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杯酒釋兵權、釋得掉一時的兵權、釋得掉對權力的前赴後繼嗎

杯酒釋兵權、釋得掉一時的兵權、釋得掉對權力的前赴後繼嗎

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以軍事政變的方式奪取了政權,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隨後,為防止部下將領以自己為榜樣,效仿自己的光榮事迹,趙匡胤以鴻門宴的形式召集手下將領飲酒做宴,在宴會上借酒消「愁」,這「愁」的自然是前面的擔憂,與會將領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紛紛解甲歸田,杯酒釋兵權由此而成,可趙匡胤釋得了一時的兵權,釋得掉大宋的文武百官對權力的前赴後繼嗎?

改革刺史制度,降軍權升文權,一起一伏權力凍結

擺平了那幫跟隨自己的大將,趙匡胤仍然放心不下,畢竟今天手握重兵的大將擺平了,未來手握重兵的大將還在成長呢,這從士兵成長起來的將軍一茬接一茬,這要全靠喝酒來釋兵權,那得喝多少酒啊,而且就算自己酒量好,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子孫有他一樣的酒量啊,於是趙匡胤意識到得從根本的制度上解決。

趙匡胤仔細研究了唐末以來軍閥割據、混戰的案例,詳細分析了這其中的原因,他認為唐朝之所以發生安史之亂以及後面一系列的軍閥混戰,是因為唐朝所設立的刺史制度賦予了刺史太大的權力,讓刺史不僅享有一地的軍事指揮權,還享有了當地州府的租稅和人事任免權。

唐朝的這一制度確實給軍閥的產生提供了溫床,但在另一個層面,這一制度也增強了唐朝邊界州府的活力和戰鬥力,使唐朝在長期的對外戰爭中能夠驅敵制勝。

對這一制度的適當糾偏,確實能夠將整個制度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然而膨脹起來的刺史,讓趙匡胤如刺在背,他將這一制度狠狠的撥到了負數以後。

趙匡胤保留了刺史制度,級別高於州、縣,歸中央直管,但不再保留刺史對於州縣的租稅和人事權,兵權上調由中央的樞密院和三司共同掌管,如此一來,刺史成為一個只享待遇並無實權的虛職。

可是虛化後的刺史留下的權力真空需要有人來填補啊,於是地方知州與通判出現了,這兩個職位均是文官,知州為一地的最高長官,通判無實權負責監督知州,且知州所簽文件需通判附簽,否則無效,以防止知州成為新的刺史,但在軍權上兩人均無地方軍隊的指揮權,知州兼任廂軍正印職,就如同今天我們的地方書記兼任軍分區第一政委,兼職不兼權。

這就等於在地方上,知州、通判、廂軍三權鼎立,中央朝廷沒有賦予地方州縣任何一方最高管理權,因此這個權力得自己去爭取,地方三權陷入無休無止的權力爭奪中,一旦某一方強勢,地方便會在形式上形成最高權力,一旦三權平衡,內耗爭鬥不止,無人關心民生、政績,更無人會關心挽救宋朝危亡的王安石改革,這也是宋朝地方市場經濟活躍的一個原因,地方官忙於權力鬥爭,而無視了與這無關的一切。

皇帝的小丑戲:中央文官集團的權力追逐

相比於地方,宋朝在中央設立太師、太傅、丞相三個僅次於皇帝的職位,其中丞相主管全國朝政,為分割丞相權力,設正丞相、左右副丞相各一人,如此一來,中央與地方一樣形成多權分立的局面,眾文官為了爭鬥權力,結黨立派,一切聖賢之書都成為各派別的權力說辭,宋朝朝堂之上開始上演一出又一出為了正確而正確、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爭吵。

這些完全為了追逐權力的爭鬥,在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眼裡可能就是一場小丑戲,皇帝牢牢的掌握著眾文官所追逐的權力,自己也就牢牢的掌握了眾大臣,然而當眾大臣將焦點聚於眼前的權力時,邊關的烽火一旦成為權力的盲點便無人問津,一旦成為焦點,各黨派又競相追逐,致使軍令百出,指揮混亂,前線作戰屢屢失敗。

自食其果的權力追逐

宋朝所留下的權力真空,不僅讓文武大臣競相追逐權力,無心朝政,也讓掌控權力的皇帝在這場權力的追逐中落下深淵。

蔡京、賈似道、秦檜等奸臣,是追逐權力的佼佼者,他們不僅奪取了權力,還希望能夠穩固權力,而穩固權力的方式,一是剷除所有威脅權力的潛在人物;二是穩固權力的掌控者---皇帝,為此,在這場權力鬥爭中,他們除掉了英勇善戰的楊家將,陷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讓喪失權力的皇帝家屬全部淪為階下囚,而這一茬接一茬的權力追逐,帶來了宋朝政權的南下、南下、再南下,直至崖山一跳。

釋不掉的權力追逐

縱觀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歷史,每朝每代都在試圖用各種制度去限制文武百官乃至普通百姓的權力,然而這種努力有用嗎?權力的誘惑遠大於世間萬物,特別是封建時代至高無上的皇權,那對於所有人的誘惑,就像是火堆對於飛蛾的誘惑一樣,只要火堆不滅,一切試圖阻攔飛硪撲火的舉動都是徒勞,因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釋得掉一時的兵權,釋不掉對權力的追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風 的精彩文章:

傻人沒傻福,他逃過了八王之亂,卻死在了戰亂終結者的手裡
西涼軍偷襲成性,這次卻偷雞不成蝕把米,最後兵敗國亡

TAG:歷史有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