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楞嚴經》參習(181)

「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楞嚴經》參習(181)

「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楞嚴經》參習(181)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這個『同分妄見』還是接著前面,這是舉一個國,這一國拿現在講就是古時候一個部落,或者我們講一個村莊、一個小部落,這個地區的人所見的種種災象。

這是先退一國之同分妄見,例同一人之別業妄見。為什麼?前面講一個人眼睛長病,見到燈上圓影,這是最容易懂的,最好懂的;一個地區的人所見到自然的這些災象,確實是比較難懂,這是以別業來比例同分,例彼妄見別業一人。

『一國』就是一個部落。一個病眼睛的人所見的燈上圓影,我們就這麼說,他是眼病了發生這麼個錯覺。佛在此就用這個容易明了的事相,來比例發明那一國之人所見的種種不祥的災象,從哪裡來的?從惡緣而生。雖然同分、別業不相同,所見的境界也不一樣,但是在理上講可以比例發明,都是由於業障而起,妄見所生。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這是以易知比例難知之事,『例』就是比例言之的意思。『閻浮提』這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指我們的地球。『三千洲中』,「洲」是指陸地。所有國土也是同樣屬於見妄所生,南閻浮提洲既然如是,其餘的三洲當然也不例外。既然講這一個小世界同是見妄所生,我們以此類推,三千大千世界當然也不外這個道理。我們把這個比例推廣來看,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國土,無非同一見妄而生,正是佛在《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說到『娑婆世界,並洎十方』。佛法我們必須要了解它,它的本質只是叫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在最初世尊所謂演教的時候都是非常的單純、簡要,到後來輾轉演變成為理論、成為學術,反而把最原始的目的淹沒不彰,這就是佛教之衰;換句話說,佛法與我們實際上的生活脫了節,變成學術。佛法如此,要曉得,儒家跟道家本來也是如此,一變成理論、學術,必然是與生活脫節,與最初的目標相違背,我們就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要想學佛,要想把佛教再復興發揚光大,必須要明了它當初的目的、它的方法、它的功德利益,這樣才能夠辦得到。佛法的方法可以說非常之多,法門無量無邊,但是它有個特色,無論是什麼樣的法門、是哪種方法,它的目標都是破迷開悟,這是決定不變的;它的方法一定是即相離相,這也是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的理論,或者是用佛法的方法來修正我們身心行為,一定要記住它的大前提、大原則,就是不著相。《般若經》裡面所謂是離分別妄想,不但般若系裡面是要抓這個宗旨,就是連唯識宗也不例外,我們曉得性宗不著相,相宗還是不著相。它把一切現象界給我們分析,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目標是叫我們離執著;換句話說,叫我們放下。放下就是佛法,放不下的就不是佛法,但是放下又談何容易?絕不是說我們手上放下就放下,不是的,心裡在一切境界裡面才起一念就是放不下。八萬四千法門、千經萬論都是為這個,就是這個大前提、大原則我們一定要了解,然後才有門可入。

底下這個經文,第一句說『諸有漏國』,這一句是指十方世界同居土而言,我們一般稱作凡聖同居土。『及諸眾生』,這個地方的眾生是指九法界的眾生,不但六道眾生包括在裡面,聲聞、緣覺乃至菩薩,菩薩裡面一直包括到等覺菩薩還是眾生,這個範圍非常之廣大。下面給我們做個總結,『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前面一段只說無始見妄,但是無始的見妄從哪裡來的?依什麼而起的?這個地方給我們說清楚了,就是「同是覺明無漏妙心」。這就是妄所依據的理體,也可以說依據的本體,這是純真無妄,妄是從真而起的。從真而起又何必叫妄?從真而起,不知道那是真,就叫做妄。如果曉得那是真,那就離了妄,所以妄是迷妄,妄與真不是兩樁事,是一樁事情,所以說真妄不二,真妄一如。我們可以說,你不覺就叫做妄,覺就叫做真,關鍵就在覺與不覺。我們一般稱覺叫悟,稱不覺叫迷,就是迷悟而已,悟了就叫佛,迷了就是此地的諸眾生。

