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仁宗:朕給你講啊,在大宋拚命攢錢就能買得起房嗎

宋仁宗:朕給你講啊,在大宋拚命攢錢就能買得起房嗎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秋,北風蕭瑟,草木凋零。

36歲的宋真宗夜夜失眠。

二十萬遼軍勢如破竹,不過兩月,兵鋒便直指澶州(今河南濮陽),離首都開封有多遠呢?

一河之隔!!!

宋真宗:曾作「書中自有顏如玉」之句

眼看政治中心開封破城在即,大宋社稷有累卵之危。

真宗與一眾大臣商議,當即拍板:留得青山在,咱遷都南逃。

此時,宰相寇準卻力排眾議,力勸真宗御駕親征,多虧寇準舌辯無雙,態度堅決。

當年太祖、太宗馳騁疆場的熱血,在怯弱的真宗體內得以復甦,真宗一咬牙:好你個寇老西!咱就和你北上,到澶州賭一把!

民間故事:寇準夜審潘仁美

萬歲御駕親征,陣前將士無不亢奮。

澶州城下,宋軍士氣大漲,竟用八牛弩射殺了遼軍大將蕭撻凜。

遼軍臨陣痛失統領,更兼孤軍深入,眼看進軍無望,萬一後路再被包抄,可就進退兩難了呀!

蕭太后的算盤打得噼里啪啦,沒思考太久,遼國決定議和。

「既然大家肯坐下來談,那就再不過好啦!只要不割地,無損咱大宋主權,不管契丹張多大口,朕都統統答應!」

寇準苦苦勸諫,若此時乘勝追擊,可一戰收回幽雲十六州,永除北患!

無奈,宋真宗畏敵如虎,一心求和,便派曹利用前去媾和。

臨行前,寇準密會曹利用,道:「皇上是當家都不知材米貴,多餘的我也不交代你了,講和的錢要是三十萬,你的腦袋就該搬家了!」

澶淵之盟,名為講和,實則是遼國漫天要價,宋朝轉賬。

澶淵之盟後,宋真宗每年給蕭太后轉賬30萬貫。

30萬貫多嗎?對於真宗這樣的富二代來說,蠻便宜的,這只是咱趙家年收入的千分三而已。

問題是,說起財大氣粗的宋王朝,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四個字:「積弱積貧」。

同歷朝歷代一樣,大宋也無法避免「錢荒」。

焦慮的原因只有一個:窮

黎民百姓,達官貴人,古今中外,誰也繞不過「錢荒」。

宋仁宗時,歐陽修上書:「淮甸近歲號為錢荒」,就是說淮南市面錢荒了。

著名諫官余靖,爬到宋仁宗耳邊大喊:「當今天下錢貨至少,江淮之地,名為錢荒。」

余靖說完,脾氣極好的宋仁宗還擦了把臉,為啥?

史料記載,余靖的唾沫濺了宋仁宗一臉。

究竟,富宋的錢荒到了哪種程度了呢?

大文豪蘇東坡也說:浙江地面,連銅板都沒了,老百姓拿著銀子,絲綢等商品到集市出售,連個問價的都沒有,恐怖的是,當鋪居然會因為沒有現金而關門大吉。

為此,官府主動消費,散出三十萬貫,可惜這麼點點錢,杯水車薪,很快在市面蒸發。

是大宋生產力低下,鑄幣速度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嗎?

非也。

當時,流通的貨幣主力是銅錢。

「錢荒」等於「銅錢」。

老百姓不傻,所以,在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無論是現在,還是大宋,咱中國老百姓都有個愛好:儲蓄。

而大宋的百姓,還多了技能,那就是「炒銅」。

大宋老百姓儲蓄風氣有多濃重,宋史記載:青州有戶姓麻的人家,爺爺輩存了十萬「鎮庫錢」,直到孫子生下了兒子,這筆錢還一個子兒沒動。

這麼個存錢法,您說市面流通的銅錢會多嗎?

此外,炒銅也是大宋錢荒的一根導火索。

經濟活躍的時刻,宋朝的通貨膨脹也當然嚴重,銅料的價錢水漲船高。

官府這頭鑄好一批銅錢,投入市場,沒幾天,銅料又漲了。

這下好了,銅錢的幣值,還沒自身銅料的價格高呢,如果把它融了,做成銅爐佛像呢?

您精明!

商人開始收集流通的銅錢,回爐成銅製品出售,差價頗豐。

銷熔十錢可得精銅一兩,造作器用,獲利五倍。

沒辦法了,北宋政府開動印鈔機,大力發行紙幣,紙咱有的是,這下絕不會錢荒了。

紙幣這個大殺器一祭出,大宋的金融系統穩住了。

可是,壞就壞在人性。

隨便印幾張,就能買車買房,印鈔機開啟了高速運轉,市場又不傻,形勢開始失控。

濫發紙幣導致的通貨膨脹,讓人們對銅錢越發迷戀。

到了南宋,紙幣更是廢紙一張。

韭菜!!!

1209年的冬天,比以往更冷了些。

小宋臨安城裡,老百姓驚奇的發現,米行店開始拒收紙幣了!

這還了得,官府開始整治:誰拒收,誰坐牢!

不得已,米行集體閉門歇業,驚慌失措的老百姓開始在臨安街頭直播搶米大戰。

趙家一著急,這半壁江山都丟了,可不能再丟了人心啊!

急忙籌措了銅錢1400萬貫,公開回收紙幣,並從各地調集大批糧食到臨安,搶米風潮才得以平息。

而今,斗轉星移,千年已逝,可咱這些拚命積蓄銅錢,力圖跑贏通脹的「窮」人,有別的辦法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洗劍讀史 的精彩文章:

我們讀《明朝那些事兒》,最大價值是什麼?

TAG:洗劍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