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功赫赫的明朝名將含恨而終,反映出崇禎一朝背後的悲哀現實

戰功赫赫的明朝名將含恨而終,反映出崇禎一朝背後的悲哀現實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大軍避開城堅炮利的關錦防線,從長城直插中原腹地兵臨北京城下。

京城告急的消息迅速傳遍各省,一批批勤王軍開往北京。其中知府盧象昇也帶了一萬人往北京趕來,但盧象昇並沒有得到勤王的命令,他是自願的。

最終北京城圍解除,盧象昇雖沒參戰,但也得到兵部的賞識。

盧象昇不久既升為參政,隨後編練天雄軍鎮壓高迎祥所部起義軍,但盧象昇並沒死在鎮壓民軍的廝殺里,而是在與清軍的戰鬥中最終戰死。

戰死可能是一種光榮的結局,可盧象昇的一生也反映出崇禎朝時殘酷的現實。

這從下面幾件事就可以看出。


事件一:崇禎二年的京師之圍和袁崇煥之死

改變盧象昇命運的京師之圍發生在袁崇煥擔任督師的時候,崇禎即位時特地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袁崇煥久久得不到重用,崇禎的召見讓他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

可那時遼東的清軍已牢牢控制住了山海關外大部分地盤,明軍能否將清軍擋在山海關外都成問題,急於中興明朝的崇禎帝卻沒想這麼多,交給袁崇煥兵權和督師的職位,可清軍卻在兩年後兵臨北京城下。

袁崇煥是想借北京堅城和清軍決戰,雖然之後明軍完勝,但多疑憤怒的崇禎卻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此時北京城外的盧象昇親眼看到了袁崇煥的結局,讓他了解了崇禎的多疑,嗜殺,和反覆無常,盧象昇也看到了朝堂之上無一人為袁崇煥求情。

崇禎朝時沉悶緊張,專制血腥暴露在盧象昇面前。


事件二:突然被調往巨鹿阻擊清軍

崇禎六年時,已身任五省總督的盧象昇帶著親自編練的精銳天雄軍進入湖北陝西四川一帶圍剿高迎祥的農民軍,高迎祥算是起義軍里實力強的一部分,李自成闖王的稱號就是繼承自高迎祥。

高迎祥雖號稱二十萬之眾,但在盧象昇親自編練的天雄軍面前一觸即潰,盧象昇一路追著高迎祥猛打,一直把高迎祥打到了勛陽的山區中。

盧象昇眼見農民軍就要被徹底剿滅,這時,關外的皇太極又繞過防線發動了對北方地區的強大攻勢,盧象昇被調往北方和清軍作戰,高迎祥得以喘息。

其實,明軍本來有很多次機會徹底剿滅農民軍,但同時關外的清軍又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崇禎時的明朝疲於應付,只能加征賦稅籌軍餉。

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更多的人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中,明朝的困局是一種內憂外患,只會在兩股力量的夾擊中逐漸滅亡。


事件三:巨鹿之戰,孤立無援,與清軍力戰而死

來到巨鹿的盧象昇在詢問一番後才知道形勢是多麼的嚴重,清軍這次幾乎是傾巢出動,數量達二十萬之眾,明軍雖陸續抵達,但誰都不敢露頭。

明軍人數雖多卻處於守勢,觀望著清軍的一舉一動,盧象昇身處最前線,他必須擋住清軍,可崇禎皇帝又派了太監監軍分散了他的兵力。

盧象昇決戰無勝的可能,可他又不能後退,求和也不可能,幾年前的袁崇煥僅僅是在北京城下阻擊清軍,就讓多疑的崇禎帝安了一個反賊的罪名被凌遲的結局依然歷歷在目。

盧象昇此時只有和清軍決一死戰這一條路,盧象昇催促了幾遍監軍太監和他會和仍沒有消息後,他深知崇禎是不會管他和將士。

這位皇帝總會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好讓自己有台階下。

1639年1月,盧象昇率僅僅五千餘人在與清軍遭遇的夜戰中力戰而死,所部全軍覆沒。

盧象昇完全沒有必要死,可崇禎帝卻把他當成了成就自己政治名聲的犧牲品,他想和清朝議和卻又不想自己先開口,但又忌諱前線的將領私下和清軍議和,一來二去,盧象昇沒得選擇,只有選擇盡自己的使命死在亂軍中。

盧象昇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替已日薄西山的晚明填窟窿,好不容易快要填平了農民軍,結果又被調去填清軍這更大的窟窿,還要被雇他填坑的人搗亂,即使有輔佐匡扶之心,也無回天之術。

盧象昇算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但不是人人都能忍受明末這個絕望的政治環境,不會甘願為明朝去赴死,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將領開始投降清軍,並在清軍的陣營中拚死效力來證明自己的忠誠。

洪承疇,吳三桂,以及南明時大批投降的將領,在清軍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清軍也因此多了幾百萬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

在這投降的浪潮中,是大多數人發現明朝早已病入膏肓,是大多數人接受了這個沒有希望的朝代的殘酷現實。

參考資料:《劍橋明朝史》、《明史》、《中國歷代名將錄》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二書 的精彩文章:

日俄大戰中的老照片:奉天會戰戰前夕 俄軍抵達戰場血戰日軍
夢回日本明治時代:近代崛起之時,社會風貌遠勝大清

TAG:不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