視為保護神,其廟宇被稱為「國王宮」。廟宇遍布潮汕、閩南、台灣及東南亞各國。

每年農曆2月25日是"國王生",民眾都會到當地廟宇隆重的祭拜。每年春節游神時,三山國王也是被扛上街游慶者之一。潮汕各地民眾以往還將視它為"地頭爺",不少地方添新丁都要買一盞燈籠掛到三山國王廟裡去報喜,家人去世也要到廟裡去報地頭。

三山國王廟漸漸的成為了地方神的集大成處,集中潮人信仰崇拜的各種功能,也被當作是地方崇拜的主神。

潮汕地區的多神信仰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在嶺南文化的共性中展現出了鮮明的個性。「拜老爺」成為潮民的傳統習俗。雖然「老爺」是舊社會的說法,但是這也充分體現了在封建等級社會中,尋常百姓在信仰崇拜上的折射。到了現代社會,「拜老爺」已經成為潮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體現了當地人對先人傳統民俗的繼承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參考資料:

《潮汕傳統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與作用》 陳佔山

《潮汕民間的拜神風俗》 陳漢初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看見,台灣
基因簡史,簡到崩潰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