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得民心者得天下,滿清入關時不得民心,為何可以坐擁江山三百年

得民心者得天下,滿清入關時不得民心,為何可以坐擁江山三百年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古代,無論知識分子,還是帝王將相,都在講這個話。可是滿清入關的時候,完全不得民心,為什麼他們竟能夠獲得近三百年江山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試著來分析一下。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儒家政治觀念。

在如果政治觀念中,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這種思想是一個觀念的兩個層次。首先,君王必須要實施仁政,要靠仁德治理天下。孔子說:「仁者愛人。」要有仁德,實施仁政,就要關心老百信,愛護老百姓,考慮老百姓的福祉。如果君王能這樣做,那他就是賢明的。

其次,君王如何才能實施仁政呢?就是「以民為本」。孟子說:「民為本,君為輕,社稷次之。」就是減少君王的貪慾,從老百姓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盡量地讓利於民。

歷史上的「武王伐紂」事件,之所以被後世執政者反覆提起,就是因為按照儒家的政治觀念,武王因為行仁政,獲得天下諸侯的擁護,獲得老百姓的擁護。而紂王殘害百姓,又好大喜功四處征伐。所以,儘管紂王武力很強悍,但最終在百姓的倒戈下,西周代替商朝。

(武王伐紂)

二、王朝社會的性質與「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相悖。

什麼是「王朝社會」?就是「家天下」的社會。也就是說,江山不是全天下老百姓的,而是某個家族的。也不完全是某個家族的,而是皇帝一個人的。王朝社會要維護皇帝的統治,必然需要強權,乃至暴力。只有強權和暴力,才能維護王朝社會這種極端的、不合理的統治。

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國家相信了儒家的學說,實施仁政,結果反而被其它國家給幹掉。比如宋襄公。他這個「春秋五霸」之一,幾乎是被後世的大儒們給抬起來的,抬他的原因,就是他實施仁政,甚至在打仗的時候,也實施仁政。但實際上,他正因為實施仁政,結果在諸侯爭霸中,敗得很慘。

孔子的門徒遍天下,他的思想和主張,在當時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鳴。但是他周遊列國那麼久,卻沒有一個國家真正用他。不用他的原因,就是他的仁政主張在當時行不通。所以秦國乾脆拋棄這一套,完全依靠武力,塑造強權。

趙匡胤在打天下的時候,後蜀主孟昶和南唐後主李煜,其實都在實施仁政,他們也非常得民心,結果依然被趙匡胤打下來。南宋非常得民心,最後還是被元朝給滅掉。就是因為王朝社會和「民本思想」之間,肯在天然的矛盾。

(趙匡胤劇照)

三、清朝最終能夠坐擁江山三百年並非不得人心。

我們說「民本思想」和王朝社會是一對矛盾,並不是說「民本思想」在王朝社會行不通。恰恰相反,也許在打天下的時候,需要強權和暴力。但是,獲得天下以後,要想鞏固統治,卻又需要從民心問題上考慮。所以古人又有一句話:「馬上可以得天下,但馬上卻不可以守天下。」秦朝靠強權獲得天下,但很快被推翻。元朝靠暴力獲得天下,也很快被推翻。

清朝雖然在入關的時候,不得人心。但是清朝入關以後,尤其是在平定天下以後,大力發展經濟,努力融合漢滿文化,在政治上也找到了漢人官員和滿人官員的平衡點,因而創造了「康乾盛世」,讓中國的封建社會繼續往前延續。因此,清朝其實通過自己的治理,最終獲得了「民心」的。

從滿清入關的時候,百姓對剃髮的抵觸,到清亡的時候,百姓對辮子的留戀,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參考資料:《清史稿》《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真實的洪熙官創建洪拳,93歲卻死於少女之手
劍的殺傷力遠遠比不上刀,為何古代大俠,都會選擇劍作為武器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