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固態硬碟學主板縮水?

固態硬碟學主板縮水?

PCB板越來越空(元件數量變少)不一定是壞事,就像過去電腦主板上常見的所謂防雷晶元,現在主板防雷功能都已經被集成到RJ45網路介面的組件內部。前幾年還有低端主板廠商以獨立防雷晶元(網路濾波器)當賣點炒作,現在玩家都已經看穿了這種把落後當先進的伎倆。

拆開一塊當代較為先進的3D快閃記憶體SATA固態硬碟,大概率看到的是寥寥幾顆快閃記憶體顆粒,一顆沒有DRAM緩存伴隨的主控晶元。如今,無外置緩存式方案已經成為SATA固態硬碟的標準配置。通過內置少量SRAM緩存輔以優化FTL演算法,東芝TR200這樣的無DRAM緩存固態硬碟一樣能發揮出色的隨機讀寫效能。

時間回到三年前,彼時剛剛問世的東芝初代2D TLC固態硬碟Q300使用搭配DRAM緩存的8通道主控,密密麻麻排布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使得整個PCB顯得非常飽滿,然而它和TR200的性能幾乎沒有差別,甚至於在一些方面還不如板子更空的TR200。

今年問世的東芝RC100更是刷新了大眾對於固態硬碟的印象,在M.2 2242的迷你PCB上僅有一顆晶元,明明是M.2固態硬碟小規格,卻依然顯得「空曠」:

我們將RC100與一款經典SATA固態硬碟的拆解圖相對比,會發現除了DRAM緩存之外,其他幾個元件也消失不見了:

首先是上圖紅色框內的黑色小晶元——串口NOR快閃記憶體。僅有1MB左右容量的它在固態硬碟當中承載著固件存儲的作用,類似於主板上的BIOS晶元。當代固態硬碟的主控已經自帶了ROM空間,獨立存在的NOR快閃記憶體晶元也就不再需要了。

主控右下角黃色框內的外掛晶振是固態硬碟中另一個正在消失的元件。目前多數大廠SSD上的晶振已經被整合到晶元內部。

東芝RC100又將主控和快閃記憶體又做了一次大整合,它們被封裝在了一個顆粒內,減少PCB布線的同時,也使得固態硬碟整體更加緊湊。

除了M.2 2242之外,它還可以做成更小的M.2 2230規格,甚至直接被集成到輕薄筆記本電腦的主板上去。

RC100使用的東芝BiCS3快閃記憶體使用了64層3D堆疊工藝製造,單個晶粒的容量256Gb,只需將16個快閃記憶體晶粒與主控一併封裝,即可獲得只有一顆晶元的480GB NVMe固態硬碟。

作為NVMe協議固態硬碟的RC100同樣沒有外置DRAM緩存,透過NVMe協議的Host Memory Buffer主機內存加速特性,RC100隻需借用主機38MB容量的內存,即可像有外置DRAM緩存的NVMe固態硬碟一樣高效地工作。

隨著96層BiCS4快閃記憶體以及QLC技術的量產,未來單晶元NVMe固態硬碟就有機會實現1.33TB的海量存儲空間,你還會懷念當初元件密密麻麻的老舊固態硬碟嗎?

(圖片、資料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開拓 的精彩文章:

Windows10的7個版本:哪一個最適合你?
怎麼辨別假冒金士頓的固態硬碟?

TAG:科技開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