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妝容 > 從濃妝艷抹到精緻華麗 —淺析戲曲化妝的發展演變歷程

從濃妝艷抹到精緻華麗 —淺析戲曲化妝的發展演變歷程

原標題:從濃妝艷抹到精緻華麗 —淺析戲曲化妝的發展演變歷程


戲曲早期的妝容是淺淡的粉妝,至清代後期才出現了彩妝。而現在,戲曲化妝已不局限於原來簡單的油彩、散粉,一些國際大牌專業彩妝手法被運用到戲曲化妝上。對比 「同光十三絕」畫像,當今戲曲演員的妝容,更為鮮艷誇張,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歷史久遠考證困難

中國傳統戲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漢魏到中唐先後出現了「角抵」(即百戲)、「參軍戲」以及「踏搖娘」,這些皆可視為戲曲「萌芽」。不過戲曲的真正發展成熟卻是始於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如今依然在戲曲舞台上常演不衰。而到了明清,戲曲已經十分興盛,眾多地方聲腔的形成,催生了一大批戲曲劇種,如「百戲之祖」崑曲、國粹京劇等都是在明清兩代形成的。


雖然中國戲曲歷史悠久,但戲曲的化妝有據可循的只能追溯到明清時代。在很多明清小說中,常有崑曲演出場景的描寫,但妝容如何,卻很難考證。據有限的文字記載,崑曲的化妝技法,沿襲了明朝以前化妝手法,主要以生旦的「俊扮」與凈丑的「塗面」為主。早期的生、旦化妝都較清淡,只用花粉(白)、胭脂(紅)、油煙灰(黑)三種粉末狀的顏料。而以臉譜為標誌的「塗面」則可以追溯到唐、宋。早期臉譜大都比較單純,表現手法主要集中在眉眼上,至晚清才漸漸變得複雜、細緻起來。晚清畫師沈蓉圃繪製的「同光十三絕」畫像,是少數可以給人們直觀感受戲曲妝容。「同光十三絕」指的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徽班進京後揚名的13位著名京劇演員,包括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等諸多行當。從畫面看,生行妝容與後世已經比較接近,雙眉斜插入鬢,應是勒頭吊眉的效果,但眉眼部分的妝色顯然沒有後世那麼鮮艷濃烈,對眼部的修飾也沒有後世那麼誇張。而旦角的妝容與現在的距離則更遠一些,無論是時小福的羅敷、梅巧玲的蕭太后還是朱蓮芬的陳妙常,都與現在常見的美輪美奐的戲曲旦角妝容大相徑庭。有趣的是,若對比晚清宮庭舊照,卻可以看出兩者審美趣味的相似之處。清代從康熙起的多位皇帝都喜好戲劇,相繼設立南府、昇平署等專司演戲的機構,晚清時期更有一大批京劇演員成為「內廷供奉」,那時的演員在妝容方面迎合當時「主流觀眾」的喜好,也是完全可能的。



崑劇演員扮相

逐漸完善,形成規範


早期戲曲妝容之所以用色淺淡,客觀上與當時演出都在自然光下進行有關。清末,新型舞台興起,舞台上採用燈光照明,演員化妝的色彩也就相應地加濃加重了。那麼以京劇、崑曲為代表的「標準」戲曲妝容到底是何時確定的?這是一個很難考證的問題,確切地說,現在的「標準」妝容應該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眾多的前輩藝人不斷豐富完善後形成。比如被視作京劇標誌性代表人物的梅蘭芳就對旦角的妝容進行過很大幅度的改革。比較梅蘭芳不同時期的劇照,就可以看出這種變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變過程。


從「同光十三絕」的畫像來看,當時京劇旦角的化妝方式非常簡單,淡淡地在臉上畫上幾筆,片子貼得又高又寬,往往會把臉形貼成方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標準的提高,對這樣的妝容進行變革是必然的。資料顯示,梅蘭芳等前輩名角當年對旦角妝容的改革擯棄了傳統化妝只在上下唇點三個紅點的方式,改為塗抹口紅勾勒唇形,使唇部更加豐潤自然。同時還加重黑彩描畫眉眼,並在眼部暈染紅色的油彩,再加上勒頭吊眉,使人物更加嫵媚精神。另外,在適當的部位貼上片子,修飾臉形,使得男演員較為硬朗的臉部輪廓變得柔和、秀氣,更加符合旦角女性的身份。從「四大名旦」的資料照片來看,他們的妝容都已經十分細緻、考究,與早他們數十年的前輩有很大的區別。正是在這些藝術大師的各種變革嘗試過程中,戲曲圈形成了一套相對「標準」的化妝方法。



同光十三絕」彩圖

(圖片來自雅昌藝術網)


