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黎燒了嗎:法國右翼運動的興起與未來

巴黎燒了嗎:法國右翼運動的興起與未來

原標題:巴黎燒了嗎:法國右翼運動的興起與未來


轉自:經濟觀察報書評


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


作者=田小惠 、楊羽茜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法國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經過40多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法國國內僅次於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和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un Mouvement Populaire)的第三大黨並成為法國及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極右翼政黨,對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成立至今,法國國民陣線在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初創、突破、勃興、分裂,衰落和復興六個發展階段。1969年成立的法國極右組織「新秩序黨」(Ordre Nouveau)是國民陣線的前身。為擺脫政治邊緣化的境地,讓·瑪麗·勒龐(Jean-Mariele Pen)創立了國民陣線並開始積极參与政黨選舉活動。1973年到1982年,是國民陣線在法國政治舞台上初步探索與適應階段,被喻為「穿越沙漠」的十年。1984年,國民陣線在歐洲議會選舉中以10.9%的得票率獲得十個議席,標誌著國民陣線開始在法國政壇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民陣線內部勒龐和布魯諾·梅格雷(Bruno Mégret)的分歧日趨尖銳,並導致該黨1999年初正式分裂,梅格雷成立新黨「國民陣線—國民運動」(Front National-Mouvement National)。分裂後,國民陣線的政黨議席雖大為減損,但隨著「9·11」事件後國家和社會安全議題的凸顯,國民陣線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並在2002年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中以16.9%的選票進入第二輪,標誌著國民陣線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此後,國民陣線一方面遭到法國其他政黨的聯合抵制,另一方面還面臨著黨內再次分裂的危險。


2011年1月,新任領導人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上台後,開始著手對國民陣線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成功實現了政黨轉型,標誌著法國國民陣線開始進入復興階段,法國各大媒體也開始用「新國民陣線」(le Nouveau Front National)來概括該黨的轉變。


法國國民陣線政策轉型的背景


從國際層面來看,2011年以來,法國國民陣線的轉型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不斷凸顯的背景下展開的。冷戰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有效促進了各國之間的資本、人力、服務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推動了經濟的增長與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際競爭,導致部分國家國內經濟問題開始顯現。對西歐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的威脅不僅來源於國家和地區認同的缺失,而且也源於全球經濟競爭威脅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問題,使得西歐國家被邊緣化。自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衰退以及國內市場的逐步飽和使得法國經濟陷入長期滯脹和低迷,失業率高居不下。進入21世紀後,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令法國原本就脆弱的經濟體系在國際競爭中愈顯脆弱,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歐洲經濟造成沉重打擊,也讓法國經濟再次陷入困境。同時,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進一步加大了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和社會階層的分化。在這一進程中,未受過良好教育、缺乏職業技能的普通勞動者不斷被邊緣化,成為經濟全球化負面效應的主要受害者。社會貧富差距大一直是法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問題。此外,法國社會的高福利制度在全球經濟惡化的背景下也陷入兩難境地。高福利制度有利於保障中下層民眾的利益,但又成為法國政府財政支出的沉重負擔。法國政府所採取的削減福利開支的政策進一步加深了法國民眾對於經濟全球化的抵制與不滿。



從地區層面來看,歐洲一體化在深化與擴大的進程中不斷遭遇危機和挑戰,使得質疑一體化的聲音開始顯現。作為最成功的地區一體化,歐洲一體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成就斐然。在經濟領域,從關稅同盟、統一市場到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建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超國家治理。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一體化從經濟領域向外交與安全、司法與內務層面擴展。此後,歐元的誕生、《里斯本條約》的簽訂、歐盟成員國從12國擴增至28國,標誌著歐盟在一體化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弊端開始不斷暴露出來。歐元的早產和歐盟共同財政政策的缺乏、外交與安全一體化建設的先天不足、司法與內務合作的滯後,使歐洲難以在國際舞台上發出「一個聲音」。同時,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歐洲文化多樣性和歐洲認同在磨合中逐漸產生了隔閡和矛盾,隨著歐盟經濟陷入低潮,歐盟機構改革推進緩慢,各種矛盾被不斷激化。由於缺乏文化認同與內聚力,成員國之間的摩擦逐漸增多,共同抵禦外部困難時互相推諉,使得成員國逐漸產生「脫離歐盟的國家會發展得更好」的設想,歐洲一體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歐洲一體化所遭遇的困境和挫折,特別是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以及對歐盟成員國經濟所造成的多重消極影響,為國民陣線的重新崛起和復興提供了土壤。