這樣說起來,也許會有疑惑,我們六道凡夫在迷,是眾生沒話說,那羅漢也迷嗎?菩薩也迷嗎?其實,羅漢、菩薩跟我們比起來,他是覺、我們是迷,要跟佛比起來他還是迷,佛是覺,要曉得這種事實。既然是真,所以叫妙,因為本來是法性身,這個本來要記住,不是經裡面說的阿難尊者、說的「諸有漏國及諸眾生」,這個好像這與我無關,那就錯了,正是說的我們自己。諸有漏國中,包括我們本國本地區;及諸眾生裡面,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要能向這個地方去體會,才有受用,可見得它不是一個理論,不是談玄說妙,說的是我們眼前的事實,這樣才能夠做為我們身心活動的指導原則,這叫學佛。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的身心,我們一切活動,我們想想,這是真還是妄?悟了一切皆真,迷了一切皆妄。但是要曉得,迷妄是假的,悟跟真這是真實的,這裡面又要辨別清楚。我們眼前的身是不是法性身?當然是的。我們居住的國土是不是法性土?也是的,決定不錯。錯在哪裡?錯在我們自己沒認清這環境,我們用錯了心錯認了。我們今天的作用全是妄心在作用,迷情在作用,不是真心在起作用。

《楞嚴》是給我們講真心的。我們今天眼見色,誰做主?第六意識做主。嚴格的說,第六意識還是做不了主,而是與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當了家,它在做主,這看外面一切境界叫虛妄。如果我們把心心所放在一邊不用它,我們以見性見一切色,那個時候就恍然大悟,才真正證明自己身是法性身,國土是一真法界。十方諸佛所證得的,與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沒有兩樣,無二無別。今天關鍵的所在,就是一個真、一個妄。真與妄,不是境界上,境界裡面沒有真妄,真妄是在自己心的覺迷。譬如我們眼見外面的色相,色相裡面並沒有紅色、藍色,我們戴個紅眼鏡看到外面都是紅的,是不是外面境界都是紅色的?不是的,是我們戴了紅色的眼鏡;我們戴了藍色的眼鏡,看到外面色相都是藍色的。所以說色相它並沒有改變,而是我們眼睛上有障礙,看到外面是個虛妄相,去了這個障礙,我們就能見到真實相。現在我們的障礙是什麼?就是妄心,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八識心王以及與八識相應的五十一心所,這叫迷。

《百法明門》,說明一切法的真相。《八識規矩頌》的目的比《百法明門》要進一步,百法是入門的,八識裡面要講的是境、行、果;換句話說,教我們從認識境界,緊接著一步要修行證果。這個《頌》看起來很簡單,只有十二首,一共就四十八句,要曉得,四十八句把所有的佛法可以說全部都包括,這是大乘佛法的綱領。這也是玄奘大師的傑作,這個《頌》不是翻譯的,是玄奘大師自己作的。佛法在大體上來分,所謂有性相兩宗,但是,所謂性是相之性,所謂相是性之相,因此性相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看作二,也沒法子離相,也沒有法子證性,它是一不是二,兩面是一體。因此無論是性宗、是相宗,都必須要以真心才能夠契入。講到真心,凡是學佛的人,哪個不希望自己證得真心!真心就是本性,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凈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楞嚴經》裡面講的自性清凈心,這是真心,這是佛法關鍵、精華的所在。

從什麼地方入手?從離妄入手。什麼是妄?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第七識的虛妄執著,所以真正的功夫要從這個地方下手。而下手的最初方便,古人有給我們從比喻上說,譬如有人無故的,就是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向你要求的,給了你一百塊錢,你歡不歡喜?另外有一個人無故的把你的一百塊錢搶去,你心裡怨不怨恨?這個事情雖然小,學佛用功夫要從這地方用。這一點很不簡單,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常常遇到,要在這裡頭起觀照,我們自己首先在取捨得失裡面把它看淡。譬如我們出門有的時候坐計程車,這個司機一塊錢斤斤計較,少了一塊錢都不行,給他百塊錢大鈔,他還為了一塊錢,找你九十九塊,他不嫌麻煩,這就是過分的執著;有些司機沒有關係,他很客氣,他不要,無所謂。

我們從這一點裡面去看,那個人迷得淺深就在這看出來,小的得失無所謂,比較能看得淡,這個人的心情一定很舒暢、很愉快;那一分一厘計算得挺認真的,他縱然是有錢他很苦,眉頭展不開來,這就是迷。從小的上面去修,這叫最初方便,小的得失,得到不歡喜,失掉的時候也無所謂。漸漸的再舍大的,到最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得失之念都沒有了。不但世間得失的念頭沒有,成佛的得失也沒有了,這才成功。成了佛歡喜,決定成不了佛。什麼叫成佛?成佛是成就圓滿的大覺。有成佛這一念,這一念就是障礙,這一念就是不覺。這是叫我們真正用功夫,舍妄用真,很巧妙的一個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去鍛鍊,這就叫修行。

