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這個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這個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想大家要分清「華夏」、「中國」、「漢族」、「中華民族」這四個詞的含義和來源。而且,「中華」這個詞也並不是秦始皇給取的。

「中華民族」

首先,我要把「中華」和「中華民族」分開來講。

「中」的本義為當中、中間。古代華夏民族在黃河流域一帶建立國家,以為居天下之中,是位於中心的國家,故稱中國,又稱中華、中原、中土。後來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的地區都稱作中華或中國。

而「中華民族」則是一個晚近的詞。它是1902年,由梁啟超先生首次提出來的。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五四文化運動後,「中華民族」這個詞變得家喻戶曉。

「華夏」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華夏」它不是部落概念,也不是宗族國家概念,也非朝代概念,它是一個民族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概念。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

華夏族是以炎黃二帝兩族為主的族民,因為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華山為中心而得名「華族」。後來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發生了劇烈的衝突和戰爭,逐漸融合為「華夏民族」。

華夏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地域上的概念,一個是文化上的概念。

地域上來說,就是黃河流域的「河洛地區」;文化上的概念,《春秋左傳正義》有云:「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漢族

漢族是外族對華夏族的稱呼,稱謂始於漢代,並沿用至今。

《詩經》云:「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

中者,天下之中也。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有這麼一個認識:華夏民族位於天下之中,再加上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等四方少數民族。構成了中國古人意識中的世界。這一世界觀長期的存在於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思想之中。

華者,意為華夏也。華與夏同意,可以通用,是古代周王朝時期為了區分自己與四周蠻夷等少數民族而自稱的用詞。

因而古人便形成了這樣的世界觀——天圓地方。中華居中,四方之地分別住著東夷、南蠻、西狄、北戎等其他部落民族。

因而中華也代指中國。可見中國的別稱相當的多,這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歷史的悠久和中國文化的繁榮,以及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對於中國、對於華夏民族這一身份的認同感。

因此採用中華,這一用詞指代中國並非由秦始皇創立,而且在更為悠久的先秦時期便已經成為了你沒意思中的共識和常用的表達。

隨著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中華的範圍不斷擴大,而四方夷狄等少數民族的範圍不斷縮小,不斷的交流和碰撞促進了中華與四方少數民族的融合與發展,最後形成了今天更為廣泛的中華。也形成了更為廣泛的中華民族這一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名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浪依舊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的乾陵,為何到現在都挖不動?答案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歷史上劉邦沒有廢掉太子劉盈,是因為商山四皓嗎?

TAG:海浪依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