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論語·里仁》中有這樣一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因其高壽而喜歡,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壽而有所恐懼。

這一則寫的是孝,描繪了孝子的心情。錢穆說,「惟其憂樂之情深,故喜懼之心篤」。喜的是父母長壽,怕的是來日無多,兩種感情交織,不分先後,一時間讓子女百感交集。

百善孝為先。孝之一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論語》中也多次提到孝,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孔子的年代,交通不便,音訊難達。無論是出去遊學還是去做官,都要長時間在外,因此孔子此言是說父母健在之時,最好不要遠遊,一是為了不使父母擔憂,二是為了在父母需要幫助時能及時出現。但他並不反對出去遊學、遊宦,只要「遊必有方」。這是出於對父母的孝、愛、關心。

這則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其實也一樣,都是對父母的關心愛護和尊敬。孝,是仁的一種,是仁的最基本要求。「仁者愛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哪裡談得上仁呢?如果對父母都有私心、都懷著自私之心,那麼即使其行為並沒有表現出不孝或者說無違孝道,也是不孝的。因為孝在內心,從心而發,顯示錶情、行為上。古語有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正是說孝子對待父母時會因內心的敬愛而反映在容色上。

孝心也即仁心。能對別人有愛心、同情心、能去關切、照顧,這可以說是人類情感寶貴一部分。從孝再引申開去講,愛父母才會愛人,由此才能達到仁。這大概是孔子的未盡之意。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如何有趣地讀書,有5個簡單小方法
把別人的信任當成愚蠢才是真正的愚蠢

TAG:大道知行 |