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沒有勝算的一次奪嫡之爭,其結局不勝悲涼

史上最沒有勝算的一次奪嫡之爭,其結局不勝悲涼

公元前195年,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最有能力的帝王漢高祖劉邦在長樂宮去世,享年62歲。劉邦去世後,他和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登基為帝是為漢惠帝。由於漢惠帝生性仁慈,再加上即位時他尚不滿十五歲,所以西漢的朝政大權便旁落到了呂后這位素來對權力的喜愛大過兒子的女人手中。

但伴隨著呂后的掌權,劉邦晚年無比寵愛的一位姬妾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卻遭了秧。沒有了任何約束的呂后,此時對戚夫人母子動了殺機。她憋了好幾肚子的火兒,劉邦在世的時候沒敢發出來,如今劉邦死了自己的兒子成了皇帝她一定要報仇雪恨讓戚夫人也嘗嘗煎熬的滋味。

戚夫人是今天山東省定陶一帶人,公元前206年與劉邦喜結連理,後為劉邦生下第三個兒子劉如意。劉邦娶戚夫人的時候,已經是名震一方的漢王了,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男人沒有不好色的,況且已經是漢王的劉邦呢。由於戚夫人長得出色,舞跳的也非常優美,而且還通音律。所以當時深得劉邦的寵愛。但戚夫人的得寵,卻點燃了呂后的嫉妒心。

由於戚夫人的得寵,她和劉邦的兒子劉如意也跟著沾光。西漢王朝建立後,尚是孩童的劉如意即被劉邦封為了代王。封為代王后兩年,劉如意又被封為趙王。趙國相比於代國,地盤要大一些要更富庶一些。其實劉如意之前趙王本來是呂后的女婿,魯元公主丈夫張熬。

張熬的父親張耳原是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後歸順劉邦西漢建立後被封為趙王,張熬算是子承父爵。但由於後來趙國的國相貫高謀刺劉邦失敗,張熬也受到牽連。雖然最終保住了性命,但趙王的王爵被剝奪降為了宣平侯。因此,劉邦就讓自己的第三子劉如意替補了上去。

其實這沒什麼啊,再正常不過了。張熬有了過失被降級,劉如意是劉邦的親兒子替補上去,沒什麼問題啊。可是在呂后的心裡卻成了大事兒,因為女人的爭風吃醋,呂后將此事都記在了戚夫人的頭上。呂后本來對戚夫人就有怨恨,因此怨恨更加重了。這是呂后對戚夫人怨恨的第一次升華。

第二次是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與呂后的兒子劉盈之間的太子之爭,好幾次劉如意都險些奪走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公元前198年劉如意被封為趙王后,他並沒有去封國上任而是繼續留在了帝都長安。當時劉邦覺得劉盈太過仁慈不像自己,倒是趙王劉如意比較像年輕時候的劉邦。再加上戚夫人得寵,在劉邦的耳朵根下再加把勁兒。所以,好幾次劉邦都想廢了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但最終還是在呂后和大臣的勸說下,沒有採取實際行動。

雖然劉盈的太子之位搖搖晃晃的,但最終還是保了下來。可是因此呂后對戚夫人更加仇恨了。這是呂后對戚夫人怨恨心的第二次升華,也是最大的一次升華。因為這一次的奪嫡之爭,雖然劉如意的勝算微乎其微但整個過程卻讓呂后心理產生了扭曲。

我覺得劉邦當時應該也考慮到了,劉盈雖然仁弱,但畢竟還有呂后這位身經百戰的母親在。他百年後,西漢政局不至於動蕩。而劉如意雖然性格像自己,畢竟戚夫人出身寒微,而且除了貌美與舞姿外手段遠不及呂后。或許當初改立劉如意只是一時興起,是沒經過大腦的一時衝動吧。但女人間的爭風吃醋,遇到此事無異於火上澆油。

所以,經歷了以上兩次大的攻擊,呂后是徹底恨透了戚夫人。在呂后心中,戚夫人不僅搶走了她的丈夫,而且還搶走了她女婿的王位,還差點搶走了她兒子的太子之位。如此,呂后與戚夫人便不共戴天了。於是劉邦一死,呂后便剃光了戚夫人一頭的秀髮,讓她穿上囚服帶上刑具成了一名舂米工。當然,這時呂后只是沒人性的折磨戚夫人,還未敢殺了她。

因為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還在趙國為王呢,那時也十多歲了。於是呂后做了個計劃,先把劉如意召到長安將其殺掉。其實劉邦去世前就想到了呂后將來會對自己的第三子不利,所以專門派了周昌去做趙國的國相,護佑劉如意周全。所以當呂后的使者來召喚劉如意進京時,周昌無論如何不讓劉如意去,因為他知道劉如意肯定有去無回。最後使者空手而歸。

但呂后並沒有就此放棄,於是使了一計擒王先擒周昌。呂后先把周昌召到了長安,緊接著前後腳又把劉如意召到了長安。當時惠帝聽說了此事,他害怕自己的母親殺了自己的這位同父異母的弟弟。於是在劉如意還未到京城,漢惠帝便早早的去了霸上迎接。霸上即今天的白鹿原,應當是當時長安的遠郊地帶。

漢惠帝接到劉如意後,回到宮中讓他和自己同吃同睡。但即便如此,最後呂后還是趁漢惠帝凌晨外出打獵時,用一杯毒酒將劉如意毒死。黎明時分漢惠帝打獵回來的時候,劉如意已經成了一具冰冷的小屍體。毒死了劉如意,呂后隨即就命人將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扔到了廁所內。沒多久,戚夫人也在慘無人道的折磨中慘烈的死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爺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張煌言抗清二十年,被叛徒出賣被俘就義
民國時比黃飛鴻還厲害的大師,做過帶刀侍衛、奉軍武術教練

TAG:貓爺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