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大紅袍:印象中那抹中國紅

大紅袍:印象中那抹中國紅

深夜的武夷山格外安靜,失去了城市中永不熄滅的霓虹燈後,連天空中流動的銀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此時牆上的鐘錶指針從6跋涉到了數字3, 劉崢獨自一人坐在茶室里已經8個小時了。重複著煮水、拼配、泡茶、品鑒這幾個步驟,然後埋頭在紙上一絲不苟的做著記錄,這是他調整大紅袍拼配比例的第六晚。

這種以肉桂、水仙或者各類奇種拼配出大紅袍香型的是目前武夷山最大宗、最典型的產品,也是我們現在廣義上說的大紅袍。事實上,天心永樂禪寺後山峭壁上的那六顆古茶樹,還有一些早年用母樹扦插成功的大紅袍樹種,單獨採制加工而成才是實際意義上的純種大紅袍。

天心永樂禪寺後山峭壁上的大紅袍母樹 圖源視覺中國

製作大紅袍,各家有各家的獨門秘籍,但不管是純種還是拼配的大紅袍,能夠佔領「C位」的始終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香氣馥郁,醇厚回甘且耐泡。

由於純種大紅袍產量極為有限,為了使更多人了解大紅袍的獨特韻味,拼配的商品大紅袍就此出現。拼配大紅袍的價格高低,取決於所用的茶葉的好壞,不僅是正岩、半岩、洲茶和外山茶的區別,還要看制茶師的技藝能否激發茶葉中的所有香氣。

即便是生長在相隔十幾米遠的兩株茶葉,都有可能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風味。這是武夷山茶葉的妙處所在,也為茶葉拼配打下了基礎,同樣考驗了制茶師的功力——想要做好大紅袍的拼配,就要花時間摸清每一種茶葉的脾性。

依照岩石走向種植的茶樹

之所以能出現這種神奇風味特點,還是因為武夷山的地理環境。

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的武夷山,四季溫和濕潤,晴時水光瀲灧,山峰碧秀;雨時霧靄重重,山色空瀠,有如人間仙境。山內具有獨特的丹霞地貌和風化砂礫土壤,一株株茶葉按照山壑走勢整齊地生長著,故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說法,武夷岩茶也因此得名。它有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以及獨有的「岩韻」,也被稱為「岩骨花香」。

剛剛接觸岩茶的人,通常都會被這個詞搞到頭昏——究竟什麼味道才能算作是有「岩骨花香」呢?若是真要解釋一下,可能本地人也沒辦法給出具體的答案。對於他們而言,那只是生養了他們的土地的滋味,這種味道已經與血肉融為一體,用不著多說便能瞭然於心。

雖然所有的武夷岩茶都帶有岩韻,但山場不同,品質差距也十分明顯。包含了「三坑兩澗」的72平方公里的正岩地帶產出的茶葉,品質最好,岩韻滋味也最為明顯。

劉鋒和劉崢

這部分產區的地質主要為紫色砂礫岩,而且土壤層較厚,有良好的通透性和疏鬆性,再加上兩旁大都是陡峭的山崖,即使在夏日,茶樹也只能收穫較短的日照時間,這使得茶葉葉片較厚,做出來的茶輕滑有光澤,泡出來的湯水也格外醇厚。

使用正岩拼配出的大紅袍,根據不同茶葉品種之間的優勢互補原則,足以達到最佳口感,且可以保證品質穩定。當然,最終成品茶的優劣,還要看制茶師的技藝。融合著土地與手掌溫度的手工茶,是中國人守護心靈的一種方式。正因如此,即使在用機器代替了手工的現在,世代做茶的劉崢家依然堅持手工製作。父親劉鋒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傳承人,劉崢也是從小就開始跟隨父親磨練制茶技藝,以「學習者」的身份,一直保持著對茶的敬畏之心——這也是我們選擇劉崢來製作的原因。

這款大紅袍鮮葉全部來自於武夷山72平方公里內的白雲岩,全程經劉崢親手製作,劉鋒把控品質,最終呈現出的成品茶色澤烏潤,條索肥壯,一注熱水衝下去,湯色橙黃透亮,像是閃閃發光的黃色水晶石,入口則甘甜順滑、滋味醇厚,花香明顯且持久,沖泡十餘次仍有餘香。

林清玄曾說:「茶,是為了友誼而存在世間的;最好的茶,則是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間;我們到處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著與知味的人對飲嗎?」如此美妙的武夷滋味,也要與朋友共享才最醇美。因此我們特意為它準備了做工細緻的木盒包裝,山脈等高線的輪廓配以葡萄醬紫色,大氣精緻。

希望這一杯置身於沙礫岩壁、溝壑幽深處的岩骨花香,能讓你體會到武夷之美。

點擊以下圖片

一鍵下單「大紅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生活將你大卸八塊,這口臘腸卻能將你拼湊起來
大雪,松之傲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