2011年以來法國國民陣線主要的政策轉型


自2011年瑪麗娜·勒龐擔任國民陣線領導人以來,與老勒龐時期相比,「新國民陣線」在更新—151政黨理念、提升政治影響力、改革對外政策、調整宗教民族政策等方面均採取了一系列行動,試圖全面改變政黨形象,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中,國民戰線獲得1/3的選票並成功挺入第二輪。


首先,更新政黨理念,大力實施「去妖魔化」(dédiabolisation)的策略,以改變極右翼政黨的傳統政治形象,增強政黨合法性。多年來,國民陣線作為極右翼政黨的政治形象根深蒂固,並多有極端主張與言論。例如,老勒龐曾多次聲稱,「毒氣室只是二戰中的一個細節」「種族之間不平等是無可爭辯的」等。與其父不同,瑪麗娜·勒龐在公開場合避免過激言論,用「國家先行」(prioriténationale)、世俗化(la?cité)、共和國(République)等溫和的字眼來爭取更多政治支持。2011年11月,瑪麗娜·勒龐在黨代會上明確提出,要「以前所未有之努力改造國民陣線」,建立一個「革新的、開放的、高效的黨派」,以此作為「奪取政權的有力工具」。此後,「去妖魔化」不僅成為瑪麗娜·勒龐革新國民陣線的策略描述,同時也被視為「能夠解釋國民陣線近年來發展的一個神奇概念」。此外,為了徹底重塑政黨形象,瑪麗娜·勒龐甚至將矛頭對準老勒龐。她曾公開表示,老勒龐「不應繼續以國民陣線的名義發表不合時宜的講話」,並在黨內會議中決定取消老勒龐的黨員資格,並剝奪其「終身榮譽領導人」的頭銜。瑪麗娜·勒龐認為,國民陣線應致力於從一個邊緣的在野黨發展成一個有影響力的執政黨,因此,必須實現從極右翼政黨的「非正常」到「正常」的轉型。


其次,充分利用網路新媒體的宣傳和社交功能,擴大國民陣線的政治影響力。雖然早在1996年和2006年國民陣線就已分別註冊了官網和臉書(Facebook)賬號,但內容多為對該黨的簡單介紹和宣傳,形式單調,更新緩慢。自瑪麗娜·勒龐接手國民陣線後,對黨的官網進行大幅改版,使內容更加多元化,旨在充分利用網路新媒體,更多地吸納新成員,廣泛動員大眾,籌集資金,表達政黨觀點,這完全超越了老勒龐時期的政治宣傳方式與途徑。2012年初,瑪麗娜·勒龐在官網上發布了「我的規劃」(「Mon Project」),並將其稱為「人民的聲音,法國的精神」(Lavoixdu peuple,l』espritdela France)。2017年初,瑪麗娜·勒龐再次在官網發布了《瑪麗娜144條競選承諾》(Engagements Présidentielles Marine 2017),為參加2017年總統大選造勢。此外,瑪麗娜·勒龐還充分利用網路平台的「粉絲效應」,擴大選民基礎,特別是吸引了眾多年輕選民。2016年3月,瑪麗娜·勒龐在臉書上的關注人數已超過23萬,隨著大選開始,她的粉絲數量再次實現了快速增長,到2018年2月已達到204萬人。國民陣線官方賬戶的關注人數也達到21萬。與老勒龐時期的國民陣線相比,「新國民陣線」的選民具有年輕化的特點。這一特點在2015年的大區選舉中最為明顯,34%的18—24歲的年輕人支持國民陣線,所佔比例遠高於其他年齡段。與此同時,為了減少民眾對國民陣線的誤解,國民陣線領導層在各自媒體賬號上發布的信息都最大限度地保持規範和統一。除了瑪麗娜·勒龐,包括瑪麗安·馬雷夏爾-勒龐(MarionMaréchal-LePen)、弗洛里安·菲利波(Florien Philippot)、路易·阿里歐(LouisAliot)等在內的國民陣線領導層的臉書和推特(Twitter)的內容高度一致,且內容多為事實陳述,而非觀點論戰。


