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問道中國商業航天:創新衛星應用模式將是最大市場

問道中國商業航天:創新衛星應用模式將是最大市場

從前出門必備的錢包現在已經被手機取代,因為移動支付幾乎遍布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這讓搞了一輩子航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禮恆很是感慨。

「如果我們能夠把空間信息服務做到這樣,該多好。」12月17日,他在首屆中國(台州)航天產業發展論壇上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做好空間信息的應用模式創新,一方面可以讓百姓受益,更重要的是能夠形成產業。」

應用模式創新:從事業到產業

統計顯示,2017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3835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市場規模3085億美元,成為航天領域經濟貢獻的主力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長吳一戎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僅2018年,截至10月底,我國執行了30次航天發射任務,其中民營航天公司完成了5次。

而對於商業航天來說,衛星成功發射只是第一步。

「關鍵是怎麼用好這些衛星。」王禮恆認為,要從應用上下功夫,包括技術開發,同時更重要的是模式創新,通訊、導航、遙感衛星怎麼綜合利用,怎麼做到實時處理數據並將有用的信息傳輸到終端。

他相信,把衛星的應用模式創新做好,肯定會有很大的市場。

不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坦言,我國遙感衛星信息應用停留在「大事業、小產業」的局面,難以實現市場化和國際化。

我國遙感衛星的服務模式仍主要面向各行業的專業用戶,主要包括國土、規劃、水利、建設、海洋、氣象等政府部門和公益性機構,高精度、快速遙感信息服務尚未服務到大眾用戶的手機等智能終端。

「以遙感信息大眾服務為目標,發展我國商業衛星遙感系統,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實現衛星遙感從『大事業』到『大產業』邁進、壯大衛星應用產業的必由之路。」李德仁說。

商業模式創新:從特惠到普惠

要成為產業,就必須適應市場的需求。

「光靠科學家和政府官員是做不到的,一定要結合企業家一起來做,才能做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發展成產業。這就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王禮恆說。

美國GPS產業的發展是最好的印證。美國最初建設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主要目的是為美軍提供實時、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隨著冷戰結束,美國政府取消了限制GPS系統定位精度的政策,GPS民用信號精度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改善,刺激了GPS市場的大幅增長,顯著推動了GPS衛星導航應用產業的發展。

「政府的『手』用於創建產業發展環境,市場的『手』用於推動產業發展壯大。」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說。

他表示,政府要認識到,「特惠制度」不是最優解。在健全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上,需要的是一套「普惠制度」,其核心是為了推動「科學—技術—工程—產業」鏈條上各要素的良性流動。

此外,王禮恆還特別提到,商業航天離不開金融的強有力支持。

「金融創新是要真正支撐航天產業的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為了『圈錢』。」他說,「一定要防止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著急上市,這肯定不行。上市只是一種形式,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形成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惠及民生。」

打破壟斷模式:從競爭到互補

2015年10月,國務院出台《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3年來,深邃的太空被越來越多企業視為潛藏商機的富礦。

「商業航天的發展勢在必行,這是不可阻擋的。」在王禮恆看來,國企會受到衝擊,但也有好處,因為這種衝擊實際上是一種競爭,通過競爭促進發展。

符合市場需求才是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薛惠鋒表示,企業要認識到優勢互補能夠齊發力。國企在平台、資源、體量方面的優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便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民企在機制、管理、效率方面的優勢,站在市場創新的前沿,善於捕捉用戶需求,能夠湧現出單項技術創新的成果。

儘管不少民營企業先後進入了火箭、衛星、測控、運營、應用等領域,但在王禮恆看來,現階段還沒有到調整整個格局的時候,畢竟我國商業航天發展還在初期,「一方面依靠市場運作,另一方面要靠政府引導」。

「現在一說商業航天,很多企業都想發射衛星,這不是很合適。」他說,「商業航天的發展要引導,需要通過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制定,來引導商業航天健康、有序、可持續地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以平等身份參與「人造太陽」國際工程,取得了哪些突破
艾滋病「大學生」田喜因心肌梗塞去世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