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隔江山色》:高居翰,這元朝繪畫,初看平淡無奇,再看沉迷其中

《隔江山色》:高居翰,這元朝繪畫,初看平淡無奇,再看沉迷其中

《隔江山色》:高居翰,這元朝繪畫,初看平淡無奇,再看沉迷其中

看高居翰寫的《隔江山色》,專門談論元朝繪畫,翻到了這一章,講的是一位在大眾領域並不知名,但在元代繪畫中佔有一席之位的畫家吳鎮。翻開一頁,是他的重要作品《中山圖》。頗為震驚,再搜索搜索來龍去脈,更是驚嘆不已。

經濟凋敝,生靈塗炭的元代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個壓抑苦悶的時期。而正是這樣的仕途坎坷的時代,文人們才能把一腔心緒傾訴於藝術。戲曲、書法和繪畫都在這個時代大有發展。很可以想像山水畫的技法在這個時段也已經日趨成熟。什麼結構布局、筆骨、用墨、還有什麼著名的皴筆法,但,這些在這幅《中山圖》里都看不到。

第一眼看到,覺得這幅畫構圖一覽無餘。用墨也無濃淡變化,簡直是平淡至極。然而高居翰接下來的評論卻讓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作家,能夠如此細緻到位地評論出某一種中國文人的思想狀態,而又能如此清晰地,為我理解和接受。高居翰說,吳鎮生於嘉興魏塘,也終老於此。受過良好的教育,卻無心功名。

吳鎮對《易經》鑽研很深,以占卜為生,行走魏塘。但占卜只是為了糊口,後來又賣畫,仍然很窮。大半生都貧困,又生性孤僻。不像一般的隱士那般呼朋喚友。流連詩酒,到了晚年,雖然他的畫技日趨成熟,求畫的人也越來越多,但他對於高價求畫的人總是很猶豫,後來甚至一概回絕那些重金重禮求畫的富人。他常在畫上題跋,但卻不允許別人在畫上品題。寫完自己的墓志銘後,他於七十四歲高齡離開人世。

在他晚年的一幅畫上,他曾留下這樣的題跋以自嘲:「我欲賦歸去, 愧無三徑就荒之佳句;我欲江湘游,恨無綠蓑青笠之風流。學稼兮力弱,不堪供其耒耜;學圃兮租重,胡為累其田疇。進不能有補於用,退不能嘉遯於休;居易行儉,從其所好,順生佚老,吾復何求也!」好一個「順生佚老,吾復何求」。

再來看這幅畫,沒有溪流,沒有瀑布,沒有任務,沒有屋舍,這些中國山水畫常有的天人如一的趣味都沒有。也不知何時何種氣候,沒有雲霧可以按時流動和變化。只是山巒波浪般起伏,一覽無餘。高居翰評價為:「全畫沉浸在一種永恆的沉寂之中。」他又結合西方音樂評價:「如果再以室內樂為例,這幅畫吸引的是欣賞謙沖含蓄這種格調的人,並不是人人都喜歡的。」

再又點出中國畫寄情於景的特點:「我們如果將此畫看作是一位隱士在閑居的歲月中,借著畫面淡淡地透露他恬靜平和的心情,或許最能契合文人畫的理想及畫家的企圖。元畫特有的價值可以在此略作介紹:作畫的旨趣不在於呈現優美的或壯麗的山水,也不是特地將自然加以誇大扭曲。元朝的畫家只是要求畫面能夠符合他個人獨有的母題、物形、筆勢律動的要求罷了。」「

繪畫的真諦不在於呈現自然的形象,而在醞釀風格。至於風格即是畫家心手相應的自然流露。這種價值是抽象的。《中山圖》抽象的結構一如莫扎特的奏鳴曲,同樣是精確、內斂的個人語言。」

再看這幅畫,山巒疊起,每條山坡都緩慢地展現在眼前。有一個人,能夠和你在不同的時間同時感受到永恆給短暫人生帶來的荒涼感,並以一種平靜得不能再平靜的態度「順生佚老」,讓我也不再莫名地煩躁和恐懼,平靜下來,並接受他這種人生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草原動物園》:馬伯庸,清末,傳教士突然奇想,去赤峰建動物園
《一個醫生的故事》:姑娘去掉大腫瘤,哭著說,我沒有瘦衣服穿啊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