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風格及樹石盆景

風格及樹石盆景

幽居圖 (怪柳) 作者:王選民

它的緣起與興盛,與我國源遠流長的山水文化有緊密關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山水林泉就是藝術家格外青睞的主題,而樹石盆景,簡直就奔這一主題而來,或由這一主題派生,她的天然使命,即以塑造、表現優美壯麗的自然景緻為鵠的—在咫尺盆盎,為人呈現真實可感的立體圖卷。由於我國格外發達的詩畫傳統,山水田園詩歌和山水畫傑作不可勝計,所以,在這一領域,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條件。

清溪楓韻(紅楓)作者:張志剛

但由於種種原由,歷史上絕大多數盆景作品並未流傳下來(個別作品散見於古代繪畫),直到上世紀初,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一些作品圖像才得以完整留存。正是由於這些圖像的傳播,才極大催生、影響了當今世界盆景的發展與流變。就我們所能見到的圖照(包括作品)而言,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樹石盆景領域,呈現出了逐步豐富變化的面貌,這裡,有開闢鴻蒙啟發後學的拓荒者,有書香瀰漫雅俗共賞者,有迥異俗塵格調不凡者,有開一代新風集樹石創作之大成者,亦有別闢蹊徑出人意表者,還有標新立異另拓新境蔚然大觀者,更有個性迥然孤高狷介的寂寂堅守者,他們人數雖然不多,卻為當代樹石盆景發展,尤其是個人風格的確立和創作面目的多樣性,做出了嘗試,也為今後這個門類的進一步發展留下了可堪珍存的視覺記憶。

說到「人數不多」,我想定會引來質疑。是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尤其是趙慶泉先生的《舂夜牧歌》、《八駿圖》以及其後一系列水旱作品問世後,引發了一個樹石盆景創作熱潮,一時間,從事者眾多,作品層出不窮。可是數量與質量,未必就一定呈正比關係,對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恕我直言,樹石藝術目前雖從事者甚眾,論說研討頗多,但真正獨出機抒,可供圈點、可資借鑒並可引以為資源進行生髮創造的,除趙先生而外,實在屈指可數。其後雖有仿效並也『成功者,其實未能越其藩籬,追隨罷了......

風雷激(博蘭、 灰石)作者:張志剛

如今,十餘年過去了,情形並未發生太大改觀,就"質量」言,此

山水林泉就是藝術家格外青睞的新立異另拓新境蔚然大觀者,更中有所建樹的人物,我一雙手十

主題,而樹石盆景,簡直就奔這一有個性迥然孤高狷介的寂寂堅守個指頭,大致可以數得過來,發中有所建樹的人物,我一雙手十個指頭,大致可以數得過來,發生變化的,倒是「數量」,當年那些在這條路上擁擠的人,現在紛紛掉頭轉向淘樹樁栽大樹尋求更賺錢的營生去了,所謂「三青過後諸芳盡,各自需尋各自門」,也好,留下來的,才是未忘初心的人。

張志剛無疑就是這樣一位。他自少年起就追隨賀淦蓀先生學習盆景技藝,歷九年時光,由於天資聰穎,再加名師親炙,早在青年時期,就走在了同齡人前面。二〇〇四年,他三十歲不到,即在泉州第六屆全國盆景評比展會上嶄露頭角,以一件名為《春潮澎湃》的樹石作品引發關注;次年,此作又在北京舉辦的第八屆亞太地區景賞石博覽會上榮獲金獎,這此對待自己的愛好與所長,尤其是,這情形發生在一個在外經營打拚的人,確乎難得,也頗讓我感動。

(榆樹)作者:伍宜孫

可也惟其如此,他的盆景之路才會走得紮實、純粹。

二十年來,張志剛心無旁騖,念茲在茲,意在木石,不以所愛換「孔方",只為「尋找寄託,從盆景中尋找自然的純真和感受生命的多彩」(張志剛語),正是由於他加上時光玉成,終於迎來了他盆藝事業的春天。

前不久,收到他新近創作的兩件作品,清秀爽朗,動靜相宜,與他既往的作風一以貫之,下面約略說之。誠如作品命名「大地微微暖氣吹」,初見此作,即覺一陣清新和暖的輕風拂面而來,一派萬物生髮、春回大地的景象躍然鹽上。七株自幼苗培養的對節白蠟被排布在平展舒緩的坡地上,秩序井然,又富含變化,右側四棵為一組,勁健挺拔,昂揚奮發,與蓬勃的春意融洽吻合,左側三株順風勢斜倚,既襯托、呼應主體,又平添動勢與變化,有效消解了光滑樹榦容易給人帶來的「平直」感受。與作者交流時,他覺得樹齡較短,缺乏年代感,起初我也同意,以為清秀有餘,含混不足,可轉念一想,盤根錯節、嶙峋滄桑的樹木固然極富觀賞性,但光滑細膩、舒朗修長不也是一種美么,而且這些因素凝合在一起,就會呈顯生機與活力,好比一個人剛及弱冠,青舂洋溢,對未來有無限憧憬,也蘊有無限可能。世界那麼大,景象無窮多,審美取向也應不斷拓展,因物利導,各顯其妙,所以,年輕與平滑,在這裡不僅不為其弊,反是優長。而且,取低齡材質入盆,也降低了樹石盆景創作的門檻,使其前景更為廣闊。這也是多年前,我曾為之鼓與呼的一個重要原因:取材相對容易,就像紙與筆,隨手可得,書畫與文學創作領域才會聚集了那麼多人。

結緣(附石)作者:黃基棉

而且,由尋常材質搭建的圖景中,更可見出一個人謀篇布局的才華,是造型稟賦的試金石。

他的另一件樹石組合《清溪楓韻》,同樣取纖細紅楓入盆,佐以細碎英石,為我們呈現出了一景。在這裡,並無崇山峻岭,也非茂林幽谷、曲徑流觴,就是觸目可見的野外小景,幾株普通小樹和—組尋常石塊,經由他那麼一擺布,便是_方頗有畫面感的自然,樸實中見清淳,隨意中顯匠心,張志剛的造型功力,於此凸顯無遺。

值得稱道的是,以上兩作的石塊處理,結構嚴謹,大小相宜,位置得當,自然氣息濃厚,很好陪襯、烘託了作為表現主體的樹木,如此水準,可謂難得。

大地微微南風吹(對接白蠟) 作者:張志剛

看著那件《大地微微暖氣吹》,因為表現"風」,很自然想起了他的同門師兄劉傳剛先生,同為『『風動式』』,劉傳剛的表現則暴烈、剛猛、磅礴,魚龍漫衍,泥沙倶下……而在張志剛這裡則風清景明,溫煦平和,脈絡分明,清秀乾淨。

應當說,這是兩種美學風範,無所謂高下厚薄,乃個人性情所致,發展到極致,殊途同歸,一樣動人。但我想說的是,志剛先生的這份「乾淨」雖為優點,但若以更高標準衡量,還嫌不夠徹底,還未達至清氣入雲、高標忘塵的境地,反倒是劉傳剛的那份激情與奔放,厚實與渾茫,更能動我公神。那件紅楓組合,儘管以紮實、嚴謹、細緻的表現走在了國內行業的前沿,但就總體表現來說,仍然稍顯拘謹,樹木的搭合仍可見出「人意」,配石還嫌中規中矩、面面俱到,野趣的表現也未淋漓盡致……僅就這兩件作品的表現,我以為仍處於學習繼承階段,尚未形成鮮明、獨特的個人風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盆景藝術 的精彩文章:

杜鵑花與風水的關係
製作盆景苔蘚

TAG:盆景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