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家學者談中國圖書「出海」亞非國家:關注母語翻譯

專家學者談中國圖書「出海」亞非國家:關注母語翻譯

記者:周文元

攝影:卞正鋒

2018年12月15日,北京,中國文化在亞非國家的翻譯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當日,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北京舉辦學術研討會,就中國文化在亞非國家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翻譯、出版、傳播等問題進行分析、總結。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翻譯作品,英語並非是首選,應多關注亞非國家當地的母語。(本文圖片均來自華輿 卞正鋒/攝)

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於12月15日在北京舉辦學術研討會,就中國文化在亞非國家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翻譯、出版、傳播等問題進行分析、總結。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翻譯作品,英語並非是首選,應多關注亞非國家當地的母語。

「英語只是南非官方語言的一種。」北京外國語大學祖魯語講師馬秀傑介紹說,很多南非民眾的英語水平並不高,英語閱讀能力也不強。八成民眾使用祖魯語、科薩語等母語,應考慮將中國圖書直接翻譯成該國的母語。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曾瓊在活動現場發表主旨演講。

當天,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曾瓊也介紹說,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該國每個地區又有自己的母語,只是將中國作品翻譯成英語,沒有相應的母語譯本,中國作品很難真正進入印度的尋常百姓家。

除了母語翻譯問題,翻譯哪類中國圖書,也是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焦點。

曾瓊說,目前,除了魯迅作品及《道德經》外,南亞地區沒有其他被廣泛譯介傳播的中國作品,不過,中印兩國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

2016年之後,中國圖書出版界與印度圖書市場有了直接接觸,中國和印度簽訂了互譯工程,雙方確定《大唐西域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白鹿原》《秦腔》等作品進入互譯工程。

在以色列《國土報》記者David Rapp看來,傳播中國文化,應該從一個點切點,由點帶面。比如,美食是以色列和中國談論較多的話題,他建議可以多翻譯此類的中國圖書,此後,再做相關的延伸性交流。

以色列國歷史學家Rapport Yoav也認為,唐詩在亞洲地區有很高的認知度,不妨從翻譯唐詩著手,將傳播中國文化這個大命題具體化。還有,唐詩也受到以色列民眾的認可。因為個人愛好,他此前翻譯了唐詩,譯作出版前,出版方認為該作品很難收回成本。讓他吃驚的是,圖書出版後,銷售成績可觀。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烏爾都語講師Bushra Naz說,在她的祖國巴基斯坦,兒童教育類的書比較少,而中國的兒童教育類書籍十分豐富,她建議可將此翻譯成烏爾都語。這也是巴基斯坦民眾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此外,馬秀傑注意到,近年來,南非大學漸漸開了一些中國文化的課程,但教學工作多由南非哲學系教授承擔。參考書則是西方人著述的,少有由中國翻譯的。

在翻譯中,文化的深層認知也是關鍵。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徐寶鋒認為,精通語言並不一定能夠成為優秀的翻譯,優秀的譯者必須精通兩國的文化,對彼此文化有深厚的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西班牙銀行查封華人賬戶:僑界維權之路漫漫,勝算在哪裡?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