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丨千辛萬苦追尋的「義大利炮」竟是這麼小的傢伙?

揭秘丨千辛萬苦追尋的「義大利炮」竟是這麼小的傢伙?

原標題:揭秘丨千辛萬苦追尋的「義大利炮」竟是這麼小的傢伙?


今日關鍵字其三


百舸


各位好~之前小編為各位介紹過李雲龍(←點擊查看),他的口頭禪「義大利炮」想必大家都熟悉。那麼,戰爭史上「特立獨行」的義大利人,他們的裝備在抗戰中國戰場上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麵條國的光芒之下,總有「戰爭趣聞」,一則視頻先奉上~

(時長7分59秒哦~建議WiFi,土豪隨意)



卡爾卡諾步槍


說到「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與我們之前「抗戰法械」中所提的「勒貝爾1886」頗有淵源。當年「勒貝爾1886」開創的「無煙火藥」時代風靡一時,引歐陸列強競相效仿。彼時雖為吊車尾,但仍在列強之列的義大利自然也不甘人後,在經過3年的漫長設計、測試後,輕兵器委員會推出了融合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特點的「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



提及卡爾卡諾M1891,總會聯想到曼利夏-卡爾卡諾的叫法,畢竟它確實融合了1888式上的曼利夏彈倉


這款步槍在義大利軍隊中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此外在《中國軍閥部隊1911-30》中也曾說過,其也出現在中國戰場上。當年直系軍閥曾購入了6萬支,湖南軍隊也多有購入。根據1938年日軍出版的《中國兵器要覽》(此處對書名進行了和諧,美國華盛頓檔案中心仍有收存)記載:抗戰時期駐於福建的部隊仍裝備有大量該款步槍。不過,中國土地上與這款槍相關的「神奇」故事,還是義大利人自己搞出來的。



這支也許是卡爾卡諾家族中最為出名的一支,因為正它(卡爾卡諾M38)擊殺了美帝大統領「肯尼迪」


根據「義大利軍隊在中國(1937-1943)」一文所載,當時中國土地上共有千人左右的「義大利遠征軍」,作為盟友的日本人雖然不悅,但仍讓這群義大利人待在了租界中。到1943年9月,隨著義大利的兵敗「倒戈」,其遠征軍瞬間陷入了昔日盟友的強勢圍攻中。最終在日軍持續的威脅性炮擊和轟炸後,駐天津租界的義大利指揮官不顧反對、力排眾議、無視「士兵的作戰熱情」宣布投降,為義大利在其戰史上錦上添花。


1939年位於天津的義大利軍隊


「百祿」反坦克炮


說起義大利的火炮,大家印象深刻的必是「二營長的義大利炮」。如我們之前所提,《亮劍》中的「義大利炮」原型應該是法國的「75小姐」。其實,真正活躍在抗戰戰場上的「義大利炮」應是這門M1935型47mm(Cannone da 47/32 mod. 1935)反坦克炮(也稱戰車防禦炮)。



半真半假的「義大利炮」,比二營長的那門要簡陋不少


但從狹義上來,這門義大利炮也並非「真·義大利炮」,而是由奧地利伯勒爾公司設計的(Bohler的音譯問題,伯勒爾同百祿)。當時,義大利不僅對反坦克武器的發展後知後覺,自身軍工能力也實在有限,只得向奧地利購買了部分火炮。用過不錯,又購買了生產許可,之後才有了這款「義大利炮」。雖說如此,但抗戰時這些「百祿」反坦克炮確實是向義大利購買的,只不過人們還是稱之為「奧地利百祿」,目前軍博中還收藏有一門。



藏於突尼西亞仙人掌叢中義大利人和他們的反坦克炮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曾向義大利購買了100門M1935型47mm反坦克炮(也有說法是幾十門),按照每連6門制(一說是4門制),每個調整師一個連,共裝備了16個師。第58師的炮兵連在駐守烏沙閘時,在日軍水上和空中的聯合夾擊下,即便只剩下兩人(安德成、張綸林),卻仍堅持操炮射擊,擊中日軍數艘艦艇,一時間成為抗戰榜樣,獲頒了青天白日勳章。(註:不少文字上都記有23軍58師。但58師應屬74軍部隊,而23軍在39年初整編之前,番號屬於川軍部隊,下轄部隊為144、148、167三個師。實際上這個戰防炮連應該是臨時抽調給川軍第二十三集團軍,連長趙子仲,以切斷長江航運,策應武漢保衛戰。)


抗戰中的47mm反坦克炮,是為數不多留存至今的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戰場上,還是有一款「真·義大利炮」的,即布雷達20mm高炮。這款火炮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同來自其他國家的眾多類型高炮一起,為抗戰防空作戰做出過貢獻。此外,這款布雷達20mm高炮有時也被作為高平兩用火炮使用,打些地面目標。只不過單發威力與《亮劍》中的「義大利炮」有所不同就是了。



