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馬思純人設崩塌背後,多少人被偽名言坑慘

馬思純人設崩塌背後,多少人被偽名言坑慘

近日聽到最扎心的一句話是:

「你的文學功底並沒有你輸出的熱情高」。

偏偏,這個事實還被昨天佔據熱搜的「馬思純讀後感」再次放大。

馬思純在微博抒發了自己的《第一爐香》讀後感。

由於對原著的解讀引起爭議,書迷們直接表達了強烈不滿。

以張愛玲書迷@張迷客廳 為首,還列舉了馬思純之前多次發的張愛玲「偽語錄」。

圖片來源:張迷客廳微博

多家大V轉發新聞,連書名都寫成了《第一香爐》。

甚至有人發出關鍵性的靈魂拷問:

人家作者都沒出來說啥,你們討論個什麼勁

原微博已刪除。張愛玲生卒年月:1920.9.30—1995.9。

除了張愛玲的「冒牌貨」,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被「偽語錄」裹挾著向前過。

你用過的個性簽名

可能都是「假貨」

中小學時寫作文,總愛以「XXX曾說過……」開頭。

高端大氣上檔次。

現在仔細想想……

這些都是誰說的?

經過一番查閱,發現我們常用的國產「偽語錄」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下文的斜體字是「偽名人語錄」)

無中生有

乍一看真的看不出破綻。

我最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莫言

直到本尊下場回復:

寫得還行,可我也想知道是誰說的!

圖片來源:莫言微博

有時候,覺得自己其實一無所有,彷彿被世界拋棄;有時候,明明自己身邊很多朋友,卻依然覺得孤單;有時候,走過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個人的臉;有時候,突然想哭,卻難過得哭不出來;有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覺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時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丟了。

——白岩松

看得十分感動。

白岩松:「沒說過。我沒這麼文藝青年。

若愛,請深愛;若棄,請徹底。不要曖昧,傷人傷己。

——孟非

好像有點道理?

孟非:再次聲明!沒有一句是我的!

圖片來源:孟非微博

打臉來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

張冠李戴

對此,只能靠著研究者深扒揭露。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倉央嘉措

本來深情款款的一句話,甚至想把它哼唱出來。

可這句話其實出自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魯白瑪德沉默》,這位作者是個廣東姑娘。

倉央嘉措這四個字,就是「誤用名言」的重災區。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它是歌手朱哲琴1997年的專輯《央金瑪》里《信徒》的歌詞。詞作者是著名音樂家何訓田。

住在布達拉宮中,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在拉薩的大街上流浪,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這些詞句被認為是他夜會情人的寫照。

但其實這出自後人對藏文原詩的改編。

相比之下,原文相當收斂:

「住在布達拉宮中,我是持明倉央嘉措,

住到拉薩宮殿下,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2018年5月3日,西藏,倉央嘉措故鄉的野花和雪山 / 視覺中國

接下來的這些句子,大概在80%的人的QQ簽名中,都曾佔有一席位置: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林徽因的文字,似乎是每個青春期少男少女矯情時的標配。

寫上「林徽因」三個字,總感覺柔情滿滿,情意濃濃。

可偏偏,朋友圈流傳的大部分「林徽因語錄」,都出自白落梅寫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

林徽因研究專家陳學勇曾直接回應:「我從未見過微信上的這些文字出現在文集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這些摘錄、語錄全都是無稽之談。

突然感覺矯情的自己被狠狠拍醒。

以假亂真

楊絳先生去世時,「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一句話成為當日的熱門金句。

圖片來源:眾明星微博

但其實,這句話只是網友根據楊絳先生的《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的內容,拼湊而成。

楊絳的原文是: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除了改寫文章,還有誇大故事反而引人警醒的。

每每寫到關於拖延症的話題,很多人喜歡用胡適自省的這個例子:你看吧,大師也拖延,管不住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路

按照真正《胡適日記》中的記載,節選的日期里胡適並未打牌。

其他幾日中有關於打牌的記載,但也只是消遣之一,並非終日只做這一件事。

胡適確實有段時間常打牌,但是只作為消遣娛樂,不是終日只打牌不做別的

/ 《胡適留學日記》卷一

我們錯怪了胡適這麼多年……

還有說「我對錢沒興趣」的馬雲,被傳在演講中有過一個十分解氣的金句:

今日你看不起我,他日你高攀不起!