再次,在對外政策上主張全面退出,實施極端的排外政策。瑪麗娜·勒龐提出脫離歐盟和歐元區等主張,不斷強調「法國優先」,主張大力限制移民人數。雖然老勒龐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批判歐盟和傳統左右翼政黨並主張「法國第一」在1997年國民陣線的綱領中也公開指出:「布魯塞爾和馬斯特里赫特的歐洲是一部碾碎國家和人民的機器,它製造失業、徵稅主義、政治官僚和經濟衰退,權力被掌握在一小撮陌生的和不負責任的公務員手中。」但瑪麗娜·勒龐的批評更為堅定、公開且朝著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瑪麗娜·勒龐在黨的經濟政策規劃中明確提出,要「脫離歐盟的束縛」,要「重獲貨幣自由」,只有「社會需求才能推動法國企業的發展」,要徹底拋棄歐元,歐元是「歐盟插在法國民眾背上的一把刀」。在2011年國民陣線的黨代會上,瑪麗娜·勒龐批評「布魯塞爾的歐洲就是專家政治和集權的象徵,不利於我們的自由,歐盟應該為公共服務的破壞和國民經濟的倒退承擔責任」。在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前,瑪麗娜·勒龐出版了專著《為了讓法蘭西繼續下去》(Pour que vivela France),批判法國左翼政黨是「置平民、普通百姓和受剝削者於不顧的反動勢力」。2013年,她進一步呼籲應在2014年1月組織「法國退出歐盟」的全民公投。此外,她還主張退出申根協定和北約,以使「法國不會被牽連到不屬於自己的戰爭中」。總之,國民陣線主張脫離一切超國家組織,建立「法國人的法國」。在2017年法國大選中,瑪麗娜·勒龐稱「法國所有政客都是腐敗的」,只有國民陣線才能打破法國腐敗的政黨政治,從而拯救法國。


最後,在文化與宗教上將矛頭直指伊斯蘭教。瑪麗娜·勒龐接任國民陣線領導人後極力渲染「伊斯蘭威脅論」,將穆斯林等同於恐怖分子,指出「法蘭西的民族和文化特徵正在伊斯蘭移民的侵蝕下陷入危險的境地,鐘樓和小咖啡館將消失在清真寺和伊斯蘭快餐後面」。她進一步要求「禁止或解散所有和伊斯蘭理論研究相關的機構」「關閉所有極端主義的清真教堂,禁止一切宗教地點和文化活動的社會資金支持」「和聖戰分子團伙做鬥爭,驅逐並禁止一切有雙重國籍的聖戰分子入境」等.在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中,國民陣線還提出,要限制穆斯林移民入境人數,法國的合法移民人數應縮減至每年一萬人,要驅趕在法國居留的無證移民和與激進伊斯蘭教有關聯的外國人。另外,國民陣線還十分重視保護法國文化,提倡「在法國所有公共建築懸掛法國國旗」「堅持政教分離、反對社群主義」「保護法語」「鞏固國家團結」「反對平權法案,重建真正的平等和量才錄用的領導體制」,強調民族認同。法國人始終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擁有強烈的自豪感,而國民陣線更為極端地將本民族與其他民族作出明確區分,劃清界限。這些具有濃厚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色彩的言論成功吸引了法國社會中長期被邊緣化的下層民眾。從職業結構來看,國民陣線在教師,學生、信息技術工作者、藝術工作者等以文化資本為基礎的職業人群得到的選票最少,而對工人群體最具吸引力。在2012年4月法國總統大選的第一輪選舉中,有近30%的工人投票給瑪麗娜·勒龐。