練著放下,放下怎麼樣?放下得失、分別、執著的妄念,把這個東西放下。要修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眾生,天天做好事、做善事利益他人,心地清凈,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不分別、不執著。也不以為我做了多少好事、我有多少功德,這都錯了。總而言之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的,統統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用這個方法來修,與佛法的理論就相應。做到自他不二、物我雙亡的時候,境界就現前,什麼境界?就是「覺明無漏妙心」現前。在禪宗裡面講,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前,或者說真我見到了,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見到,這才是一了百了,什麼問題都解決。我們想想,佛法是跟我們談理論的嗎?是跟我們談玄說妙的嗎?不是的,那個談玄說妙愈談愈遠,愈說枝葉愈多。真正明了了,實在是很簡單,就是要自己認真的去做。

這裡講,迷了覺明無漏的妙心,變成『見聞覺知』。在我們看起來見聞覺知不錯,見聞覺知從哪裡來的?是覺明無漏妙心變現出來的。就是把自己的真心迷失、不認識了,真心這個時候就叫做見聞覺知,這是一切『虛妄病緣』。佛在經論裡頭常常給我們說,所謂「一念妄動」,一念妄動這句話的意思很深,不動的時候是覺、是明、是無漏的妙心,確實是妙不可言;可是心一動就不覺、就無明,這就不妙了。試問問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動不動心?我們心是動的。不但動而且是動得厲害,所以把覺、明、妙全都失掉,所謂是轉妙心成了妄心,就是轉真如本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再一變就變成末那,這是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就變前六識。要說為什麼變的?就是動、就是妄動,這才轉變。這些事與理,唯識裡頭說得清楚。心既然迷真而成了妄,要曉得,妄必有念;「無念了」,「無念」也是妄。為什麼?他有個「無念」之念,還是有一念,這就是阿羅漢他們的境界。

《楞嚴》前面佛說過,阿羅漢的境界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阿羅漢無念,實際上他有沒有念?他就是有那個無念的一念,「我已經無念了」,還有個無念,這是阿羅漢的境界。只要有念,一定就現見聞覺知之相,在眼就叫「見」,在耳就叫「聞」,在鼻、在舌、在身都叫做「覺」,感覺,在意就叫「知」,這四個字就是六識的作用。既然有念了,必定是妄生執著,眼所見到的叫所見;從它所聞的、得聞的,就叫所聞;環境上的感覺、心裏面的思惟,這叫所覺、所知;這在佛法裡面叫根本的四種見聞覺知。這種現象並不是一生的,而是生生世世無始劫來累積虛妄的習氣,這就叫做「虛妄病緣」。這段經文正是好像一個大夫給我們診病,把我們的病源找到,這個病源就是講宇宙人生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怎麼發生的、怎麼演變成現在這樣的結果。要曉得,佛法裡面給我們講到極則之理、真實之相,萬法是一,一就是真的,所謂一真法界。才起一念就二,二就是妄的,二就不是真實的。

我們要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那就是方法不相同,目標完全一樣,修什麼?就是修一。什麼時候我們眼睛裡面看一切色是一不是二,看自他是一不是二,就入到真實境界。耳聞一切音聲是一不是二,身覺一切境界是一不是二。這樁事理,在《彌陀經疏鈔》里,蓮池大師教我們自己省察,修凈土不是一天到晚是念念阿彌陀佛還打著妄想,這不能成功,還是在境界裡面,把兩極端的都能夠認到它一的真相,不二的真相。這不是勉強從思惟想像當中它是一不是二,那就錯了,要自己親證這個境界,不落思惟、不落在想像中,確實是一不是二。思惟想像那是勉強的,縱然你嘴裡說的一,事實上還是二,那怎麼行?不入境界。這才叫真實的功夫,不是勉強能做得到的。這一段我們把它綜合起來看,就是說明俱是無始見妄,依正莊嚴無不如是。

