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一:嚇壞崇禎君臣的「大買賣」

崇禎二年(1629)二月,正盼著新任薊遼督師袁崇煥大展拳腳的崇禎帝,天天都在憧憬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戰略構想,卻驚聞袁崇煥正在做一筆「大買賣」:在高台堡通市開市賣糧,用大明朝的糧食,換取塞外喀喇沁部的木柴物資。

聽聞這個消息的崇禎滿朝文武,瞬間全都感覺不好了。

這一年,長城以北的東北亞地區,正遭受空前的災荒天氣。就連農業發達的朝鮮王國,都到了「八道糧倉全空」的地步。明朝薊州以北的喀喇沁部落,也是慘遭滅頂之災。部落人丁不滿萬人。以往遇到類似情況,為安定邊疆,明朝也會打開糧倉,向塞外部落出售糧草。那這次為何崇禎君臣反應如此大?因為這個買糧的喀喇沁部,是明朝死敵後金政權的忠實跟班。

早在天啟六年(1626)時,喀喇沁部就跟隨後金八旗軍,參加了攻打寧遠的戰鬥。以《清實錄》記載,崇禎年間時,喀喇沁部正式宣誓,加入到後金的軍事編製里,從此「凡遇出師期約,宜各踴躍爭赴」。賣給他們糧食,跟「資敵」有什麼區別?聞訊後的崇禎帝,也是憤然給袁崇煥下旨:籍寇資盜,豈容聽許?

不久以後,袁崇煥的解釋就來了:皇上您別生氣,臣在完成一個重大的謀略!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什麼重大謀略?聽袁崇煥的解釋:這喀喇沁部雖說投靠了後金,但以前也是大明朝的臣子,只要能夠爭取過來,就是「彼將為我用之不暇」,那是對付後金八旗的生力軍啊。而且薊州是軍事要地,萬一喀喇沁部餓紅了眼,勾結後金八旗破關南下怎麼辦?咱們花費些糧食,既能瓦解後金,又能安定邊防,值啊。

對如此縝密的謀略,崇禎帝思來想去,還是點頭認了,捎帶囑咐了袁崇煥一句:查明部落多少,計口量許換米——他們有多少人,就賣給他們多少糧,一粒糧食也不許多賣。

但哪裡想到,待到買賣做起來,袁崇煥卻是撒了歡,「計口量許換米」的規矩早拋在了腦後,喀喇沁部要多少糧食,竟都敞開了給。「識趣」的喀喇沁,也是獅子大開口,雖然自家部落只有不到萬人,但每次買糧都是天文數字。而且以《國榷》記載,由於這些糧食大多要從內地運來,一路漫長跋涉,更是「糧車損毀,牛馬倒斃,不勝其數」。糧食損耗十分嚴重。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如此一來,數月的火熱交易,明王朝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以《談氏筆乘》記載「邊儲始竭」。也就是明朝的邊防糧草儲備,基本見了底。但在袁崇煥看來,能用這些糧食,換得喀喇沁等部落死心塌地,那就是花的值。

但更災難性的後果,正是這條,以明末學者談遷的悲憤說:高台堡之粟轉市塞外,為建虜玩弄於股掌——這些幾乎耗光明王朝邊防儲備,用來拉攏喀喇沁的糧食,卻被喀喇沁轉手倒賣,倒騰給了此時明王朝的遼東死敵——後金王朝。

二:挖大坑的「精明戰略」

事實上,在崇禎二年的這場北方饑荒里,最為叫苦連天的,正是後金。

由於多年來與明朝征戰不休,昔日的貿易往來全斷絕,面對這場大饑荒,生產落後的後金,情況其實十分嚴重:《清實錄》里形容「大飢」,一斗米賣到了「八兩白銀」,而且各地「盜賊繁興」。強大的後金八旗軍,幾乎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

如果明朝能採取正確的謀略,利用自己尚且豐厚的物資儲備,施展軟硬兼施的戰略,這將是戰勝後金收復遼東,甚至徹底解除東北邊患的大好機會。可在袁崇煥的這番「精明戰略」下,更奇怪的場面發生了:原本餓到抓狂的後金,竟不知不覺間,悄然熬過了糧荒。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這其中的原因,崇禎二年六月時,去遼東辦事的翰林院編修陳仁錫,卻是親眼看了個遍:從北京到遼東的一路上,他就聽到了喀喇沁部不停給後金倒賣糧食的傳聞。寧遠武進士王懷達等人,更憤然為他揭開真相:喀喇沁部每次來高台堡買糧,其成員都摻雜了大批後金的細做,等於是打著喀喇沁部的旗號,只需要付出一些貂皮柴火,就輕鬆把這救命的糧食,一批批運到了後金來。正是這「為建虜(後金)積穀」的坑爹買賣,叫饑荒里的後金大補血。