從表面上看,上述政策調整雖在老勒龐時期也曾提出過,但瑪麗娜·勒龐對這些政策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整合,使各項政策更加系統化、制度化,真正實現了國民陣線的政策轉型,因而被稱為「新國民陣線」。整體而言,國民陣線實施上述政策轉型的原因與外部歐洲形勢的發展和內部法國國內形勢的惡化密不可分。


法國國民陣線轉型的原因探析


法國國民陣線的轉型始於2011年,與當時歐洲所面臨的歐債危機後經濟復甦的乏力、恐怖襲擊頻發以及難民危機密切相關,這三重危機也成為國民陣線轉型的重要外部原因。


歐債危機後歐洲整體經濟復甦乏力


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經濟一體化遭受重創;經過短暫恢復後,歐洲經濟很快陷入衰退後復甦的疲軟;2013年,歐元區國家陷入經濟停滯,歐洲經濟一體化陷入困境。對於這一困境的原因,歐盟內部始終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是由於歐盟聯合得不夠徹底所導致的,並主張進一步深化各國在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另一種則認為是由於歐盟各國主權讓渡過度和歐盟超國家機構忽視成員國的利益所導致的,並主張放緩歐洲一體化步伐。同時,2016年6月的英國「脫歐」公投、12月的義大利修憲公投,更加劇了歐洲一體化所面臨的困境,導致歐盟內部產生了嚴重的分裂傾向,使得成員國逐漸認為「脫離歐盟的國家會發展得更好」,「反一體化」「逆一體化」喧囂一時。

反歐盟、反歐元是法國國民陣線一貫的主張。它認為,全球化和歐洲化的同質化發展會威脅到法國的國家認同。瑪麗娜·勒龐在《瑪麗娜144條競選承諾》開篇便強調,「一旦選舉獲勝就要發起退出歐盟的公投」,並「根據公投結果和歐盟展開談判」。事實上,早在2010年,她就在黨內發表反歐盟言論,認為「面對一個失敗的歐洲,法國要作出徹底的改變」,並呼籲「薩科齊在下一屆的歐盟委員會中團結其他國家儘快脫離歐元區,以便於法國可以從已偏向的木筏上脫身,重獲貨幣自由」。此後,這一口號被多次提及,並公開出現在國民陣線於2012年和2017年參加總統大選的宣傳語中。在2014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國民陣線提出,必須「叫停所有失敗的教條式歐洲建設的計劃」,在歐盟範圍內建立「主權部」(Ministèredes Souverainetés)來管理歐洲各國的主權恢復工作。國民陣線的其他政策還包括:退出歐元區、不再參與歐洲融資計劃、限制申根區內自由流通等,並稱這些都是為了使法國能在更封閉、更安全的環境下實現復興。



歐洲恐怖襲擊頻發


自2015年1月起,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多次發生恐怖襲擊事件,而法國恐襲事件發生得最為密集。持續不斷的恐怖襲擊不僅使萎靡不振的法國經濟雪上加霜,而且還對社會穩定產生了直接衝擊。此外,法國接收的移民和難民中有大量穆斯林,由於缺乏共同的身份認同,他們本身就容易遭到社會歧視,加之經濟形勢惡化導致的勞動力市場競爭加劇,恐怖襲擊頻發導致的社會恐慌,法國民眾的排外、「反穆斯林」情緒漸長,極易導致個別極端的穆斯林採取更為激進的手段製造暴力事件甚至新的恐怖襲擊,從而引發更大的社會恐慌,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在恐怖事件發生後,國民陣線第一時間往往會對政府進行激烈的抨擊,指責其在反恐政策和行動上的無所作為,並適時提出「切斷法國與歐盟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繫」「拒絕或遣返移民和難民」「使法國成為只有法國人生活的世界」等主張。因此,正是在歐洲及法國國內安全形勢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國民陣線的影響力才得以逐步加強。