再看底下兩句,『和合妄生,和合妄死』,這是給我們講生死的問題。句子是活的,會看的人一看就曉得哪是真、哪是假的。佛菩薩悟,他悟在哪裡?眾生迷,迷在什麼地方?和合生,生即無生;和合滅,這個「死」就是滅的意思,滅是無滅,沒有生滅。舉個例子,一本書,是線穿的,把線一拆開,是一百多張紙,我們叫紙,不叫書了;這一百多張紙把它用線穿在一起叫書,書生了、書有了,怎麼生的?和合而生的。我們想想,書有沒有?要執著這個書是一定有的,這錯誤,這迷。書即無書,為什麼?一百幾張紙穿起來而已,我把它拆開,書沒有了、書滅了。滅則無滅,本來沒有生滅。悟的人從「和合」兩個字開悟,他曉得沒有生死;迷的人也從「和合」那個地方迷的,他以為聚就叫生、散就叫死,哪裡曉得本來沒有生死。沒有生死,生有什麼值得歡喜的?死又有什麼值得悲哀的?這個事實真相有幾個人能看破。我們讀過《六祖壇經》,六祖在臨命終的時候他的那些弟子也有傷感:老師快要命終了。心裏面都很難過。只有一個神會若無其事,所以六祖在臨終之前對神會非常的讚歎,生死這一關看破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曉得,經上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是虛妄?因為凡所有相皆是和合而生、和合而滅,所以生是虛妄的。

所謂當體如如,這是無漏妙心,無漏妙心是我們的真心,無漏妙心是我們自己,無漏妙心是萬法的本體,是一不是二。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分自分他就錯了,學佛人真正的功夫就在於此。我們自己的心一定要清凈、要精、要純、要一。大乘法裡面講的菩提心是以直心為基礎,直就是平等,不但人我平等,經上講的「生佛平等」,眾生跟佛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沒有一法不平等。唯有心平等才能看到真相、一真法界的真相,自己心才清凈。清凈心是自受用,自己享受,無比的清凈,清凈心裏面有無量的智慧,清凈心裏面有無量的功德,法喜充滿。我們對那些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自己證得這個境界了,人家沒有證得,我們應該如何跟他相處?我們以慈悲心與他相處。自受用的是清凈心,他受用的是慈悲心,這就是經上常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破壞世間,還能夠維繫世間的秩序,這是大慈大悲。

為什麼?要是把自己的境界、自己的生活方式,跟一切眾生合不攏,沒法子相處,所以一定是和光同塵;雖然和光同塵,自己並不失掉清凈,也沒有喪失平等。換句話說,佛與我們在一起,雖然我們並著肩膀坐在一塊,佛的心是一真法界,我們的心是十法界;佛心清凈,我們心不清凈;佛見一切萬法的真相,我們見的妄相,就是這麼個道理。譬如佛坐在這個地方,我們是一個眼睛很正常的人,一個人戴了個太陽眼鏡,戴了個藍色的眼鏡,他告訴你,「看到沒有,這是藍色的」,我們說「不錯,是藍色的」,不反對。我要說那是白色的,他說我說是藍色的,那就打架了。明白人不跟人打架,你說這是藍色的,我點點頭說是藍色的,為什麼?你戴的是藍色的眼鏡,你看到外面當然是藍色的。這邊這個人他戴個紅眼鏡,他說外頭是紅色的,我一看也點點頭,「是紅色的」,這就叫大慈大悲。有沒有欺騙他?沒有欺騙他,為什麼?他戴的真的是紅色眼鏡看外面紅境界,不算是欺騙他。這叫恆順眾生。

順著眾生,然後漸漸的叫他把眼鏡去掉,你跟我看的就一樣;你沒去掉的時候,沒法子抬杠的。有色的眼鏡去掉很容易,真心裡頭帶的虛妄的眼鏡去掉可不簡單。這在佛法裡面講,一定得機緣成熟;緣沒有成熟,不能說真實話,要隨順眾生說。所以佛法唯有一乘法,佛在一乘法裡面演變為三乘、五乘,那都是大慈大悲恆順眾生說的,逐漸的教他明白這個道理,教他覺悟事實的真相,漸漸的能夠希望證真。這一段裡面所講的,因為真見上有了毛病,像前面所說,真見就變成「見與見緣」。既然有這個虛妄,在因緣和合的時候,虛妄見到它有生;在因緣不和合的時候,虛妄見到它死。這樣在境界裡面產生一種錯誤的計度分別,心裡計較、度量,起分別執著,這也是說兩個極端,一個生、一個死。這是由於同比兩種妄見的根源,這是就所例法進退合明,這是以容易知道的比例難知的。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楞嚴經》參習(181)

「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楞嚴經》參習(18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金剛經》研習(25)
「分科」及「如是我聞」通述——《金剛經》研習(35)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