聽過之後,頓時元氣滿滿。

只是馬雲在微博直接否認:

我查了自己的講話記錄,也沒發現這「驚句」。

名言太多,名人們自己都認領不過來了。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是馬雲說的,也曾被安到雷軍頭上

平時被偽語錄洗腦的小妹,寫到這裡,突然有些懷疑人生。

喝一口純正的進口雞湯

嗯也是假貨的味道

出於信賴和崇拜,我們總愛喝名人牌雞湯。

面對擁有華麗頭銜的國外名人,更是毫無抵抗能力,傳播和引用時不加辨別。

很多名言,漂洋過海後,早就變了味。

馬思純用錯語錄事件中,除去火了的假張愛玲語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再次爆紅。

然而這句極大地迎合了大眾情緒的話,在今天,被指出並不是人們以為的莎士比亞所說。

微博網友@PhiHellene0217 說自己發現這句話是國產的

英文版知乎——Quora上,關於「英語母語者是否聽說過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諺語,還是它只是在中國被廣泛使用」的回答,有兩位英語母語者均表示英語中不存在這句諺語。

來源:Quora上一位文字工作者的回答

評論里,更是針對這到底是哪國名言展開了激烈探討。

被當作真理誤傳的偽名人名言,戳中了人們情緒之餘,來源並不是那麼的有科學依據。

僵持之下,只能用伏爾泰的金句來勸自己冷靜: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嗯,這句也是假的。

這句關於言論自由的名言,是英國女作家 Evelyn Beatrice Hall 總結伏爾泰的觀點做出的歸納。

而那時,伏爾泰已去世多年。

2014年9月,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裡的伏爾泰著作 / 視覺中國

以訛傳訛、無中生有的假名言,不斷地被曲解、創造。

再比如:

人是生而自由的。——盧梭

人們記住了前半句,扔掉後面的精髓: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

類似的還有: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後半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墜魔道。

以德報怨。

緊跟著的是: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句話被無數人在青春時期奉為座右銘,勵志又深沉: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但這原本是作者塞林格最想批判的「利己主義思想」,正是對主人公遭遇的諷刺。

2013年2月3日,《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文版發行15年紀念活動 / 視覺中國

「偽名言」們除了自省,還有對社會公共議題的相關反思。

雨果的《悲慘世界》里有句話。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

這句名言指導了無數城市的排水系統建設。

但在書中原句出現的情景是,巴黎陷入動亂,無家可歸的人只能躲在陰暗的下水道里。那裡很臟、很亂,卻為弱勢的人提供了避難所。

悲慘世界裡,反而是城市下面的陰暗角落,透出了人性。

所以雖然這句話每每在下大雨的時候就被翻出來,可原意真的不是為了鞭策城市排水系統的。

法國巴黎,工人在檢查下水道系統 / 視覺中國

假名言流行時代,相比追根溯源,大眾更喜歡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喜歡權威與大道理。

雞湯式、簡單化的創作不斷走紅。

就像暢銷的哈佛訓言那般,希望得到可複製的成功。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

是不是像極了你高考時候班級里的標語?

2015年05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高三教室里懸掛的勵志高考標語 / 視覺中國

而這些激勵過萬千學子的名言,也是一堆假貨。

哈佛圖書管理員稱關於他們的校訓是圖書館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而且大部分發問的都來自中國 / 哈佛大學圖書館官網

之後,激勵大學生奮發圖強的傳說:「哈佛圖書館凌晨四點半仍燈火通明」,也被戳破。

關於教育名言,被改造的不只有哈佛。

有個出現在無數育兒寶典中的教育金句: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據說來自雅思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

但其實也沒有真切來源。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首《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被認為是泰戈爾最美的情詩之一。

但它其實是作家張小嫻早年的創作。

另外,有一首被認為是 Marguerite Duras(代表作《廣島之戀》《情人》)經典之作的情詩: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真正的創作者早就放棄了掙扎。

它出自作家陳丹燕(代表作《上海的風花雪月》)的小說《魚和它的自行車》。

真的,就好像尼采沒有說過「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跳舞的人瘋了」,牛頓並不是「如果我看得更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原創。