歐洲難民危機擴散


2015年爆發的歐洲難民危機逐步演化為一場深刻的社會危機。一方面,難民數量的不斷激增給歐盟各國帶來沉重的壓力,大部分難民選擇前往德國、瑞典、奧地利、法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導致難民在歐盟國家的分布極不均衡,從而引發了包括法國等國民眾的不滿;另一方面,難民危機進一步拖緩了歐盟的經濟復甦步伐,對歐洲國家社會福利體系造成了巨大危害,進一步刺激了歐盟內部的分裂傾向,導致「反移民的民粹主義、新納粹主義和排外主義的社會思潮沉渣泛起」。在接納難民這一問題上,法國民眾的反對異常強烈,認為法國只應承擔經濟能力範圍內的難民份額,而國民陣線則利用民眾的不滿,適時提出建立「法國人的法國」,這一理念因而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時,全球範圍內民粹主義的興起也對法國國民陣線的發展勢頭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民粹主義在歐洲、美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廣泛興起也為法國國民陣線的復興和轉型提供了遙相呼應的更為廣闊的大背景。


國內因素


在上述多重外部危機之下,法國國內所面臨的經濟恢復和社會福利問題、社會階層的矛盾與對立、日益嚴峻的移民問題、傳統大黨應對危機的無力是促成國民陣線轉型的主要國內原因。



經濟長期低迷及社會福利問題凸顯

法國經濟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衰落,近年來,面臨著高赤字、高逆差、高失業、低增長率的困難。其中,高居不下的失業率是困擾法國社會已久的頑疾。據統計,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法國社會的失業率從7.8%上升到2015年的10.5%,2016年雖略有好轉,但仍然徘徊在9%左右。同時,因大量外來移民的湧入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法國福利制度也陷入窘境。法國的社會福利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社會保障體系複雜,成為政府財政的一大負擔。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得福利問題愈加嚴峻和緊迫。在「公正的法國」口號下,瑪麗娜·勒龐「承諾保障所有法國人的社會保險制度,對疾病保險機構承包的所有的疾病保險項目提供報銷,並且創立第五個『生活不能自理』保險項目」。可見,瑪麗娜·勒龐所界定的福利對象為法國公民,而非在法居住的外國公民或非法移民,因此,她的主要邏輯就是將社會有限財富集中分配,優先服務法國人民,不僅能減少財政負擔,還會避免公眾福利水平下降。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法國民眾的心理。


社會階層分化愈加明顯、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法國社會內部結構在歐債危機、恐襲危機和難民危機的不斷衝擊下面臨重重困境。其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事件是2010年抗議退休制度改革的罷工。法國民眾認為,歐債危機的產生是由於資本家的貪得無厭和政府的疏於管控,可後果卻要由工人承擔。但實際上,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只是無奈之舉。有學者指出:「這場罷工是整個法國的錯,政府以往以過高的福利把工人寵壞了,現在只剩下減少開支這一招,但法國工人似乎只想與國家同甘,卻不願與國家共苦。」在此背景下,國民陣線宣稱自己是「各行各業中普通人的代表」,並藉助社會矛盾的激化來不斷擴大選民的基礎。2011年,瑪麗娜·勒龐成為國民陣線的領導人後,其選民基礎呈現出年輕化、無產階級化的特點。事實上,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國民陣線就將自己界定為「介於現有的中右翼政黨和左翼社會民主黨之間」的政黨。90年代中期以來,國民陣線的選民基礎進一步轉變為以全球化中新產生的下層工人階級為主。此外,瑪麗娜·勒龐在2012年和2017年總統大選時均對就業問題提出了明確主張,指出國家和政府部門有義務支持法國企業,應在重建小企業和扶持超級企業之間尋求平衡,主張企業在員工能力相同的條件下優先僱傭法國籍員工,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支持法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這些政策看似偏激,可對於深處水深火熱之中的法國底層民眾而言,猶如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外來移民融入問題激化


法國是西歐國家中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目前已達7.5%。法國政府長期以來實行的「共和模式」並未達到移民融合的良性結果,反而激化了文化衝突和民族分歧,再加上大批歐洲難民的湧入,使得法國國內的移民問題愈加複雜和尖銳。穆斯林的社會融入問題困擾法國已久,在希拉克任總統期間,法國政府就試圖通過設立《面紗頭巾法》等法案來鞏固法國社會的世俗化特徵,但該法案的通過與執行一直備受爭議,難以發揮積極有效的文化融合的作用。