那麼,這連邊關上的武進士們都看明白的事實,薊遼督師袁崇煥真的不知道?《國榷》里更留下了一句嘆息記載:雖有諜報,崇煥不為信——哪怕喀喇沁倒賣糧食的生意紅紅火火,袁崇煥也是堅決不信。

他更堅信的,卻是他在給崇禎帝奏摺里的信誓旦旦:「業責無與奴通」「今諸夷(喀喇沁)指天說誓,必不忘中國(明朝)」——他相信,接受了他幫助的喀喇沁,就是他「五年付遼」的強大助力。

但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現實卻給了袁崇煥當頭一棒:一直信誓旦旦效忠大明的喀喇沁等部落,卻主動衝鋒帶路,領著補足糧食的後金八旗大軍,繞過遼東防線呼嘯殺來。一口氣從薊州南下,直殺到北京城外,釀出震驚天下的己巳之變。曾誓言「五年平遼」的袁崇煥,也被崇禎帝一怒下獄,後金撤退後經審判凌遲處死。無論這個結局是否冤,這悲劇命運,就是從這筆坑爹交易開始挖坑。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而更挖坑挖的深的,卻是大明朝的國運。

由於「邊儲始竭」,面對接下來的災荒,以及中原農民軍四起的困頓局面。糧食枯竭且又要兩線作戰的明王朝,這才迅速陷入到泥潭裡。而嘗到「繞路」甜頭的後金,之後多年裡也不停如法炮製,多次繞路破關南下,擄掠明王朝大量人口物資。焦頭爛額的亂局,亦是這場坑爹交易,帶來的一連串連鎖反應。

但問題是,袁崇煥,為什麼要這樣做?

三:袁崇煥真的是姦細?

也正是因為這筆叫人一聲嘆息的買賣,在明朝遺民的各類史料里,袁崇煥著實受夠了口誅筆伐,「姦細」「叛徒」之類的大帽子,也是一頂頂狠砸過來。以晚明大才子張岱的怒罵說,袁崇煥真是「焉可上比秦檜」,直接成了南宋大奸賊的「同道中人」。

但就是這個「上比秦檜」的袁崇煥,也曾堅守寧遠,浴血北京城下。廣渠門血戰里,他更是「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幾乎被後金箭雨射了一身。以這戰場上豁出命的表現說,他的作戰精神,抗敵態度,本無任何問題。

真正有問題的,應是他的致命短板:戰略判斷力。

袁崇煥的一個「精明戰略」,給他和明朝的悲劇挖坑

其實,拉攏蒙古部落對抗後金的主張,袁崇煥也並非獨一號。袁崇煥的前前任,東林黨精英袁應泰,也曾親身踐行此類似方略,他曾在瀋陽大量招募蒙古饑民,本想以其為對抗後金的生力軍。誰知這些饑民本就是後金細作假扮,結果一場瀋陽血戰,翻了臉的饑民們趁機起事,幫著後金打開了瀋陽城門,把遼東困局,徹底推向水深火熱。

比起袁應泰的教訓來,袁崇煥的這筆買賣,雖然內容不同,但錯處都是如出一轍:都是一廂情願,滿以為能夠招撫對方,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想當然按照自己的方略來。但他不知道,喀喇沁曾幫後金擊敗察哈爾部,早已被捆綁在後金的戰車上,又哪裡是靠糧食可以收買?他更想不到,面臨糧荒的後金,恰好能借他這巧妙打算,為自家的困局大補血。他尤其不知道:所謂方略,不是拍腦袋生搬硬套,而是從事實出發,以縝密思維,做出的慎重抉擇。

「想當然」的決策,枉顧現實的荒唐抉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袁崇煥賣糧食」的教訓,無論古今,當是生動一課。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清實錄》、《國榷》、《明史紀事本末》

皇太極多次擊敗明軍,為何卻著急向明朝求和?

戰國時代的兩項產業革命,決定中國歷史的走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