布雷達M1935型20mm高炮,抗戰時中國軍隊裝備過多款20mm口徑高炮,包括蘇羅通、厄利空、麥德森


菲亞特3000


作為當時國內最早裝備坦克的軍隊,東北軍曾裝備過來自多個國家的坦克。根據《抗日戰爭中國革命軍坦克裝甲車輛圖鑑》所載,其中也不乏義大利貨——菲亞特3000。乍看之下,菲亞特3000與我們之前講過的法國FT-17十分相似。實際上該車就是法國FT-17的翻版,只不過將發動機橫置,並在炮塔中多塞進了一挺機槍。



比較少見的菲亞特3000彩照


與FT-17的命運類似,東北軍的這批菲亞特3000在九·一八事變後,盡數落入日軍手中。而南京方面則在1937年購入了一批帶37mm炮版的菲亞特3000型坦克,只不過數目不詳,戰績也不詳。想來是與FT-17混為一談了,畢竟它們長得實在是太像了。


有些菲亞特3000是帶火炮的,山口丁中也有表現


CV-33/35


除菲亞特3000外,抗戰時中國軍隊中還裝備著另一款義大利坦克,即同為菲亞特公司生產的CV-33/35系列超輕型坦克。其前身CV-29是英國「卡登-羅伊德」坦克的授權生產版,在經過改進後於1933年誕生了CV-33,1935年時又定型了CV-35。二者並沒有什麼大區別,只不過CV-33採用的是焊接、鉚接混合結構,而CV-35改為全車螺栓連接。關於這一變化有人說是「焊接技術不行」,國外網友則表示「是為提高效率」,反正給人的感覺就是「焊接對於義大利人來講,實在是太難了」!



「常凱申」正在視察200師的CV33/35,不過顯然還是背後的T-26更搶鏡


對於中國軍隊而言,CV-33/35系列雖然缺點明顯,但架不住便宜。考慮到戰爭迫在眉睫,基於快速擴充一支裝甲部隊的想法,還是下了100輛的訂單,最終交貨了94輛。然而,義大利貨的質量不如法械,坑人卻一點不比法國人差。待中方驗貨時才發現,這批戰車儘是些上了新漆的舊車。結果蘭封戰場上,初上戰場的CV-33/35就在邱清泉那裡獲得了如此差評:義大利菲亞特戰車,素質極壞...



還有一些CV33/35在日後的解放戰爭中被「運輸大隊長常凱申交到了解放軍手中」


Ba.27戰機

全面抗戰爆發之前,中國與義大利在航空領域的合作頗深。中國不僅購買購買了如卡普羅尼CA-101、CA-111和薩伏亞SM-72、SM-81B等中型運輸轟炸機,義大利也曾贈送過「專機」。但是這些飛機日後大多活躍在運輸領域,所以真正上的了戰場的大概只有兩種戰機。



這架編號I-ABMO的飛機,即是當年義大利贈送的專機


首先是布雷達公司的Ba.27戰鬥機,作為義大利第一種下單翼戰鬥機,Ba.27性能卻頗受質疑,也未接到義大利軍方的訂貨,最終「遠嫁」中國。1935年,中國簽訂了一份18架Ba.27的合同,由於之後蘇聯軍事援助的陸續抵達,最終實際購買了11架。但這些戰機絕大部分都在訓練時因自身事故墜毀,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11架中僅剩下2架。沒在戰場上露過臉,更沒有任何戰績...



由於主要裝備中國空軍,戰機世界中Ba.27以C系露臉


CR.32戰機


抗戰中國軍隊意式戰機中,比Ba.27情況稍好的還有菲亞特公司的CR.32戰機。抗戰前,中國曾訂購24架該型戰機,最終一共交付了9架。主要裝備在南京和句容(地名 gōu róng),用以拱衛南京。1937年8月15日,驅逐機3大隊8中隊的5架CR.32,在攔截日本轟炸機群的過程中,與波音281和霍克III協同作戰,一起擊落過日本96陸攻。



義大利CR.32戰機,可見仍是一種老式的雙翼飛機


即便如此,CR.32在抗戰戰場上發揮效果仍然十分有限。當然,數量稀少、備件有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於嚴重的「水土不服」,其使用的酒精混合燃料(酒精+苯+汽油),嚴重依賴進口,實在是難以「伺候」。或許...這種「喝酒」的飛機更適合喝「伏特加」俄國人...



毛熊表示自己家的飛機確實會「喝酒」!


縱覽抗戰中的義大利裝備,其數量、種類都不如法械多,戰績上也遠遜於法械。除「百祿」47mm反坦克炮這類裝備,在英勇的中國軍人手中表現的可圈可點外。其餘裝備大多性能平庸、甚至乾脆就是個「坑」。從這一方面看來,義大利裝備稀少也未嘗不是件幸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軍武 的精彩文章:

遊記丨這段歷史難以忘記,它所連帶的感情也一樣
揭秘丨一掌能拍死5個!坦克家族最大與最小體型差距太大

TAG:天下軍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