瑪麗娜·勒龐上台後也注意到了穆斯林移民這一老問題,並對此提出具有兩面性的移民政策。一方面,她將老勒龐時期倡導的反猶太教的主張調整為反伊斯蘭教,提出「禁止或解散所有和伊斯蘭理論研究相關的機構」「關閉所有極端主義的清真教堂,禁止一切宗教地點和文化活動的社會資金支持」「與聖戰分子團伙做鬥爭,驅逐並禁止一切有雙重國籍的聖戰分子入境」等。除了強調外來人口搶奪了法國人的工作機會和社會資源外,她還宣揚伊斯蘭激進主義的普遍性和危險性,認為這會危及法國文化和身份認同。另一方面,國民陣線也注重獲得來自中下層穆斯林的支持。中下層穆斯林在法國社會移民中往往處於經濟結構的底層,最無力抵抗社會危機,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一些穆斯林也寄希望於國民陣線能夠改變現狀。


傳統政黨無力應對國內危機


法國傳統左右翼政黨在解決經濟問題、難民危機和恐怖襲擊等問題上的舉措無法令民眾滿意,尤其難以保障社會中下階層弱勢群體的利益。因此,廣大民眾在大選中將選票投給國民陣線,以此作為對傳統大黨的「抗議」和「懲罰」。奧朗德雖然在當選總統後推出了全面的金融改革和減赤計劃,提出對富人增稅、修補社會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等措施,但這些改革措施並未從深層的法國社會結構入手,非但沒有使得法國經濟和社會危機達到明顯改善,反而惡化了法國經濟形勢,奧朗德甚至成為法國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


在難民問題上,法國政府的政策搖擺和不作為表現得更為明顯。與德國政府堅決而開放的立場完全不同,法國政府既缺乏接受難民的積極態度,也沒有顯示出堅決抵制難民或遣返非法移民的決心,甚至對希望前往德國或英國的難民採取半放任的姿態。一方面,法國政府試圖通過一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來緩解難民問題,如2016年10月下令清理法國加萊附近的非法難民聚居地,疏散並遣返難民;另一方面,在難民審核和救助方面又缺乏行政效率和人道主義關懷,法國難民身份申請的流程漫長,往往會持續幾年時間,而在確定難民身份之前,只發放很少的物資以保障基本生活,政府不提供保障性住房、職業培訓和社會保險等。這種做法導致法國民眾對政府產生了信任危機,甚至認為這是政府因為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而採取的拖延戰術。


恐襲事件頻發是對法國社會治安的重大挑戰。對此,法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警力,並時刻保持高度警戒狀態,但這些並未阻止恐怖襲擊的接連發生。2017年2月22日公布的法國參議員調研小組階段性報告指出,法國政府為預防「聖戰」所開展的感化輔導工作也被認為是失敗的,因為政府只依據自願原則接待未被任何司法程序追究過的年輕人。

法國政府在解決上述問題時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以及傳統政黨政治日益精英化和政治體制的僵化造成的信任危機,使得法國人開始「質疑國家的能力,不信任法律和社會秩序,甚至很多人害怕法國的國家認同會屈從於社群主義」。「在法國,有越來越多的民粹主義者參加投票,民眾對經濟、社會和文化衰退的恐懼是產生此現象的基礎,當今世界正在快速變化,人們感到焦慮。他們認為傳統政黨不能解決上述問題,值得嘗試新事物。」而早在2012年總統大選前,傳統兩大黨的輪流執政在國家治理和解決危機方面鮮有成效,因此,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試圖通過支持國民陣線或其他新興政黨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或對當前政治的失望,而國民陣線的轉型恰好迎合了法國民眾這一預期。


法國政治極化的社會土壤


綜上所述,法國國民陣線在瑪麗娜·勒龐上台後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轉型具有廣泛而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從歐洲層面和法國國內層面來看,歐盟所面臨的多重危機的挑戰以及法國社會內部新舊問題的疊加與發酵,成為促成國民陣線不斷修正和調整原有政黨理念的客觀因素。此外,還有法國國民陣線經過40餘年的發展所面臨的政黨轉型的迫切需求,特別是黨內分裂和反對的聲音不斷加強等,這幾大因素的合力使法國國民陣線進行了全方位的政策轉型,在短短几年收穫了大量選民的支持,獲得了更大的政治影響力。


