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未來的工廠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未來的工廠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自2015年開始,製造業的概念就變得全球風靡,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工業互聯網,又或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主體思路都是探尋新型的製造工廠,再具體點就是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概念。未來的製造業將會徹底擺脫流水線,也會最大限度地釋放人類的雙手,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的自動化機器人,他們不僅能接受人類輸入的指令,更能通過無處不在的網路來自主學習,未來製造工廠output的,不止於有形的產品,還應包括源源不斷的數據資源,當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時候,製造工廠還能走藝術路線,也就是說,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有望會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比如人們會買票來參觀iPhone的製造過程,正如看一場NBA的球賽,毫無疑問,未來的工廠應該是多元化的。

當然,工廠的主旋律定義還應該集中於如何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滿足消費者琳琅滿目的需求。長期以來,製造工廠都不用面對終端消費者,只需要面對蘋果、華為、小米這樣的品牌商,由他們來收集消費者的需求。在筆者看來,如此流程有些冗長,導致「中間商賺差價」的情況比比皆是,使得一些產品的價格很難降低下來。在未來的工廠,如此流程有望被徹底改變,消費者的私人定製,將會直接體現到工廠的計劃內。

私人定製,未來工廠只為終端客戶服務

現在,中國製造業更擅長生產大批量的同質化產品,也擅長找到一塊空地,快速修建起大面積的生產基地,比如蘋果產業鏈上的代工廠,每年需要生產出上億支同樣的零部件,而富士康則需要招聘密密麻麻的員工來組裝這些密密麻麻的元器件,消費者則基本上沒得選,iPhone X的留海屏再丑也得接受,更重要的是,通過複雜的物流、海關等因素,iPhone的價格直線上升,直到最新款iPhone大都需要12000元以上。

基於此,未來製造工廠最大的顛覆性特點就是接受「私人定製」,依託於強大的數據分析系統以及成熟的3D列印流程,工廠可以直接接受End-User的訂單,換句話說,消費者的腦袋裡可能也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常常受限於專業水準,無法準確地表達,而設計人員的精力帶寬又非常有限,於是很多想法難以變現,比如一些熱情的果粉曾經給喬布斯寄去無數的iPhone改善建議,但得到的回復都是:No!No!No! 幫主一直認為:普通消費者是沒有辦法提供「有價值」建議的,顯然,這種做法有些武斷,最起碼,發燒友都希望能有一款自己設計的手機。在未來的工廠內,如此想法不再是天方夜譚,自然人類設計師的理念將會轉化成數據慢慢積累起來,當消費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時,人工智慧會變成「平庸的設計師」,他們可以基於普通消費者的想法,提供設計方案。毫無疑問,由人工智慧設計出來的產品,會顯得有些呆板,或者因過於完美而顯得缺乏人性,但最大的好處在於,人工智慧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私人定製」服務,彼時的消費者人人可擁有「一台」設計師,他們的創意可以通過大資料庫內的重新排列組合而變成現實。

未來的產品銷售不再取決於品牌商的設計靈感,而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設計靈感,筆者特想要一個能刮鬍子的iPhone,定製要求傳達工廠以後,剃鬚刀的生產流程和iPhone的生產流程會快速結合到一起,筆者的一個創意就增加了一支iPhone銷量。

當然,要實現高精度、高滿意度、低成本的私人定製服務,還要依託於基礎製造技術的長足進步,3D列印技術和材料科技需要取得巨大的突破,唯有如此,才能把消費者的個性想法快速變成現實,而未來車間內,再不需要熙熙攘攘的人群,畢竟,這些都是高額的成本,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會徹底取代自然人類,而且設備彼此之間會逐步形成社交網路,比如當環境溫度不符合機器人工作要求時,人工智慧機器人可通過感應器通知到空調系統調節溫度,又比如人工智慧機器人掃描到零部件時,會自動生成程式,驅動機械手臂按照指令完成組裝,因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計算都能瞬間完成,正如自然人類的反應一樣,機器們也能實現非常準確的交流,而且相比於人類,他們又沒有情緒上的缺陷。

智能管理,未來工廠是去中心化製造

如前文所述,未來工廠會大面積普及自動化,流水線消失、流水線工人也會消失,倘若人工智慧可以直接接受來自終端用戶的訂單,一些處理訂單的人員也會消失,而一旦機器設備之間形成「社交網路」,設備檢修、保養維護等工作崗位也就不復存在了,總之,未來的製造業和人的聯繫將會最大限度地減弱,我們只需要採用智能管理,就能時刻維繫企業的運行。相比於現在動輒兩千畝的工業園區,未來製造工廠則是去中心化的,正如此前城市中大都需要大型的超市,但自從網路購物興起之後,店鋪正變得無處不在。

現在,製造工廠內總是熙熙攘攘的,管理者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做溝通管理,或者建制管人的制度,而當員工逐漸變成機器人時,這種管理和溝通就會變得不重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中國製造業現行的體制,常常讓管理者抽離出一種「皇帝」的感覺,他們把下屬看做嫡系,衍生出一種濃郁的官僚味道。在這種體制下,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把精力花在「處理人際關係」之上,於自己的業務卻常有疏失,管理者又常常向團隊內注入自己的性格特點,比如主管喜歡騎自行車,下屬就恨不得成為阿姆斯特朗;主管喜歡在PPT中加入動畫,下屬就能瞬間臨摹出一本《灌籃高手》,如此團隊一定有,且只能有一個皇上,但縱然是強大的CEO,也會因精力帶寬有限而出現決策失誤,嚴重者,讓企業轟然倒地。

未來的工廠管理者將會越來越少地出現在辦公室內,企業再不用花費大價錢來租下辦公室,冗長拖沓的會議也會逐步減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多地通過「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來實現隔空對話,且恰如正襟危坐在眼前。由於這些視頻技術高度發達,管理者甚至能夠同時管理中國和印度的製造車間。在可預見的未來,大家的物理界限一定會徹底模糊掉,事實上,當萬物聯網、當增強現實大面積普及時,由物理隔牆圍起來的車間將會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築在雲端的個性化車間,而同事的概念也有望重新定義,畢竟,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在同一塊辦公室里渾水摸魚或者爭搶榮譽了。(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斯坦丁 的精彩文章:

台灣人為什麼會在大陸製造業高人一等?
5G時代能攜號轉網,你會提前換新手機嗎?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