「標準」的傳統戲曲化妝基本可分為7個步驟。第一步:拍底彩,用嫩肉色的油彩鋪上第一層。第二步:拍面紅,用大紅或玫紅油彩畫在眼睛周圍,然後慢慢往下勻。第三步:定妝,用散粉進行定妝,對油彩的妝面起到固定作用。第四步:刷胭脂,在面紅的地方,先刷第一層大紅色胭脂,再刷第二層玫紅色胭脂,也稱荷花胭脂。第五步:畫眼睛,根據角色的需要畫出能夠表達人物特徵的眼形。第六步:畫眉毛,同樣是根據角色的不同畫出不同長短、粗細的眉形。第七步:畫嘴唇。至此,一個「標準」的戲曲妝就完成了。


不過,由於戲曲化妝歷來都是由戲曲演員自己完成的,因而即便步驟完全一樣,但完成的妝容卻並不會完全相同,眉的粗細、高低,眼和嘴的大小,面部和眼部紅色的深淺乃至生行演員額頭「衝天炮」 形狀、顏色都可能會有細微的不同。因而一堂龍套每個人臉上的色彩濃淡和眉眼的形狀各不相同是一件很常見的事。而對於花臉和醜行演員來說,同一個角色在不同演員的手下畫出的臉譜有時還可能會有較大的不同,比如京昆舞台上常見的孫悟空就有各種不同的畫法,不過基本的特徵則不會變,不然上了台觀眾認不出,就有些尷尬了。


順應時代精緻化


如果說從「同光十三絕」到梅蘭芳時代戲曲化妝的變化是可以一目了然的,那麼這些年戲曲化妝的變化卻是悄然進行的。以外行的眼光來看,現在戲曲演員的妝容與幾十年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如果細看可以發現更加精緻、更加漂亮了,這主要與引入了專業化妝師來為戲曲演員化妝有關。最初引入化妝師,主要是因為一些新編戲的妝容與傳統戲曲妝不同,演員自己難以完成。然而,很快角兒們就感受到了化妝師的好處來。專業化妝師有美術功底並受過專業訓練,專業化妝師在化妝時所用的化妝品和工具也比傳統戲曲妝簡單的油彩、散粉、胭脂要複雜得多,所以化妝師畫出來的妝面效果更美、更精緻。越來越多的戲曲演員把自己的「臉面問題」交給化妝師來打理,希望能把最美的自己呈現給觀眾。一些角兒在演出傳統戲時也開始請化妝師為自己化妝,還有一些演員則開始向化妝師學習如何運用更合適的化妝工具畫出一個更加精美的妝容來。


崑劇演員扮相


除了演員的主觀意願之外,小劇場戲曲的興起讓演員與觀眾離得越來越近,客觀上要求演員的妝容更加精緻、細膩,經得起觀眾近距離欣賞。而這幾年戲曲電影的復甦也對戲曲演員的妝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影的鏡頭會把演員的臉部放大數倍甚至十數倍,特別是現已流行的高清電影,妝容上的任何一個小的瑕疵都很難逃過觀眾的眼睛,因而更要求妝容的精緻。而且電影的用光與舞台的燈光又有很大區別,同樣的妝容在兩種不同燈光下的效果會有明顯不同,在拍攝戲曲電影時對戲曲妝容進行一定的變化也非常必要,比如電影的化妝不能太過誇張,而且電影顏色忌紅,所以妝面色彩不能像傳統戲曲妝這樣鮮艷。而另一方面,觀眾審美的變化也是促使戲曲妝容變化的一個隱性原因。在偏好自然「裸妝」的時代,過於濃烈、厚重的妝容,觀眾的接受度並不太高,偶爾看個新鮮也許還好,時間長了,就可能出現審美疲勞。


當然,無論如何變革,戲曲妝容的基本特點不能丟,一些傳統的步驟也必須保留。比如在化妝中底色可以先用粉底液、粉底膏,一層一層重疊上去,以達到讓妝容更加貼合肌膚的目的,但是無論打了多少層,嫩肉色的油彩是必不可少的。腮紅顏色可以漸變、有過渡,但基本的形態不能變。傳統戲曲妝的眉眼部分就用一層黑油彩,眉毛還可以用黑鍋胭脂,但是在改良的妝容里,畫眼睛可以先用眼線粉,再用眼線液,然後再是淡咖啡、深咖啡、黑色眼影,循序漸進,這樣的眼睛就更有立體感,朦朧感。眉毛也是,可以用眉粉,咖啡眉筆,黑色眉筆,但是最後還要上一道戲曲標誌性的黑色油彩。

因而,這一輪基於「技術進步」和專業化妝師介入而引發的戲曲妝容的變化本質上來說並非「變革」而是「升級」。在保持戲曲妝容寫意、誇張的特色不丟失,「濃妝艷抹」的基本色調不改變的情況下,對戲曲妝容進行「技術性」的改良,使得妝容更加自然、更加精緻,並且在不影響其「本色」的前提下適度柔和,使這更符合現在觀眾的審美。這一種變化,想來觀眾和演員都是喜聞樂見的。


作者上海崑劇團二級舞美設計


如何訂閱:


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藝術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藝術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