瑪麗娜·勒龐上台後,國民陣線的轉型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選民結構更加多樣化、年輕化,成員的職業階層擴大,女性選民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政黨政治影響力不斷提高,在總統大選、國民議會、地區議會和歐洲議會的選舉中得票不斷攀升。2012年,國民陣線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獲得17.9%的選票,位居第三,比2007年增長了7.5%;在第一輪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13.6%的選票,比2007年增長了9.7%;在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的得票率為24.9%,超過法國兩大主流政黨,比2009年增長了18.5%;在2015年法國大區選舉第一輪的得票率為27.7%,比2010年上升了16.3%。在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中獲得了1/3的選票並順利進入第二輪。國民陣線這一極右翼政黨逐漸走入法國政治輿論的中心。


瑪麗娜·勒龐領導下的國民陣線雖已實現了較為成功的轉型,並對法國傳統的主流政黨形成了較大的政治衝擊,但其政策的混沌性和搖擺性仍然存在,且往往與經濟危機、政治動蕩和社會矛盾密切關聯。瑪麗娜·勒龐所提出的「新國民陣線」,是謀求將國民陣線從邊緣性的在野黨向常規反對角色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它逐漸拋棄了以往的過激姿態,轉而採取更為溫和的、傳統的方式來贏得廣大民眾的認可和支持,同時充分利用網路和新媒體的力量來達到擴大政治影響力的目的。有學者指出,新民粹主義和新法西斯主義的結合,證明了極右翼政黨在政黨體系內存在的可能性。應該說,國民陣線自2011年以來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上述目標。


但事實上,國民陣線的轉型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其政黨性質的內核。從其黨的綱領中不難發現,國民陣線始終是帶有民粹主義、新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色彩的極右翼政黨,它主要通過利用歐盟成員國與法國國內經濟、政治、社會所面臨的多重危機,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雖然在短短几年內國民陣線提出了「深層次改革」和「自我革新」的口號和目標,力圖達到重塑自身形象的目的,事實上也獲得了快速發展並成為法國最大的反對派,但其基本的政黨理念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它難以真正轉型成為正常化的政黨。


一方面,國民陣線內部矛盾重重,黨內分歧進一步凸顯。2017年國民陣線敗選後,作為「去妖魔化」戰略主要策劃者的弗洛里安·菲利波宣布退黨,瑪麗娜·勒龐指定的繼承人瑪麗安·馬雷夏爾·勒龐(Marion Marechal-LePen)也宣布退出政壇,充分暴露出國民陣線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另一方面,由於新國國民陣線並未改變其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性質,國民陣線的復興與進一步發展遭到了法國社會各界和主流政黨的共同抵制。在2002年和2017年的兩次總統選舉中,當國民陣線進入第二輪時,法國多地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抗議活動。在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舉前夕,中間派前進運動(En Marche)領導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嚴厲斥責了國民陣線利用民眾的憤怒情緒來散布流言、製造分裂,徹底違背了法蘭西共和國的價值觀。此外,法國傳統的中左翼和中右翼政黨的政治影響力近些年雖有所下降,但仍是法國政壇的主導力量。國民陣線一旦有抬頭之勢,就會遭到主流政黨的強烈抵制。菲尼斯泰爾省(Finistere)議員馬埃爾·德卡朗(Maёlde Calan)對國民陣線給予了猛烈批評:「國民陣線是使法國社會陷入混亂的罪魁禍首,民眾的投票只是獵奇心理和對執政黨的懲罰,必須儘快戳穿國民陣線的偽善和謊言。」由此可見,新國民陣線的發展受制於多方因素的制約,法國國內對國民陣線的崛起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意識和強烈的警惕。可以預見,國民陣線在未來繼續進一步擴大政治影響力的可能性並不大,對法國政治生態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薩義德|無知的衝突
西方「政治正確」的反思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