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人工智慧的PS玩得比你溜,我們還需要設計教育嗎?

當人工智慧的PS玩得比你溜,我們還需要設計教育嗎?

造就第396位講者 王敏

原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長江學者

大家好,我是王敏,今天在這裡想用簡短的時間,跟大家分享設計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為了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們應該如何重塑設計師,重塑設計教育。

在我的辦公室里,多年以來一直掛著一張海報,這是我的老師、美國設計師保羅·蘭德為IBM設計的。

這張海報上有三個元素,眼睛、蜜蜂和IBM,這張簡潔詼諧的海報,給IBM這樣嚴肅的科技公司增添了幾分人文色彩。

保羅是美國當代設計的開創者,他在60年代設計的IBM標識,成了現代企業形象的經典之作。

1989年,當時我給保羅做助教,他給我講過很多IBM的故事,所以每當我重新審視這張IBM的海報,都會激起我去關注IBM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

保羅一直告訴我,IBM歷來都十分重視設計。在1966年,當時的IBM CEO Watson給他的員工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好的設計就是好的業務,好的設計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銷售,也可以提高員工的信心,可以引導一個良好的辦公空間。

好的設計、有感染力的設計,會讓它更具有傳播力。

近些年,我也看到IBM發生了一些事情。2012年,IBM有375名設計師,但到了2015年,變成了1100人,直到去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500人。

IBM這個公司處於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之中,從賣收音機到賣電腦,進而轉變成為軟體公司、諮詢公司,近來在企業大量裁員的情況下,設計師總數佔總員工數的比例卻在不斷增長。

我們也看到,IBM以Watson命名的人工智慧系統在醫療方面的研究,讓我們初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大家知道,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這裡面也不可避免地包含設計師的工作。

就在去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的人工智慧系統「魯班」,在一天時間中創造了4.1億針對個人用戶的海報。4.1億,設想一下,如果是純人力來製作,這將是一個需要投入多大工作量的任務。

我們也看到,在一些需要個性化的設計里,也出現了人工智慧的介入。在這家網站裡面,只需要輸入品牌的名字、調性和使用者的愛好,兩秒鐘,便可以生成幾十個標識,供用戶挑選,同時還能生產一些周邊的設計。

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很多設計師的工作,那麼,我們當下這麼多的設計師團隊,該何去何從?我們體量如此巨大的設計教育,該如何面對?

我們可以回顧已經過去的幾次工業革命,儘管在每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中,新的技術總會代替很多職業工種,但是我們也看到,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為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機會,為設計增加了新的價值。

我想,「人工智慧」——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是如此。

我想借用世界經濟論壇主席的一句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同學科之間和成果之間的協同與整合。

我想,這個特點以及這種新興行業的全新可能性的自我調整能力,也恰好是設計發展進程的特點。

在未來的2025年,也許今天我們在這裡談論的很多未來技術,都會成為現實,成為一個爆點。這裡面包含無人駕駛汽車,包含3D列印的人工肝臟移植,也包含區塊鏈為政府收稅等等新技術。

這些新技術帶來了很多機會和可能性,所以,當下我們正在面臨一個設計發展的大變遷時代。

在這個時刻,我們要對設計重新定義,要對設計的價值重新定義。

前面提到,在每一次的技術革命中,技術在取代一些行業。我本人也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的技術革命,我們以往的排字行業、人工色彩調試行業乃至排版行業,隨著桌面出版的發展,都已經消失不見了。

但是,今天的設計師,卻比以往更為重要。

在過去的幾年中,IT公司、諮詢公司和其他一些行業,不約而同地開始收購設計公司,Facebook跟谷歌,從2012年、2013年就開始收購設計公司,我們剛才說到的IBM稍晚一些,2016年才開始行動。

同時,在一些商學院中,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發生了一個變化,他們都加入了一個設計思維課程。

「設計思維」已經變成了一個時髦的辭彙,國內很多中學也開設了這門課程,在新加坡,設計思維甚至已經是高中的必修課。就在前幾天,新加坡總理還在講,設計思維是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成功轉型的重要因素,設計是新加坡利國建設的重要決策。

再看看矽谷,設計師同樣不減反增。1998年,我在矽谷負責公司的設計部門,那個時候我們只有十幾位設計師,而到今天,僅僅是做交互設計的設計師就有100多位。

在矽谷很多初創的技術公司里,設計師和工程師的比例是1:4,這個比例在十幾年前應當是1:15,甚至更高。

這麼多的設計師,他們是企業技術、戰術的驅動者,他們在設計一個企業的服務模式、交互模式、組織模式,為企業的產品戰略和發展戰略提供他們的價值。

設計正在體現它前所未有的價值。舉一些大家熟悉的企業案例。

上星期,在北京汽車展上推出沃爾沃新能源汽車的公司polestar,它的CEO就是一位有名的汽車設計師。

火樂科技的CEO陳興博是一位工業設計師,他帶領團隊關注用戶需求和體驗,打造了一款顛覆式的產品,從而拯救了一家公司。

大家十分熟悉的小米,創始人團隊中就有兩位設計師,小米生態鏈中有八九十家公司,其中有四家成為了估值超過十億美金的獨角獸,小米也成為了設計驅動創新,設計驅動品牌建設的範例。

還有我們上海自己的裸心社,他的創始人同樣是一名設計師,他打造了企業完整的設計系統。

越來越多的風投,開始關注設計驅動創新領域。

所以我們要重新審視設計的價值、重新審視和重塑設計教育。2003年,我到中央美院接手剛創辦的設計學院,做院長的時候我就跟大家講,設計教育應當是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應該明白我們未來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所以,在這裡我要說一下,我們未來所需要的設計師,或者說,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設計師。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句達芬奇的話:

「要學習藝術的科學,要學習科學的藝術。去培養你的感官,特別是如何觀察的能力,要意識到一切都與其他一切有關。」

我覺得,對於藝術家的培養方式,同樣也適用於我們今天培養設計師,特別要意識到這種萬物互聯的理解能力,以及運用同理心去創造的設計思維,還有終身學習、不斷適應環境更迭的引領力量。

回到保羅的這張海報,今時不同往日,但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同樣需要設計師去設計這樣的海報,我們不能期待機器去做。

設計師是未來能夠銜接文化藝術與科技、賦予企業生命力的人,設計師不再是為企業提供美化產品這一單一功能的人,而更多是企業的發展創新原動力。

我想,如果我們再回顧這張海報,重新回想Watson的那封信——「好的設計是好的業務」,我想今天的我們更應該說,好的設計應當是好的文化,好的設計也應當在創造文化。

最後,我們所有的一切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也就是這麼多年裡,我們在中央美院的幾乎每次演講上都要說的那句話,「設計為人民服務,設計最終的目的是以人為本」。

我想設計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如此。

文字:丁一洲;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長壽的五大區域,他們是這樣吃和這樣睡的
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不完整!據此進行的基因研究可能存在重大疏漏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