之後寫小議論文,可不能再一拍腦門就用上了。

其實你本可以不露怯

縱使這些被誤解的意思和句子的原意差著十萬八千里,大家還是排好隊一個個掉進坑裡,把「假名言」「假釋義」傳得越來越廣。

首先沒法辯駁的就是,很多人獲取「金句」的來源,都是社交媒體,而非通過閱讀書籍

比如靳東「跌下神壇」,就是因為一篇抄錯了的詩。

從「有文化的老幹部」,一下子變成被群嘲的「沒文化代表」,是因為沒好好讀書就信口開河。

還有在微博中引用梵高的「名言」——「在這個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

還是網友們刨根問底才發現,這是另一位作者在某APP上發表的。

明星們出糗會有「熱心網友」迅速出來指正,但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缺乏知識積累而誤用詞語卻很少被發現,最後導致以訛傳訛,錯誤的意思甚至傳得比詞語原意還廣。

比如:

成語「空穴來風」

它原本指「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卻被廣泛誤用成「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用以形容謠言。

因為誤用的人太多,所以後來成語釋義反倒被改成了後者。

現在如果說的某某發的微博都是「空穴來風」,怎麼看怎麼像在diss他。

「貧賤夫妻百事哀」

往往被解釋成「窮即原罪」,在諸如「裸婚」「鳳凰男」的情感討論中用來形容窮苦悲慘的婚後生活。

但原句是: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句出自元稹《遣悲懷》的詩句,原本是作者懷念亡妻與自己同甘共苦,因此想到過往便更加悲傷

「我知道死別之恨世間人人都有,但咱們共苦夫妻死別,更覺哀痛。」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影視劇中常常出現這句話,用來宣揚「狠才能成大事」的觀念。

但其原句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意在教化人們培養氣度,包容他人。

在語言學的應用中為了方便更多人使用詞語,許多這樣的誤用也被包容和接納了。

2018年6月6日,浙江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工作人員在拯救古籍資料 / 視覺中國

在科技不發達的過去,知識主要通過口口相傳來獲得,因此產生「以訛傳訛」這種現象情有可原。

現代人已經擁有了集合各種知識的互聯網,能夠方便快捷地搜索知識時,這種對知識的錯誤理解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線成語詞典、在線字典,能讓人更方便地查到成語釋義;

甚至連《新華字典》都出了APP,不僅能查找釋義還擁有讀音、筆順演示。

只要有一顆「求知」的心,網路時代會帶我們更便捷、更快地獲取知識。

正如《奇葩說》在「該不該共享知識」一期中蔡康永所提到的,這個題目放在20年前,我們所辯論的就是「該不該有互聯網」。

互聯網將知識從「特權」變成平等的權利,讓知識能夠被獲得、被共享。

陳銘論證為何支持「知識平等」

但當越來越多的信息湧入互聯網,獲取準確的知識成為了一種「大浪淘沙」式的大工程。

如果對信源不加判斷,最後可能只會吸收謬誤。

不去查證信息真偽的根本,源於很多人質疑精神不足。

「我讀過這本書」,已經不再意味著做好讀書筆記、查閱相關背景資料,甚至不再意味著真正從頭到尾通讀過這本書。

它可能只代表著讀過某個被截圖的片段,看過幾句掐頭去尾的語錄。

每當有新聞發生時,總有一句評論是「存在即合理」。

似乎凡是發生的一切都是正當的因此沒有任何去質疑去批判的必要。

但黑格爾的的原意遠非如此淺顯,也非三言兩語就說得清。

只是,這樣一句在哲學上充滿思辨、充滿複雜性的論證,卻被不停地用來消解思考消滅質疑,無疑是對知識快餐最好的諷刺。

講到這裡,讓人感到恐懼的是,我們僅存的一點質疑精神,沒有用在對常識的反思上,沒有用在對規律的審視中,卻用在了質疑「讀書」質疑「知識」本身的價值上。

有人在微博覺得,讀張愛玲,討論張愛玲,就是一種「優越」 / 微博

炫耀自己東拼西湊得來的「偽知識」時,卻也暴露了更多膚淺和無知。

縱然時代、技術再變,只有支撐我們求索、探究真理的求知慾,才能讓學識、修養不是「皇帝的新裝」,而成為真實的人生財富。

追求真知識

別再被假名言欺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一句話揭秘公司里的小姐姐為什麼不化妝
「2018對我一點都不好!」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